细化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3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不让人乐观,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一提到作文,许多师生都有“难”的同感。学生根据教师要求“逼”出来的文章,常常存在内容空洞雷同、表达平铺直叙、语言苍白无力等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太差。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把写作训练细化到平时的练习之中。有目的地开展讲述、替换、仿写、辩论、寓理、感悟等训练,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真正能完成语文课的教学任务,实现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细化训练 提高 写作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却不让人乐观,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一提到作文,许多师生都有“难”的同感。学生根据教师要求“逼”出来的文章,常常存在内容空洞雷同、表达平铺直叙、语言苍白无力等等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太差。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已成了作文教学中迫在眉睫的问题。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人的写作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平时持之以恒的练习。如果让学生每天写一篇高质量的文章,这是不切实际的。同时,教师自身也不可能承受每天对数十篇文章进行改作的工作量。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写作训练细化到平时的练习之中,开展有目的的训练。结合自身十几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可行性较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讲述——让素材更加丰富
  
  素材积累的形式很多,有阅读文本、背诵语句、摘录成卡等等。由于我校是农村初中,学生借书阅览、看课外书
  的愿望难以实现。再者,不少学生也缺乏读、看的自觉性。因此,我把书籍(如《成语故事》、《三国演义》)发到班级中,每天课前花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讲述一个故事,还让学生进行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听说的能力,还为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在列举论据的时候,学生能举出“程门立雪”、“羊续悬鱼”等故事的梗概作为论据;在一次学业评估中,作文题为“假如我是______”,有同学就写了“假如我是诸葛亮”。文中写道:“我就不忘刘备‘不可重用马谡’之嘱,不犯‘失街亭’之过……不致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文章别开生面,写得十分成功。
  
  二、替换——让描写更加形象
  
  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常常会出现“他真勇敢”、“我快饿死了”等话语,由于直接把口语转化为书面语,缺乏生动的描写,所以表达平铺直叙,读来索然无味,很难感人。因此,我常常展开这样的练习:举出一个词语如“勇敢”或“饿”,让学生进行描写,要求:不得出现本字,通过描写性的语言来替换,让读者体会到“勇敢”、“饿”。学生就会这样表达:“他面对手中拿刀的歹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上去,一把夺过歹徒手中的刀,狠狠地把歹徒压倒在地上”;“下课的铃声还没敲响,我的肚子早已咕咕地唱起了‘空城计’,讲台上的时钟走得特别缓慢,老师的讲话也成了‘耳边风’,我忽然觉得铃声是那么的亲切”。平时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够有效地克服语言表达平庸俗套、乏味的毛病。
  
  三、仿写——给想象插上翅膀
  
  仿写句式能够较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意识地锤炼语言,展现文采,提高写作能力。例如,仿照例句1“飞瀑之所以能飞流直下,除了它有无穷积聚之外,就是因为它选准了一个突破口”的格式仿写句子,学生写出:“滴水之所以能穿石,除了它有持之以恒的意志之外,就是因为它选定了一个目标”。仿照例句2“鉴湖水如镜”(要求写出地方特色),学生就能写出:“东山石似指(东山指石山)”。可见,仿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根据生活中现象发表议论的灵感,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四、辩论——让智慧产生火花
  
  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文本或学生比较关心的事物设计一个话题,确立正反两方,让学生开展辩论。如“我眼中的鲁庄公”。正方:鲁庄公鄙;反方:鲁庄公不失明君之风。又如“考试的利与弊”。正方:考试弊大于利;反方:考试利大于弊。课堂中开展辩论,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可贵的是,还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学生在习作中就写出“为鲁庄公喝彩”,还写出了“我想说考试真好”的文章,故意“逆其道而行之”,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
  
  五、寓理——让思维更加深刻
  
  让学生选一件物品或客观存在的一些现象,既写出事物或现象的本身特点,又包含哲理、发人深省的句子。如:蜡烛,站得不正,必然泪多命短;风筝,只有线的牵引,才能凌空翱翔;镜子,一旦破了,必定面目全非;扫把,一生都生活在尘埃之中,但走过的道路却是光明、洁净的;盛水之壶,不满时常光当光当地响,盛满时却悄然无声;山边毛竹,因为头大腹空底浅,所以常常东倒西歪。开展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生活,还能够促使学生深刻地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
  
  六、感悟——让表达更加真切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然而,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寓情于景的语言,并通过景语来表达自身的情感还是十分困难的。为此,我常常选取一些景物,通过连词成句的形式,让学生写一段话,进行训练。如出示景物“太阳”、“风”、“水”,要求:把这些景物写成一段话,不得出现人物,但要体现人物的欢乐、悲伤等心情。学生是这样表达的:1.今天,阳光明媚,使整个大地披上了一层暖衣。和风,它时而像个乖巧的孩子,时而像调皮的顽童,使平静的湖面泛起阵阵涟漪。2.太阳已隐没了它的光辉。阴冷的风呼啸着,疯狂地抽打着路边稀疏的树枝。湖面也收起了往日平静的面孔,此时像一个凶狠地暴徒,无情地拍打着湖边的岩石。像这样出示特定的景物,让学生自设一定的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情感的真切表达。
  以上几点是笔者的尝试与体会。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 我们如果把写作训练细化到平时的练习中,做到细水长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即使是最粗的“铁杵”也一定能磨成“针”!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学.
  [2]孙元涛.课堂教育中的“放”与“收”.上海教育科研,2007,(3):46.
其他文献
最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他还说:“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李博士的这些见解指出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也给我们教师指出了教书育人的方法。   其实,正确的教学方法应当是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掘教材中发散性思维的内容,强化学生思维训
期刊
摘 要: 所谓情商,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的意志品质、态度心情、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培养学生的情商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是全面素质教育构建与发展的基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情商:一、营造和谐氛围培养情商,二、运用集体主义思想培养情商,三、通过人本关怀培养情商。  关键词:情商 人本 和谐 成功    过去人们认为,高智商就等于高成就。但现代大量研究和事实表明,在人的智力商数以外,还
目的:探究肝硬化消化道出血52例临床护理体会.方法:以本院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52例依据电脑排序法分组,观察组(优质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26例.比较统计两组生存质量评
目的利用煤焦沥青烟提取物(Coal tar pitch extracts,CTPE)构建的体外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Immortalized 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BEAS-2B)恶性转化模型,研究ENST00000501520在细胞恶性转化中对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的靶向基因,为从LncRNAs水平探讨恶性转化发生发展机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UCSC数据库检
古人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话说得实在好,古人读书时,每每吟咏到好的诗词时,便不觉把玩揣摩体会一番。好的语言文字最大的魅力在于留出一片空间供读者或听众去想象、去领会,东方式的美感最主要的特点是端庄、含蓄,话虽说一半,却点到为止,韵味更是无穷,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语文课堂讲解不应拘泥于文字考证、词语解释和语法分析上,要彰显其不确定性,充分发挥隐喻联想在语文学习中的联结功能,引领学生在“亦此亦彼
摘 要:虽说音乐学科与多媒体整合是我国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新观点,但对于农村音乐课堂教学来说,每节都上多媒体综合课,也是不现实的,所以作为一名农村音乐教师,真正该去研究的,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去变革教学手段与方法,以便优化音乐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农村 音乐课堂教学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县级高中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受的音乐教育相当有限,接触的音乐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并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各科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成功的教育教学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情操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情感激发,教师首先要优化自己的性格,具有良好的情感修养。其次,教师还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努力吃透课文,仔细挖掘每篇课文中丰富的情感因素。更重要的是,上课要灵活机动,积极探索运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