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一点别人怎么失败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zhongl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里巴巴在15年以前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企业,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今天可以和这么多大企业家进行交流。能够走到今天,是时代给了我们机会,国家给了我们机会,社会给了我们机会,同事给了我们机会。
  2010年6月,我参加一个创新论坛。当时主持人跟我说,你看我们多了不起,年纪这么大的企业家还在谈创新。这让我很焦虑。我认为,创新是年轻人的事情,尽管有几位老企业家干得不错,但总体来说,应该是年轻人干得更好。
  我跟金庸先生讨论过,我说在他的小说里,年纪越大的人武功越高,这是违背规律的。我们应该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如果你相信未来,就应该相信年轻人。你只有相信年轻人,才能真正地说:未来是美好的。

谁的青春不迷茫


  過去15年里,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出现了很多15年以前没见过的人、没听说过的企业。最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年轻人创办的年轻企业,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更多。
  今天很多年轻人很彷徨,总觉得机会不够多。其实我也迷惘过,我也彷徨过。是什么让我走到了今天?成功人士多是在思考自己的问题,而失败者则是一直在评价别人。我跟我的同事讲,如果像我这样的人现在去阿里巴巴应聘,基本上会被拒绝,因为我的文凭不够。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炼、生活的挫折,学校教育教给你的东西才能真正变成你自己的知识。15年前,我在自己的公寓里和17个年轻人一起创业,那时候我们的想法很朴素,就是想要试试看。如果我们这些人都能成功,那么中国80%的人都能成功。
  但是今天,年轻人说,马云,你走得太远了,我们追不上。事实上,15年前,我跟所有年轻人一样。现在我们阿里巴巴的市值很高,但以前很多人认为我们公司很不靠谱,认为我们公司不赚钱,想法很怪异。那时候,很多人说我们公司很烂,但我知道我们其实没有那么烂;今天,人家说我们多么强,其实我们也没有那么强。当别人认为你无所不能的时候,其实你已经离危险很近了。
  如果说我跟别人哪里不一样的话,就是我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别人不一样,看问题的深度和别人不一样。每个人、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机会,就看你是否能够把握住。有人把机会看成了灾难,也有人把灾难看成了机会。遗憾的是,世界上多的是把机会看成灾难的人。
  如果一个人经常有好运气的话,那他背后一定有很多东西是你没发现的。一个人老是走背运的话,也一定有他的可恶之处。我们这代人有互联网赋予的机会,每个人都有他的机会,关键在于你怎么去把握。
  如果你的眼睛老是盯着李嘉诚、比尔·盖茨,每天微信里看的都是马云的语录,那你是不会有机会的。我以前也是,看见张忠谋、郭台铭,火气就大,因为他们把我的机会都拿走了。我曾经问自己,我什么时候才能超越李嘉诚?这些大人物让我们看见的东西,是他们要让我们看见的东西,但我们要去看他们背后的辛酸、背后的努力、背后的代价!后来,我放下了这些东西,看看身边的老王、小李,他们也在一点一点地追逐他们的梦想,这才有了我的今天。

人生有三层机会


  有人说我讲话越来越有哲理。讲话有哲理的人,一般是吃苦吃得比较多的人。
  人生有三层机会。第一层机会是年轻人觉得自己什么机会都没有,其实这时候处处是机会,因为你的双手是空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第二层机会是在你刚刚取得一点成功的时候,你觉得到处都是机会。你自己觉得都是机会的时候,是你还没有想清楚,当你真正了解自己要什么、应该放弃什么的时候,真正的机会并不多。
  第三层机会是给别人机会,这才是真正的机会。30岁的时候要跟别人做,40岁的时候要自己做,50岁的时候一定要给别人做,给年轻人机会。
  大家都在担心的时候,机会来了;大家都在欣喜若狂的时候,危险来了。这时候,如果你能够化解危险,这就是属于你的机会。这么多年来,我都是倒过来看问题的,我喜欢听别人的抱怨,然后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四周都是愤怒、都是抱怨、都是不满的时候,其实机会就在这里了。
  我对MBA有不同的看法。MBA是教大家怎么成功,但我觉得应该多学一点别人怎么失败、为何失败、如何克服失败。多想想,自然就会减少失败,走向成功。但最关键的是,我们不要“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很多年轻人,晚上想要做这做那,早上起来就骑车上班去了。我觉得,改变要从现在开始,行动是一切改变的源泉。
  有人说我不懂技术,我对技术确实很头疼。说实在的,我没学过计算机,没学过软件,我现在能做的,也只是上网看看新闻,或者和年轻人交流交流。但我们这些人要去思考:我们拥有的这些技术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社会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20年来,互联网给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这只是刚刚开始。DT时代的鸿沟,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思想观念。今天讲转型升级,我个人认为,只有每个人的脑袋升级了,经济才能转型。只有把我们的希望交给年轻人,年轻人才能带给大家一个丰富的、转型的未来世界。
  我们看到,社会正在从IT时代向DT时代转变。大家要知道,IT时代和DT时代的差异,不仅仅是技术的差异,更是思想观念的差异。这个差异在于:IT是使自己变得强大,而DT是让别人变得强大。
  你今天创业,要思考10年后会发生什么事,要问自己为10年后的社会解决什么问题。如果你想今天创业明天就成功,那这个机会一定不会属于你。凭什么你今天做明天就成功?如果你想今天做,10年后成功,那你就要多把握、多思考这样的机会。
  (摘自《马云:未来已来》)
其他文献
许多先贤都强调,“无为”的意思是不要刻意地为,并不是让你什么都不要干。还有的专家提出来说,“无为”就是不妄为。妄为就是胡作非为,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主观脱离了客观的实际。  如果说无为是不妄为,就说不要妄为就行了,直接说无妄、不要妄想、不要妄言、不要妄行、不要妄为,这比说无为更清楚。如果无为就是不要刻意而为的话,那不要刻意就好了。刻意干什么呢?刻意为也不见得好,刻意说也不见得好听。我现在怕那种朗诵式
近来,“我国人均收入将突破1万美元”的话题引起社会关注。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国民收入(GNI)在97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在976美元到385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856美元到11905美元之间为中高收入国家,超过11905美元为高收入國家。如果一个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未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就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坦率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
大人物为什么“大”?自然,他们的“大”,是有规律可循、有根由可问的。  左宗棠卑微时,一次做侍人,被人恶意侮辱,左宗棠疾言厉色地反驳,对方瞠目结舌、哑口无言。后来,朋友问左宗棠,你怎么敢顶撞权贵?左宗棠说:“穷困富贵,都只是人生的一种状态罢了。要想安身立命、成就事业,就必须懂得在贫困中昂起头来争得尊严,在富贵时低下头去赢得尊重。”朋友评价说:“你有这种大胸怀、大智慧,将来必定成就一番大事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抗击疫情是对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在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基层成为疫情联防联控的前沿阵地。那么,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在疫情防控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抗疫斗争中基层社会治理还存在哪些明显的短板?如何转“危”为“机”,完善我国的基层社会治
“杨家将”故事里,有一位杨四郎,是杨令公第四子。在宋辽“金沙滩之战”中,因奸臣潘仁美不加救援,杨门八子战死的战死,失踪的失踪,只有杨六郎一人全身而归,杨四郎则被辽人俘获,萧太后见他长得一表人才,又有一身好武艺,爱才心切,便将公主许配给他,招为驸马。十五年后,杨四郎过关探母,助宋破辽,与家团圆。这个故事,被京剧及众多地方戏编为《四郎探母》。  “杨家将”传奇其实是后世底层文人虚构出来的故事,始见元代
玄武门之变当时无论是宫城内还是宫城外,主要的武装力量基本上都控制在李渊和宫府手中。而李世民能够有恃无恐地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反客为主,设伏袭击李建成和李元吉,又一举断绝内外交通,从容不迫地部署善后措施,可不是光靠胆子大就能做到的。  李世民手中有牌,心里不慌。这张牌,就是李建成的心腹、玄武门守卫中郎将——常何。  估计在李建成死的那一刻,常何在他心中都是一个让他满意的好下属。  常何原本是李世民的部
当前大国关系正处于新一轮大调整进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一种超越现实迷雾的“历史眼光”,从历史比较角度得出更理性客观的结论。事实上,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有意义的现象,即陷入激烈冲突的对立强国之间,曾经有着历时数十年的长期稳定关系,曾相互尊重、和睦相待。那么,如何理解两强之间维持关系稳定的基本条件和内在动力?这种稳定关系何以被破坏?世界史视角下的两强稳定关系走向破裂是否具有必然性?导
中国和平崛起的时间长度和中美关系的难度同时并存。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也成为中国和平崛起与中美关系的新变量。随着疫情不断加深,中美关系的外交危机还会升级,双边关系下滑明显,美国反华力度加大。但这是不是跨时代事件尚有争论。中国和平崛起的逻辑不会改变,美国压制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和路径不会改变,甚至有全面施压的迹象。中国和平崛起是世界性议题,要超越中美两国之间的各种矛盾,必须从整个
“汗血宝马”,传说中的神奇动物。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曾记载过,大宛国盛产良马,流汗如血。说明古人口中的“汗血马”多半指的是大宛马。至于“汗血”,是一种寄生虫所致。  不过,汉武帝却曾经为了这种马,劳师远征大宛及西域诸国。让整个汉帝国付出了战争的代价,真的仅仅是为了马吗?一  汉武帝很喜欢良马。不过,他真的就是那种为了声色犬马而把整个国家拖下水的昏君吗?当然不是。再批评汉武帝的好大喜功,
严格来说,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跟着奈斯比特夫妇的“趋势”作品成长起来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把中国人点醒的《大趋势》,到1996年的《亚洲大趋势》,再到2010年的《中国大趋势》,奈斯比特夫妇已经单独写作或合著了9部“趋势”作品。  那么,未来新趋势的核心是什么?奈斯比特夫妇提出了他们的观点:“未来几十年里,单一的大趋势将转变成系统的、整体的、全球性的变革,不管是在政治意义上、经济意义上、社会意义上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