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笔者对教学实践中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所存在的问题进了粗浅的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043-1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要让每位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说,议”等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更加充分。然而,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以及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多数课堂小组活动仍然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小组成员之间实际上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例如,在小组活动中,能够主动“说”的学生并不多,学习讨论的氛围并不热烈。这样,所谓的小组活动也就失去了价值,也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究其原因,笔者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误区
第一,合作学习分组不够合理。
教师组织课堂小组活动最常用的分组方式就是按就近原则把座位周围的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或六人一组。这种组合形式虽然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这样就可能会出现同一个小组的学生的学习基础都偏强,或者都偏弱。这样不利于学习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二,组内学生缺乏合作精神。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基础薄弱的学生通常会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仅仅是充当了悠闲的旁观者。而基础较好的学生通常表现欲也比较强烈,宁可把组内原本要分配到每个学生的任务,例如收集信息、整理汇总,总结发言等都统统包揽下来,不给水平较弱的学生以锻炼提高的机会,总觉得帮助他们会影响自己的发挥而且浪费时间。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组交流时,发言的学生讲得最多的是:“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觉得……”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这种合作精神的缺失,会导致英语基础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从而影响到全班学生的共同提高。
第三,学生表达氛围难以活跃。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活动氛围是否活跃是衡量学习效果高低的标杆之一。如果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或者讲不出什么新的内容,那么活动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笔者在教授牛津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5 The story of Xi Wang》这篇阅读课时,小组活动所采用的话题是让学生讨论如何来保护大熊猫。但由于课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三种保护方式:help pandas have more babies; build more panda reserves; make laws to protect pandas,所以学生在在作反馈报告时也只是将书本上的原句念一下,达不到所期望的互动效果。
第四,小组互动时间安排过少。
在make an interview或make a survey等的小组活动时,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按照既定内容开展小组活动。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和组织活动,教师就要求学生上台反馈信息。由于教师留给学生互动的时间不足,学生的反馈报告往往难尽人意,教师也难以掌握学生互动合作的准确信息。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就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针对以上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今后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应该从以下这几方面来加以改进。
二、对策
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师应向学生宣传开展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这一教学活动的方式。要向学生说明,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员,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得到认可。要鼓励基础薄弱的同学积极参與到活动中去,可以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做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扮演记录员的角色,简单记录每位发言人的讲话要点等。要求小组内基础较好的学生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一对一地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学会包容和接纳别人的不足,促进共同进步。
其次,要进行合理分组,明确组员分工责任。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分组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划分;可以按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或按照讨论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组。“浙江省慈溪市初级中学的龚凡履认为,小组成员的组成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增加小组合作成员间的多样性,同时有利于开展学习小组间的学习竞赛。”[2]“组内异质”即小组内有基础较好的学生,也有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组间同质”即各小组之间的综合学习能力与竞争能力大致保持在相同水平线上。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小组内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活动过程,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小组间良性竞争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在组织课堂小组活动之前,教师要求组内各个组员明确分工,例如收集信息、疏理信息、汇总信息、陈述信息等都要具体落实到每个学生,让学生“学”的主动性真正能体现出来;也可以会同学生共同制定参与情况的评价表格,达到相互督促的目的。
第三,要选择合适话题,使得学生有话可说。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话题的设计,宜小不宜大,难度要适宜,让学生有话可说。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精心挑选合适的话题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后来笔者对《Unit 5 The story of Xi Wang》这节课的小组活动话题适当进行了调整,同样是四人一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扮演记者、大熊猫、饲养员及游客等角色,进行采访活动,让大家了解怎么去保护大熊猫。这样一来,各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气氛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愿意去说,有的小组成员甚至争着去扮演大熊猫的角色。
综上所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够有效地开展,有待于教师和学生做出共同的努力。英语教师应该“吃透”课程标准,熟悉英语教材,结合教学实际,研究出有效的互动方法,努力提升互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尹刚,陈静波.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043-1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要让每位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说,议”等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更加充分。然而,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以及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多数课堂小组活动仍然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小组成员之间实际上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例如,在小组活动中,能够主动“说”的学生并不多,学习讨论的氛围并不热烈。这样,所谓的小组活动也就失去了价值,也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究其原因,笔者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误区
第一,合作学习分组不够合理。
教师组织课堂小组活动最常用的分组方式就是按就近原则把座位周围的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或六人一组。这种组合形式虽然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这样就可能会出现同一个小组的学生的学习基础都偏强,或者都偏弱。这样不利于学习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二,组内学生缺乏合作精神。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基础薄弱的学生通常会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仅仅是充当了悠闲的旁观者。而基础较好的学生通常表现欲也比较强烈,宁可把组内原本要分配到每个学生的任务,例如收集信息、整理汇总,总结发言等都统统包揽下来,不给水平较弱的学生以锻炼提高的机会,总觉得帮助他们会影响自己的发挥而且浪费时间。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组交流时,发言的学生讲得最多的是:“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觉得……”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这种合作精神的缺失,会导致英语基础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从而影响到全班学生的共同提高。
第三,学生表达氛围难以活跃。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活动氛围是否活跃是衡量学习效果高低的标杆之一。如果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或者讲不出什么新的内容,那么活动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笔者在教授牛津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5 The story of Xi Wang》这篇阅读课时,小组活动所采用的话题是让学生讨论如何来保护大熊猫。但由于课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三种保护方式:help pandas have more babies; build more panda reserves; make laws to protect pandas,所以学生在在作反馈报告时也只是将书本上的原句念一下,达不到所期望的互动效果。
第四,小组互动时间安排过少。
在make an interview或make a survey等的小组活动时,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按照既定内容开展小组活动。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和组织活动,教师就要求学生上台反馈信息。由于教师留给学生互动的时间不足,学生的反馈报告往往难尽人意,教师也难以掌握学生互动合作的准确信息。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就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针对以上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今后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应该从以下这几方面来加以改进。
二、对策
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师应向学生宣传开展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这一教学活动的方式。要向学生说明,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员,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得到认可。要鼓励基础薄弱的同学积极参與到活动中去,可以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做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扮演记录员的角色,简单记录每位发言人的讲话要点等。要求小组内基础较好的学生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一对一地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学会包容和接纳别人的不足,促进共同进步。
其次,要进行合理分组,明确组员分工责任。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分组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划分;可以按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或按照讨论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组。“浙江省慈溪市初级中学的龚凡履认为,小组成员的组成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增加小组合作成员间的多样性,同时有利于开展学习小组间的学习竞赛。”[2]“组内异质”即小组内有基础较好的学生,也有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组间同质”即各小组之间的综合学习能力与竞争能力大致保持在相同水平线上。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小组内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活动过程,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小组间良性竞争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在组织课堂小组活动之前,教师要求组内各个组员明确分工,例如收集信息、疏理信息、汇总信息、陈述信息等都要具体落实到每个学生,让学生“学”的主动性真正能体现出来;也可以会同学生共同制定参与情况的评价表格,达到相互督促的目的。
第三,要选择合适话题,使得学生有话可说。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话题的设计,宜小不宜大,难度要适宜,让学生有话可说。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精心挑选合适的话题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后来笔者对《Unit 5 The story of Xi Wang》这节课的小组活动话题适当进行了调整,同样是四人一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扮演记者、大熊猫、饲养员及游客等角色,进行采访活动,让大家了解怎么去保护大熊猫。这样一来,各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气氛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愿意去说,有的小组成员甚至争着去扮演大熊猫的角色。
综上所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够有效地开展,有待于教师和学生做出共同的努力。英语教师应该“吃透”课程标准,熟悉英语教材,结合教学实际,研究出有效的互动方法,努力提升互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尹刚,陈静波.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