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融入视阈下非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机制探析

来源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aoguo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学生是非民族类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族文化所"衍生"的心理、行为习惯易造成社会融入的"困难"。通过从心理学和社会环境角度解析少数民族学生的性格特征发现,自身及社会两个层面是限制其社会融入的主要因素。把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强化自身综合素质,营造非民族类高校与社会的关爱气氛,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社会融入契合点,建立以"互联网+"服务融合体系的少数民族学生创新教育,以"一带一路"发展为契机的少数民族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发展民族多样性文化的民族教育,以及"五个认同"为主导思想的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团结合作教育,是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有效机制。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技术创新绩效,中小企业亟需从外部获取各种资源.但不同资源获取渠道最终促进还是抑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基于社会资源理论增加创业导向这一内部因素
[原文]  那段日子,我被楼上楼下的住户折磨得快疯掉了.  我家住二楼.住我楼下的,是一对下岗夫妇.为了生活,这对夫妇买了一辆破旧的三轮摩托车,每天出去载客,深更半夜才回
期刊
在劳务派遣用工中35岁以下的青年就业者占比逐年上升,有别于"正式合同工",就业主体年轻化、非稳定雇佣、三方劳动关系使该群体的劳动生存权与发展权大打折扣,劳动权益损害风
《红色之心》和《与黑共舞》是南非作家扎克斯·穆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通过重写南非科萨族的历史。将过去与现在两条时间线索并进、现实与魔幻两种舞台交织并置,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