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学生是非民族类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族文化所"衍生"的心理、行为习惯易造成社会融入的"困难"。通过从心理学和社会环境角度解析少数民族学生的性格特征发现,自身及社会两个层面是限制其社会融入的主要因素。把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强化自身综合素质,营造非民族类高校与社会的关爱气氛,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社会融入契合点,建立以"互联网+"服务融合体系的少数民族学生创新教育,以"一带一路"发展为契机的少数民族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发展民族多样性文化的民族教育,以及"五个认同"为主导思想的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团结合作教育,是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有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