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多元问题,助推核心素养生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co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核心问题是学习活动中有价值、有深度、有启发性的问题。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尤其是问题的设置过于死板、单一,没有抓住教学关键。教师要及时矫正、引导,设计多元化的问题,激活学生的认知,助推核心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核心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结构逐渐步入正规化、科学化发展轨道。问题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牵引线。问在关键处,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发现教学重难点,挖掘数学中一切可挖掘的资源, 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使问题价值最大化。

一、基于学生认知点设置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学为中心”,教师应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点出发,设计核心问题。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看教材、阅读教材、挖掘教材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不仅顺应了新课改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价值,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
  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一)”一课时,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调查,当教师对学情有了整体了解和把握后,便模拟了一个教学场景:小明和一群小伙伴打算去郊游,为了锻炼他们在野外辨别方向的能力,小明与小伙伴进行了一个蒙眼辨方向的游戏,请大家想一想,小明和小伙伴们会如何辨别方向呢?學生热情洋溢,认真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堂学习氛围异常浓烈。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程度和生活实际,激活了他们的潜在认知和探究热情。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驱力,教师在对学情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在学生思维与文本思维之间建起了一道桥梁,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去,让学生在思考中形成认知冲突,激活他们的求知欲,使其自觉参与探究。

二、基于知识核心点设置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源泉和依据,所有的问题都必须从教材中寻找,并将其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是多元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多层次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是不同的。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时,本节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运算活动,促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并能够正确计算。在明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后,教师给学生设置了如下思考问题:小数加法计算中要注意什么?小数减法计算中要注意什么?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教师设计的问题都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果学生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学习活动也就能够顺利推进。在设置问题时,教师综合考量,尤其注重对文本知识的解读,教学效果自然有保障。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全面深刻,避免教条主义的滋生蔓延。部分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总是喜欢照搬教辅材料。教辅材料不是不能引用,但那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不能成为教师设置问题的根据。要想提升问题设置的深度,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这样才能设计出有趣味性、启发性问题,为学生思维的延伸提供条件和保障。

三、基于教学出发点设置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学习过程中,思维是重要的,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启动,教学活动才是有趣的、高效的。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教师先复习旧知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家还记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如何求出来的吗?这个公式是否同样适用于梯形呢?请大家试一试。”学生在尝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疑问:“可不可以将梯形进行分割,分割成三角形或者矩形,然后再运用公式计算其面积呢?”还有的学生说:“既然图形不一样,使用的面积计算方法必然不一样。”学生议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动,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新的认知,同时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学生主动提问的过程就是思维更新、升级的过程。通过提问,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变得轻松自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不容改变的现实。为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提问。学生只有提出问题,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多元化的问题需要教师从学生认知点、教材中寻找依据。教师要与教材展开深层对话,透过文本内容看到本质,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设计出核心问题。教师只有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帮助他们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责编 覃小慧)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过分追求精致而让学习失去了更多的自主。真正的自主课堂,教师应走出“精加工”的模式,借助“粗线条”导学模式,在推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让其思考走向深刻。自主课堂的教学策略:借助“粗线条”导学,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借助“粗线条”模式,推促思考走向深刻;借助“粗线条”练习,彰显教学延伸精彩。  [关键词]阅读课堂;粗线条;自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是一所崇尚科学的学校。在“科学育人”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大力加强科学育人文化建设,秉承“求真”的学校精神,以“做人有真心,求学有真才”为校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日益紧密,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了以互联网传播技术为依托的新型消费模式,而代购作为一种典型的新型消费模式也日渐
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规模小、缺乏必要担保物、信用等级低,难以取得贷款.本文结合恒实担保公司的经验进行探讨,为实体经济解决融资难提供了有益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借贷飞速发展,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民间借贷亟待改革.文章从探析我国民间借贷的沿革入手,分析我国民间借贷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其改革对策作出探索.
[摘 要]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植根于语言环境,聚焦语用,直面文本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不断归类整合、拓展延伸、积极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积淀语言文化,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言文化;整合;资源;拓展;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29-02  每次看见学生背诵积累《
[摘 要]阅读教学的过程就对话的过程。目前阅读教学的对话存在只见内容不见人、只见问题不见主题、只见顺从不见建构等问题。要真正实现教学对话,就要让师生成为真主体、让对话拥有真话题、让对话走向真建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对话;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DI教育是一项旨在培养青少年实际创新能力的国际性教育项目。将DI教育理念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捕捉生成资源等途径,遵循学生主体化、目标多维化、设计主题化和过程活动化等原则,按照“融合—建模—激活”的渐进式教学,建构一种新颖的语文课堂模式,从而突破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DI教育;语文教学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力基础,运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演绎法、情境创设法、训练拓展法,为课堂教学带来丰富的动力支持,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6-005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好的结尾与好的导入同样重要。它可以使一节课有头有尾,让学生始终处于浓厚的学习状态中,进而达到深化学习效果的目的。好的课堂结尾包括发散式结尾、回味式结尾、延伸式结尾。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51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在课堂导入方面花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