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改革才能遏制腐败

来源 :浙江人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izuiz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美国政府习惯以“廉洁高效”自称。事实上,美国政府并非向来就是如此。100多年前,贪污受贿、窃取公款、内部交易等五花八门的丑闻充斥着美国社会,其腐败深度和广度令人瞠目结舌。人们不禁要问,腐败事件迭出的美国,是如何逐步走向清廉的?
  《腐败与改革——美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一书,从经济学的视角,以案例描述归因分析的方式,描绘了美国社会腐败发展与改革治理的这段历史。
  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齐头并进,公共设施建设大规模投入,铁路、公路等大型公共工程相继开工建设。与其相伴的,是“权力寻租”暗流涌动,金钱腐蚀权力的势头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
  这个时期美国的腐败现象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与工业化进程相伴的迅速城市化,大批移民涌入城市,新移民急切想要摆脱卑微的身份。他们关注能否通过选举这一权利或利益再分配来改变自身的命运,因而不择手段地拉拢腐蚀官员。在他们眼中,效忠代表自身利益的某个人,带来的实惠远远高于效忠抽象的法律和道德准则。二是市政工程建设、新兴产业部门、土地批租及特许经营权发放等成为利益集团和腐败分子聚焦的对象。新兴的“财富巨头”凭借手中的金钱,疯狂“收购”公职人员持有的政治权力,导致社会资源不均、财富分配不公。在金钱的利诱下,管理者沦为那些慷慨行贿者的“俘虏”。
  美国的治理经历告诉我们,每一起腐败丑闻的揭露,都是国家反腐体系进步和完善的契机。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了繁荣稳定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相伴而至的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本书带来的美国治理腐败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必须主动反击腐败。美国当年经济高速增长、政府规模急剧膨胀以及地方政府支配公共资源能力不断加强,是导致腐败的重要原因。面对诸多“漏洞”带来的腐败问题,治理者没有任其蔓延与发展,而是主动出击,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杜绝类似事件的再发生。
  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因此,只有主动出击、强化预防,才能走出被动的局面。
  二是必须坚持依法治腐。美国国会面对层出不穷的腐败案例,通过了一系列与遏制腐败密切相关的法律,如禁止公司向联邦公职候选人捐款的法律、竞选经费公开法、联邦反腐败行为法等。与此同时,还制定了完善的并能够有效执行的配套措施。
  反腐倡廉要求惩防并举,但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立法制约,可能只会停留在被动地应接各种各样的投诉举报上。因此,应当通过完善立法来防止腐败行为的蔓延,同时还应将公共信息公开、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等纳入立法规划。
  三是必须运用舆论监督。随着美国经济发展和国力提升,国民教育水平和素质普遍提高,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热情逐渐高涨,对腐败问题的关注度、监督意识也不断增强。同时,被称为“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对揭露腐败、推进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要在合法运用网络媒体的基础上,健全监督体系,发挥媒体监督的正能量,真正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遏制腐败,除了改革,别无他途。现今,要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也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腐败与改革——美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美]爱德华·L.格莱泽/克劳迪娅·戈尔丁 著,胡家勇/王兆斌 译,商务出版社2012年3月版)
其他文献
旅游购物是旅游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发掘和利用好旅游纪念品的价值,是黑龙江旅游纪念品发展的一道难题。本文通过剖析黑龙江旅游纪念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改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