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点滴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构成了小学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将古诗词教学提升到更高层次,意在让学生从古诗文博大精深的艺术价值,人文涵养中吸收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但由于古诗词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孩子们很难理解其诗意,感悟其诗情、诗境,那教师如何教好古诗,学生如何学好古诗,怎样让这支民族"瑰宝"焕发新的光彩呢?现在,我借鉴前人的一些经验及自己的一些摸索,浅谈一下如何进行古诗教学。
  一、情境感悟中品古诗
  1、导语渲染 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把学生带进诗境中,才能缩短他们与久远事物的距离,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往往能把孩子带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就像磁铁,能一下字把学生的注意力凝聚起来。"特级教师于涟也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孩子的情,首先得从导语入手。"的确,情境渲染"以导激情",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引领孩子进入情境。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教《长相思》,读"故园无此声"一句时,他先描述:"顶顶帐蓬,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而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请进入这样的情境读,学生深情地读了以后,他又描述:"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宁静祥和,有的是親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请进入这样的情境读。老师动人心弦的导语仿佛将孩子们带进了那个宁静祥和的故园里,我想此时,孩子们读起来也会声情并茂。
  2、紧抓诗眼 悟诗情
  眼睛是最能传神的器官,被人称为心灵的窗户。人有眼,诗歌亦有眼,把握诗眼是理解诗意的一个关键,透过诗眼,可以窥见诗人神府,可以把握诗的灵魂。李吉林老师也曾说过:"诗眼的咀嚼,是诗歌教学的着力处。"请看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片断:
  师:请认真诵读全诗,看看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是哪个字?
  生:"喜"字。
  师:这就是这首诗的诗眼。请大家带着这个"喜"字反复诵读品味,体会诗人"喜"的是什么,
  诗句又怎样表达"喜"的感情。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分别悟出了这样的意思:诗里表达"喜"的情感是"一喜叛军得平复","二喜国家得安宁","三喜亲人能团聚","四喜回乡得偿愿"。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品味到"喜"字用笔之妙,它贯穿了全诗的感情。
  二、模糊释义中悟古诗
  《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品诗,香菱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圆"与"直"本是平常,可在这儿却再也找不到比它们更合适的了,确实如香菱所说,古诗中的许多用词遗句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令我们回味无穷。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时化、技术化和精准化。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所蕴含的美感被扫荡贻尽,学生学习古诗的情趣也荡然无存。古诗教学呼唤回归文学欣赏和阅读理解力的古有意义,以及渴望容忍适度的模糊性。
  1、语言界限的浑沌
  在不少古诗文本中,有许多语言材料意思无法定理,或外延不够明确,不能给出绝对精确的定义,表现出语义的交叠性、变异性和含混性。就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的"苍"字来说吧,学生很难把这一个表示颜色的字理解透彻,"苍"既是一种确定的颜色——灰黑色,又是一种不确定的颜色,因为灰与黑的比例究竟如何,难以说清,也无须说清。从诗句来看,就因为这里有了一个概念模糊的"苍"字,才尽写了大雪之中,暮色乍绛,那一带远山色彩,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模糊乃是美之所在,诗之神韵所在。
  2语言文字的多义隐喻
  ①词汇的语境性。有些词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中时,词义中增添了新的临时意义。如"绿"字表示了一种恰切的颜色,可一旦到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却变成了"吹绿",词性也发生了变化。
  ②词语的歧义性。有些词语离开了特定的环境,结构关系和功能,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造成歧义现象。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红杏出墙"一旦离开了上半句,意思则完全变了味。
  ③辞格的共同性。为了更好地抒发胸臆,传情达意,古诗词中常运用对偶、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造成语义朦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千尺"是夸张写法,极言潭水之深,若要仔细计算"千尺深"到底深到什么程度,那岂不是把好端端的诗句变成了数学问题,还有什么味道可言呢?"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送李白的情谊究竟有多深?恐怕连诗人自己也弄不清楚呢!
  3、语言文字涉及了一些"日月而不明"的知识。
  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厥,今夕是何年?""天上宫厥"究竟是何物、何形、何色?世上无一人得知,这是作者融通与多彩生活想象出来的。
  由此,古诗教学应树立正确的理解观,无需字字句句都打破沙锅问到底,我们要尊重学生对古诗的个性化理解,尽可能保留其"合理的偏见",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趣味活动中闹古诗
  传统的古诗教学,多是读读、讲讲、说说、背背,诗的神韵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无从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我们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古诗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悟,收效肯定丰盛,下面是几种趣味诗文:
  1、诗擂台——竞先争优。
  在班内举行多种形式的背诵比赛活动,如两人赛区、小组赛区、男女赛、师生赛,也可采用限时背、轮换背、接龙背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背诗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定期进行班级之间的比赛,争做"擂主班级"。
  2、诗谜会——冥思猜想。
  发动学生搜集整理与古诗词有关的谜语,在诗谜会上竞猜夺标。通过猜诗人名、据字词猜诗句、据成语猜诗题、据诗句猜诗句和据画面猜诗名等多形式的推敲猜想,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的苦苦思索后,体会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意境。
  3、诗健体——吟诗健身。
  可精选一些短小精辟、节奏感强的诗词,利用课间活动时间,让学生们在跳皮筋、跳绳、踢毽子的同时,拍手击掌欢声吟诵,如"……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等。学生真是乐此不疲,从而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
  4、诗剪贴——归纳理解。
  教师可按"满腔热血,忠贞报国""播种理想,放飞希望""友情难忘,地久天长"等专题,让学生在诗文集锦本上分专题搜集整理剪贴有关诗句,并适当配上画面、短语或自己的照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5、诗卡片——寓学于乐。
  将古诗词抄录绘制成诗文扑克牌,在双休日及茶余饭后,三五成群,竞相比赛;老少齐乐,其趣无穷,在愉悦的气氛里可轻松达到对古诗文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6、诗体验——躬行感受。
  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体验炎炎夏日中农民"锄禾日当午"的辛苦,体验夜深人静时"慈母手中线"的绵绵情意……通过耳闻目睹,体验农民、父母、下岗工作的生活,使学生从小就树立忧患意识、回报意识等。
  此外,诗上墙、诗问候、诗广播、诗画展等也都能让枯燥、抽象的古诗教学鲜活起来,灵动起来。
  我们熟知"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我们也知道古诗词这一瑰丽的奇葩之所以流传到今天,熏染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魂魄血髓,是依靠它内在的神韵,我们应将古诗词发扬光大,让学生漫步在经典诗文美丽的田园里,歆享精华与完美,使他们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遇到阳光明媚,暖风融融的天气时,"吹面不寒杨柳风",孩子们会随口咏出;冬日清晨开窗,大地一片白茫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孩子们会脱口而出;赞美老师会想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报母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
  [2]《中国传统文化》 何静 韩怀仁 著;
其他文献
【摘要】开放性教学课程是新课改针对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而概括的教学模式之一。它强调的是实践过程中的开放性,进而将教育本身的生动性、丰富性展示出来,充分体现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说,开放性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所追求与期望的,其课堂是充满活力的、开放的、不可重复的。  【关键词】开放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构建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入渗透,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成为目前教育中所
考场作文时间紧、要求高,每位考生都希望考出最高水平。要做到这一点,下笔前都构思与作文都成功关系很大。在考场作文中又应该如何巧妙构思、出奇制胜、赢得高分呢?  首先,作文构思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角度巧妙  构思的精巧,常常表现在角度的巧妙。苏轼曾在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同一事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越是常人不易想到的角度,越是奇妙无穷。作文
期刊
合作学习是"活动单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而小组讨论又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它能使师生、生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实践证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在学习中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互动,就顺应了他们的心理特征,为他们提
期刊
摘 要:5G网络的建设依托城市智慧灯杆,智慧灯杆集成通信设备,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阐述了5G网络基础建设的难点,现有市政杆塔建设的瓶颈,以及智慧灯杆在通信5G建设中的应用,从而实现5G网络全覆盖建设。  关键词:5G;智慧灯杆;融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2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36-0246-02  引 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
一、改变教师中心观,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教师变"主讲"为"主听"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讲",学生"主听",是填鸭式的,是应试的。实际上新课程提倡的师生之间应是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应互相理解尊重。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积极互动的发展过程,是老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参与,不断激活思维,研究探索的过程,是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过程,是独立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强化的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
期刊
高中作为重要阶段来讲,要想提高教学效率,不仅需要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同时还需要分析高中所学知识如何与大学阶段知识有效衔接.基于此,本文针对高中数学平面几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