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潮(略)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
(4)仅有“乱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2.选出诵读下面句子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B.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C.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
D.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3.试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
探讨与思考
4.据报载,浙江省将把举世闻名的钱塘奇观——海宁潮申报“世界遗产”。请想一想,如申报成功,有什么意义?谈谈你的意见。
拓展练习
大龙湫记
李孝光
大德七年秋八月a,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b,苦雨积日夜c。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d。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e,犹蟹两鳌,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f。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g。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h,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i,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上j,渐闻有水声。乃缘石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k,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l。潭中有斑鱼二十余头,间转石声,洋洋远去m,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n,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o,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p。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注释】
a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大德,元成宗年号。
b老先生:在本文结尾中,作者指明为南山公,即泰不华,蒙古人,好能诗文,官至礼部尚书,出为台州路达鲁花赤。方国珍起兵时被杀。
c苦雨:久下成灾的雨。雨苦雨:久下成灾的雨。
d心心掉:内心震颤。
e颠:山顶。(hQn yW酣牙):山谷开豁幽深的样子。
f兀兀:紧张、害怕的样子。
g树圭(guU龟):立圭。圭,也写作“”,是一种形状上圆下方的玉器。
h诺讵那庵:罗汉庵。诺讵那,一译“诺讵罗”,为十八罗汉之一。一说,诺讵那为晋代(或说唐代)四川青神县(今眉山县)高僧。他东来雁荡,于大龙湫下抱膝观瀑坐化。后人尊之为雁荡山开山之祖,为之砌塔建亭。
i人相持语:人们互相拉手说话。
j石(gQng刚):石桥。
k勃勃:水汽升腾的样子。
l翠羽凫毛:翠鸟和野鸭的羽毛。
。。m洋洋:舒缓自适的样子。
n扼(qiQn):牵拉。,通“牵”。
o偃木:长势仿佛横卧的树木。
p宛宛:同“宛然”。
5.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内心震颤)
B.行者兀兀不可入(紧张、害怕的样子)
C.东岩趾,有诺讵那庵(十八罗汉之一)
D.人相持语(互相说话)
6.选出诵读下面句子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选项。( )
A.是日/大风/起西北
B.湫水方/大,入谷
C.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
D.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7.按要求填空。
文中描写特定环境中人物惊恐的句子是
, ,
, 。
合作交流与能力拓展
8.此文与《观潮》同是描写水势的散文,试比较二者之异同。
解析《观潮》与《大龙湫记》参考答案:
1.(1)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2)方:当……时;(3)倏而:突然。略:一点点。(4)逝:去,往。(5)文:用作动词,画着文彩。(6)溯迎:逆流迎着。出没:忽隐忽现。2.C。 3.略。 4.提示:一是能很好地保护钱塘奇观;二是此地将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扩大其知名度;三是将成为旅游胜地,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5.D。 6.B。 7.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 8.提示:这两篇文章都用夸张等手法写出极为壮观的水势,所不同的是,《观潮》写的是海潮倒灌,而《大龙湫记》写的是飞瀑注入深潭;此外,《大龙湫记》虽然也写了人,但只是陪衬;而《观潮》则重点写了水军演练等场面。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
(4)仅有“乱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2.选出诵读下面句子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B.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C.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
D.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3.试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
探讨与思考
4.据报载,浙江省将把举世闻名的钱塘奇观——海宁潮申报“世界遗产”。请想一想,如申报成功,有什么意义?谈谈你的意见。
拓展练习
大龙湫记
李孝光
大德七年秋八月a,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b,苦雨积日夜c。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d。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e,犹蟹两鳌,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f。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g。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h,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i,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上j,渐闻有水声。乃缘石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k,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l。潭中有斑鱼二十余头,间转石声,洋洋远去m,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n,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o,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p。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注释】
a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大德,元成宗年号。
b老先生:在本文结尾中,作者指明为南山公,即泰不华,蒙古人,好能诗文,官至礼部尚书,出为台州路达鲁花赤。方国珍起兵时被杀。
c苦雨:久下成灾的雨。雨苦雨:久下成灾的雨。
d心心掉:内心震颤。
e颠:山顶。(hQn yW酣牙):山谷开豁幽深的样子。
f兀兀:紧张、害怕的样子。
g树圭(guU龟):立圭。圭,也写作“”,是一种形状上圆下方的玉器。
h诺讵那庵:罗汉庵。诺讵那,一译“诺讵罗”,为十八罗汉之一。一说,诺讵那为晋代(或说唐代)四川青神县(今眉山县)高僧。他东来雁荡,于大龙湫下抱膝观瀑坐化。后人尊之为雁荡山开山之祖,为之砌塔建亭。
i人相持语:人们互相拉手说话。
j石(gQng刚):石桥。
k勃勃:水汽升腾的样子。
l翠羽凫毛:翠鸟和野鸭的羽毛。
。。m洋洋:舒缓自适的样子。
n扼(qiQn):牵拉。,通“牵”。
o偃木:长势仿佛横卧的树木。
p宛宛:同“宛然”。
5.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内心震颤)
B.行者兀兀不可入(紧张、害怕的样子)
C.东岩趾,有诺讵那庵(十八罗汉之一)
D.人相持语(互相说话)
6.选出诵读下面句子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选项。( )
A.是日/大风/起西北
B.湫水方/大,入谷
C.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
D.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7.按要求填空。
文中描写特定环境中人物惊恐的句子是
, ,
, 。
合作交流与能力拓展
8.此文与《观潮》同是描写水势的散文,试比较二者之异同。
解析《观潮》与《大龙湫记》参考答案:
1.(1)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2)方:当……时;(3)倏而:突然。略:一点点。(4)逝:去,往。(5)文:用作动词,画着文彩。(6)溯迎:逆流迎着。出没:忽隐忽现。2.C。 3.略。 4.提示:一是能很好地保护钱塘奇观;二是此地将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扩大其知名度;三是将成为旅游胜地,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5.D。 6.B。 7.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 8.提示:这两篇文章都用夸张等手法写出极为壮观的水势,所不同的是,《观潮》写的是海潮倒灌,而《大龙湫记》写的是飞瀑注入深潭;此外,《大龙湫记》虽然也写了人,但只是陪衬;而《观潮》则重点写了水军演练等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