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时期公民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其中阅读能力是重要的能力之一。为此,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注重课文的分析,轻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随着新课改的纵向深入,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做到以下几点:1树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3在阅读中加强语言的积累和基础知识的训练;4教师应深入对文本的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情境;兴趣
阅读是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注重课文的分析,轻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纵向深入,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
一、树立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占有主动地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学生只能作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思维、个性、创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严重影响着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以教师分析课文为主,忽视学生的感悟和思维,导致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而教师的分析又主要来自于参考书的解释,导致整个课堂都处在一种没有自主思维的规范程序之中,体现不出现代教育所追求的个性和活力,而没有活力的课堂必然不会被儿童所接受。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首先要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思维,创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教学指导者的自主探究性课堂。
二、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缺乏理性思维和自我约束力的小学生身上这一点表现的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课堂,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在老师的强制下学习,看似纪律很好,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早就跑出去了,教学效果很难保证,更加不利于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因此,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的首要条件就是学习兴趣的激发,而学习兴趣的激发离不开教学情景的创设。“充分提供情境背景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中离不开 形象、色彩和声音的运用。
例: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找妈妈时,当我捧着一个养着小蝌蚪的鱼缸走进教室的时候,学生的目光不约而同的投入到鱼缸中“小东西”身上,于是我告诉大家:“他叫‘小蝌蚪’,它们的妈妈把卵产到水里就游走了,当他们发育到这么大的时候,就要拖着长长地尾巴去找他们的妈妈了,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妈妈长的什么样 。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找妈妈,好吗?”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容易的集中到阅读材料中去。
三、在阅读中加强语言的积累和基础知识的训练
小学生学习往往是“只看热闹,不学门道”,在阅读中只注意故事情节,不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词语的读写练习,这样就会由于词汇量的不足而导致阅读的障碍。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兴趣,但如果在教学中不注重语言的积累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就使整个课堂和阅读过程流于形式和浮躁,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把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巧妙的融入到阅读和教学的过程中去,不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为小学生的独立阅读积累了足够的词汇。如在教学《自选商场》时,根据课文情景和教学设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把“商场”“牛奶”“面包”“牙膏”等词语的训练穿插进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词语的读写练习,这样就能在阅读的同时加强词语的训练,在词语的练习中推进阅读的进展,不仅使阅读的过程有滋有味,也使词语的练习轻松愉快,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本身应深入对文本的研究
自主探究式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深入到文本中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读懂文本的精彩之处,再“跳”出来以“学生”的视角感悟文本中的思想与感情,才能组织出一节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的探究式语文课堂,如果教师深入文本不够深入,就会导致课堂组织过于肤浅和形式化,看似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实则毫无课堂逻辑,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更发掘不了语文文本的精髓和真谛。“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努力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文学内涵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之一。
总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应首先树立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努力创建自主探究性的课堂,在教学中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情境的创设,并在阅读中加强基础知识的练习和词语的积累,为学生独立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邹佳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1
[2] 陈赛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10
[3] 李桂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教材与教法.2006
[4] 张兴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
[5] 吴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设目标的构建研究[J].宁波大学.20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情境;兴趣
阅读是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注重课文的分析,轻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纵向深入,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
一、树立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占有主动地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学生只能作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思维、个性、创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严重影响着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以教师分析课文为主,忽视学生的感悟和思维,导致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而教师的分析又主要来自于参考书的解释,导致整个课堂都处在一种没有自主思维的规范程序之中,体现不出现代教育所追求的个性和活力,而没有活力的课堂必然不会被儿童所接受。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首先要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思维,创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教学指导者的自主探究性课堂。
二、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缺乏理性思维和自我约束力的小学生身上这一点表现的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课堂,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在老师的强制下学习,看似纪律很好,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早就跑出去了,教学效果很难保证,更加不利于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因此,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的首要条件就是学习兴趣的激发,而学习兴趣的激发离不开教学情景的创设。“充分提供情境背景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中离不开 形象、色彩和声音的运用。
例: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找妈妈时,当我捧着一个养着小蝌蚪的鱼缸走进教室的时候,学生的目光不约而同的投入到鱼缸中“小东西”身上,于是我告诉大家:“他叫‘小蝌蚪’,它们的妈妈把卵产到水里就游走了,当他们发育到这么大的时候,就要拖着长长地尾巴去找他们的妈妈了,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妈妈长的什么样 。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找妈妈,好吗?”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容易的集中到阅读材料中去。
三、在阅读中加强语言的积累和基础知识的训练
小学生学习往往是“只看热闹,不学门道”,在阅读中只注意故事情节,不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词语的读写练习,这样就会由于词汇量的不足而导致阅读的障碍。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兴趣,但如果在教学中不注重语言的积累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就使整个课堂和阅读过程流于形式和浮躁,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把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巧妙的融入到阅读和教学的过程中去,不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为小学生的独立阅读积累了足够的词汇。如在教学《自选商场》时,根据课文情景和教学设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把“商场”“牛奶”“面包”“牙膏”等词语的训练穿插进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词语的读写练习,这样就能在阅读的同时加强词语的训练,在词语的练习中推进阅读的进展,不仅使阅读的过程有滋有味,也使词语的练习轻松愉快,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本身应深入对文本的研究
自主探究式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深入到文本中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读懂文本的精彩之处,再“跳”出来以“学生”的视角感悟文本中的思想与感情,才能组织出一节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的探究式语文课堂,如果教师深入文本不够深入,就会导致课堂组织过于肤浅和形式化,看似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实则毫无课堂逻辑,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更发掘不了语文文本的精髓和真谛。“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努力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文学内涵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之一。
总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应首先树立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努力创建自主探究性的课堂,在教学中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情境的创设,并在阅读中加强基础知识的练习和词语的积累,为学生独立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邹佳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1
[2] 陈赛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10
[3] 李桂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教材与教法.2006
[4] 张兴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
[5] 吴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设目标的构建研究[J].宁波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