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绘画艺术教育促进全面素质教育发展

来源 :当代教育之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ca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十分明确的把艺术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中,使社会主义教育成为一种完全的教育。如果说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涉及不同层面的素质教育,那么,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却可以或可能涉及全面素质教育。就某一层素质教育而言,艺术教育远不及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那样突出、确定、深刻、有力;就全面素质而言,德、智、体、劳动教育又不及艺术教育的优点和长处,表明它是全面素质教育不可缺的一种教育方式。
  所谓全面素质并非单指个体心理生理的先天特征,而应包含后天培养练所得的文化因素。素质包含了个体与群体先天素质和后天素养之所得,应包括:(1)身体素质:指体质、体能、体魄以及身体力量运动的诸多特征;(2)心理素质:指认识、意志、情感、机能品质及特征;(3)知识经验(科学、文化、专业);(4)价值观念;(5)实践操作;(6)人际交往。可见素质教育涉及和指向的是个体和群体全面素质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实现这样的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和执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毫无疑问,艺术教育在实现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
  把包括绘画艺术在内的艺术教育标举到今天的高度,绝非空穴来风。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教育家、社会学家们认为,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艺术素养这三个文化疆域知识的融合贯通是新世纪全面型文化素质的基本内涵。人们曾以挑剔的眼光审视艺术教育这“匹”“马”是否能够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并驾齐驱,现在终于认定这绝非一匹“驽马”。
  1.何谓“绘画艺术教育”
  绘画艺术教育这个概念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模糊不清,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绘画艺术教育方兴未艾,但大部分陷入各种误区。考察古今中国绘画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用一种现代的眼光和开放的视野对此进行探究。
  我国古代绘画艺术教育的观念和实践大体上是注重教化、审美、实用三大价值取向。最最记载于《左传》的伦理教化的绘画艺术教育;记于《考工记》中的实用绘画技能艺术及魏晋南北朝的审美艺术等都是很有思想的,值得我们学习。如那时人们注重整体素养的提高,古人论画不盯技法,而将画品视为人品——道德境界、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的综合反映。因此,绘画艺术教育决不仅限于技能而是要全面学习。明代董其昌曾指出:学画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邱壑内营,成立甄鄂,随手写生,皆为山水传神矣。”自古倡传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
  近代以来的绘画艺术教育是指1840年以来160年的绘画艺术教育。前100年突出特点是片面强调实用意义,到解放后,特别是近20年来,从开放的视野出发,提出全面分析绘画艺术教育,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美术教育,绘画艺术的概念似乎不言自明。其实不然,以往人们对其理解往往各执一端,或者强调绘画本身,或者着眼于教育功能,认为就是通过绘画达到通过德育智育的目标,这些看法是比较片面的。绘画艺术教育是一个“绘画”、“艺术”、“教育”多元整合的结构元素。重视“绘画性”即绘画操作和创作,使绘画艺术教育过程成为一种活生生的操作、创造性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教育性”至力于发掘和发挥绘画艺术教育的多种教育功能和效应,实现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所具有的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艺术性”使整个绘画艺术教育始终沐浴在审美的洗礼之中,在艺术美的熏陶、感发中潜移默化。如果用一句话来界定绘画艺术教育的含义,表述为:“它是以绘画为媒介和载体,施受双方共同参与操作,并通过艺术的体验和领悟从而达到人的全面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动作上的简易性、自由性,效应上的非强迫性和融洽统一性的长处。
  2.绘画艺术教育的性质、特点
  从总体上讲,学校的绘画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这一性质决定了学校绘画艺术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将绘画艺术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向他们普及美术文化,而不是注目于少数美术尖子。全体性是保证绘画艺术教育不背离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普及性和基础性的。在保证全体学生具备基本的美术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再谋求包括绘画艺术教育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人都是艺术家,”“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这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描述。其实在人类早期社会,艺术与生活就是溶为一体的,从人的天性讲,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属于全体人民,它被体现为全民的一种素质。由于社会分工,虽然涌现出个别艺术家,但广大群众却成了“艺盲”,以广大民众的无艺术换取个别的高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艺之哀。艺术教育的关键是要把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绘画艺术知识技能有机的结合,要游于艺,但又不专于艺,使绘画知识技能成构建人的基本素质的积极因素。著名艺术教育家罗思非德指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
  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也具有自我实现的性质,因为绘画艺术本身展示的正是人的丰富性。用绘画作为自我表现的方式有促于消除学生表现欲上的压抑感,让学生更积极地表现自我,在绘画活动中即使表达的方式不成熟,表达的意图模糊也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学生总把别人难以介入的自由价值作为目标,这种没有压抑的自我表现若得到呵护而稳定的发展,就催进自我实现的萌芽发展。
  绘画艺术教育鼓励个体差异。在学校教育中,似乎只有绘画艺术教育竟评鼓励学生个人特质充分自由发展,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统一要求。学习过程是激动自己心灵,张扬个性的过程。作为素质教育,它是一种情趣的过程,绘画教育目的不在于受教育者能否为家,甚至不在于其作品的结果如何,而是让学生专注过程,体会从中的乐趣。沛西.能讲过一句很有启发的话,他说:“解决教育上极大多数实际问题的钥匙在于了解游戏。”这正是绘画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科学理性教育以及影视,文学等其它门类艺术教育特性所在。
  3.绘画艺术教育对发展全面素质教育的功能价值
  3.1 绘画艺术教育的文化建设价值。
  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教育,虽然不以培养专业画家为目的,但是培养和造就无数懂得绘画,有能力用绘画语言表述其情思意趣的美术文化建设者,拓展了绘画空间,促进以绘画为中心的美术文化建设。因为绘画所有的价值功能都是靠创造绘画作品和从事绘画活动来实现,而不论它是原创.摹仿.精品还是平凡之作都是不同层次,不同程度性质的绘画艺术教育成果。形式多样的绘画作品为大多数群众提供精神粮食,同时也为自己拓宽了发展的空间。
  3.2 绘画艺术教育能促进审美教育功能发展。
  审美教育是人类社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塑造一钟感性情感,按中国传统美学说法,也就是陶冶性情。”通过性情的陶冶,最终达到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生命感受的丰富与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绘画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它能够有效改变人的视觉态度.培养人的视象感受力,从而培养出审美视知觉。在生活中大多数人是用实际的生活目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他们总难超越实用的目的,所以视象感受能力弱,而功利主义分辨力强。一般的人,包括那些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形象直观力.联想力几乎丧失,造成艺术趣味底下.审美能力缺乏。由此若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首先要改变人的视觉态度,培养人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对形式美感的把握,同时以直接方式陶冶人的生命情感,树立一种超越的自由态度,和谐有趣的行为方式。绘画艺术在这方面作用无疑是其他艺术教育门类所不可替代的,受教育者得到了一种高雅的生活趣味,充实闲暇的活动,以高品位的情感取代低级庸俗的行为,从而全面提高了人生活的审美素养。
  3.3 绘画艺术教育能促进人的健康心理发展。
  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日益受到关注,这是因为在社会高快发展中,快节奏的生活,超负荷的学习.工作,让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种心理障碍。有人把依赖.脆弱.焦虑.孤独和固执称为当代青少年五大不良心理,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心理.治疗和纠正不良心理,使人的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各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各种潜力得到和谐发展和有效开发的心理教育,就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绘画是作画者心理现实的展示,所以,它有着丰富深刻的心理内容,绘画中蕴涵的心理内容和绘画过程本身所具有的心理效应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在学生学习中,作为普通绘画艺术教育虽不以创作为教育目的,但必要的.经常性绘画作业.习作仍是教育内容之一。从心理教育角度来看,绘画作业完成的整个过程,正好是一种心理磨练的过程,这是绘画作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它恰好对学生心理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绘画过程是高度自主.不带任何强制性,是高度个性化,不设任何统一的条框,受教育者完全可以自由发挥.主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养成自知.自尊.自信.自强以及独创.革新等良好的自我心理,使盲从.依赖.自卑等心理得到矫正。其次绘画要专心安静,具有严谨的条理性,对浮躁.焦虑.粗心等不良心理的消除,纠正具有很好效果。完成作业的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强自信心理。各种课外活动开展(画展.校园画刊.手工角)都可增强学生之间交流协调合作机会,对克服和矫正孤独.封闭.自卑心理都有很大助益。
  3.4 绘画艺术教育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
  鲁迅在谈到美术的德育功能时指出:“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之人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鲁迅这段话道出了绘画教育能辅翼道德教育,促进道德内化,催化道德形为走向自由。如欣赏罗中立的《父亲》,画面在大屏幕上巨幅画像冲击视觉时,学生目簦口呆,来自农村的学生若有所思。课后,不少学生改了铺张浪费的毛病,说画上的“父亲”就是自己那在农村劳作.节衣缩食供自己上学的父亲。可见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有时真能发挥预想不到的道德教育作用。
  3.5 绘画艺术教育促进智育教育。
  作为素质教育的普通绘画艺术教育,主要不是灌输绘画知识和技法练习,而是培养视象感知和视觉思维的能力,进而培养艺术情趣.陶冶情操。这就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教育总是舍弃感性而形成一种普遍的理性思维模式,认知逻辑结构在教育过程和方式上,一般的智力教育总是以某种符号.文字表达概念.定理.公式等严密的理性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而绘画艺术教育正如前所说,是具有形象直观性,情意自由性,两者性质不同但又具有和目的的互补性。绘画教育能提高认知的强度和统摄性。如罗思非德所言:“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中感觉的开拓和成长都被忽略,如果没有艺术教育的话,儿童几乎不会注意到感觉的意义和性质。”在整个教育中绘画教育在训练人的视知觉形象兴趣,增强视觉捕捉信息的灵敏度,提高对事物基本图形的识别力,提高视觉图象的记忆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无疑将直接促进智力发展。
  3.6 绘画艺术教育促进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
  绘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它对操作系统的训练,能使受教育者获得最佳的技术操作程序和技术发展意识。在人生的孩提时代,绘画活动当是他们接触并实施最早的操作活动之一。从小学到工作,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非艺术专业的学生简直就没有多少技术操作性的训练,所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绘画艺术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对绘画的学习与训练,获得一种技术意识就可能为他们将来从事技术性的工作提供一般的模式,使他们能够迅速的进入技术过程,实现心眼手等的快速协调。
  如果说在过去,人们是“将就的”生活着,那么现代和将来则是“讲究的”生活。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生活的主人具有创造生活美的能力,品位生活美的情怀。普通绘画艺术通过以上证明正是培养这种能力.陶冶这种情怀,因此绘画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审美教育,还是能提高全面素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2] 罗思非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
  [3] 吴延玉:《绘画艺术教育》
  收稿日期:2011-08-21
其他文献
【摘 要】德育即道德品质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实施德育的重要性在于把握德育的内容,素质教育以德育为先的必要性,突出狭义的德育,即学校教育。明确德育的基本原则及特点,充分发挥德育的余热,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培养和实施小学生的德育能力成为素质教育奋斗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德育为先①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起核心及主导作用的是道德品质。而人们总是理所当然地把德育看
期刊
当今世界,知识和科技日新月异,正在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不断增加和更新。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教育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在教师和教学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为我国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但是,“应试教育”也给我们的全民素质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为班额的原因,教师只能把教学目标锁定在中等学生的层面,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
期刊
【摘 要】随着《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进一步落实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校运会的改革以成为21世纪学校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校运会一年改革实践,结合本校实际,阐述了校运会项目的设置和对提高学生参与率、自觉锻炼积极性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校运会;项目;设置     校运会不仅是学校工作的一项大事,而且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大事。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做好这个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1. 更新教师观念;2. 提高师生素质;3. 不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4. 合理使用教学课件。  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信息成为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我县不仅在中小学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强调要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中学地理教育改革动态,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中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课程改革趋势,最后提出笔者对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中学;多媒体技术;地理课程改革     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本国人民的创新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对提高素质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以及课程改革、学生主体
期刊
【摘 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真正的体育教学,是从情感体验开始的,从培养兴趣入手的。一、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二、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1、加强教育、诱导,转变思想、提高对体育课的认识。2、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4、教师的身教及讲解示范。5、适时准确的评价。  【关键词】体育兴趣;激发;培养;
期刊
课堂的有效性是指在一节课教学中教师进行了精心设计、四十分钟得到了充分利用,学生得到了学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课堂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既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   1.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课堂具有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  1.1
期刊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全国各地中学广泛的进行着,并得到了各级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的积极支持。体育界许多人士对体育教学模式、内容等领域的研究如火如荼,同时出现了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创意体育等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模式。然而体育教学正面临着从来没有过的机遇,作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我们体育教师也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才能做好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呢?下面我
期刊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校的一门必需的学科,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和意义。用海洋来形容数学,不足以说明它的广袤和深邃。古往今来,数学的神奇魅力, 吸引了无数学者为之毕生奋斗, 因而造就了人们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数学的奇妙规律,导致了众多仁人智士不懈地探索,因而培养了人们知难而进的珍贵品质;数学的特异现象,促使了一代代先贤后智对其本质要义的顽强穷究,因而蕴育了人们实事求是的高尚情操;数学的巨大威力,激
期刊
【摘 要】《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情感、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从激发兴趣、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实现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