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综合运输结构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cs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区域内部的综合运输结构具有重要影响,而根据地理和经济因素,可以将中国西部地区分为6大经济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产业转移量为解释变量,运输结构均衡度、运输网络均衡度为被解释变量的运输结构影响模型,对各经济区2010—2017年的时间序列面板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中国西部各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对综合运输结构的影响程度各有差异.黄河上中游经济区达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期,运输量结构和运输网络结构均未产生明显的变动;长江上中游经济区的运输网络结构得到了优化,而运输量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珠江上中游经济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使得运输量结构和运输网络结构均得到了明显的优化;内蒙古经济区的支柱产业为本地的农牧业,具有运输对象单一的特点,其运输量结构和运输网络结构均不够合理,不能很好地适应该经济区的经济产业需求;新疆经济区作为“一带一路”的枢纽,大量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运输网络结构不断向好;青藏经济区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使运输量结构和运输网络结构的优化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滞后.进一步讨论表明,因地制宜地进行中国西部各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和综合运输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全国包括中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但不利于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同时也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起到正向影响;东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明显,但抑制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因此我国应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促进东部现代产业结构升级,建全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体系;支持中部承接产业转移,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竞争力;鼓励西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乡村振兴.
交通运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着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为科学认识交通运输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可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近年来的交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交通经济效益在2015—2018年之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且规模经济因素对效益分值的影响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