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化改革外科护理学课程,按工作过程的不同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整合,编写适合学生需要的教材,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实现教学与护理工作实际的接轨。
【关键词】工作过程 系统化改革 外科护理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86-02
外科护理学是中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之一,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占有重要比例。为了符合市场需求及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课题组成员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外科护理学课程开发,按工作过程的不同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整合。通过对护理岗位群进行调研,明确培养定位,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过程,以综合职业能力目标构建教学体系,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来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依据外科护理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按照典型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原则设计教学情境,根据护士执业考试的教学大纲,确定课程内容的标准,编写适合学生需要的教材,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实现教学与护理工作实际零距离接轨。
一、课程改革的思路
2010年,我校实施课程体系的改革,课题组成员在7月至9月之间,到临床一线调研,与临床专家进行座谈、访谈,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从护理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护理专业人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解析、护理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与岗位分析、专业现状与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积极开展了护理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与分析工作。本次调研发放了800份用人单位调研问卷,有效回收778份,回收率97.25%,调研对象为广西30多家各级医院的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护士等。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其中87%的调查对象认为,护生很需要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95%调查对象认为,护生必须扎实掌握护理基本理论、临床护理知识、成人护理知识、母婴儿童护理知识、老年护理知识及急危重症护理知识;85%调查对象认为,应增设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心理学、伦理学知识的教育。通过调研分析,中职教育护理专业的课程脱离了护理职业岗位实际,难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难以满足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需求,为了适应临床的需求,中职生的知识体系急需系统改革。
近年来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国家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临床一线对护生的职业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护士具有基础的护理操作能力,而且对临床处置能力、健康宣教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安全防护能力的需求更为突出。因此本次的课程改革的目标突出对学生人文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定位与职业能力
(一)培养定位
培养的学生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并为康复、社区护理工作打下基础,是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人才。分析中职护生就业的主流岗位,是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学与岗位群要求及工作过程相适应的保证。经调研,医院、养老院护士严重缺编,加上护士分级使用与管理、无陪护工作的开展、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等,需要补充大量的技能型、服务型的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将我们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技艺、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护士。
(二)职业能力
系统开发课程必须以能力发展为目标, 护士职业能力培养既要考虑职业教育的普遍性,更要凸显护士职业能力的特殊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即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
三、教材的开发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专业课教材是专业教育的基本工具,是培养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的保证。课程开发是指在一定教育宗旨及课程观指导下,系统完整地规划、编制一个或一类课程的一连串作业过程。课题组成员对教材编写的总体原则是: “以岗位定能力、定知识,以能力、素质需要定课程”,依据护士执业资格标准,遵循建构主义的理念,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确立护理专业各学习领域的主要教学内容,同时针对行业技术的发展,将临床新的行业服务规范、护理知识和技术引入到课程中。
课题组成员通过组织课程建设小组,邀请职教专家、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对课程能力分析报告进行论证,最终定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领域。德国职业教育在新的“学习领域”课程指南中明确规定,“学习领域”课程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而工作过程导向是以“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为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是把学习理解为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链接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课题组成员设计与工作过程一致且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情境,共制定了开放性伤口病人的护理、大肠癌病人的护理、胃大部分切除病人的术后护理、急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烧伤病人的护理、破伤风病人的护理、甲亢病人的手术前后护理、桡骨远端骨折病人的护理、肾结石病人的护理、血气胸病人的护理、颅内血肿病人的护理、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等12个学习情境,并针对12个学习情境编写了相应的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材料。学习情境的设计按照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将人文知识、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及沟通技巧融入学习情境中,突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合作与沟通、安全意识的养成以及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四、理论教学实践化,推进“院校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外科护理以外科疾病病人为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院校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设计与临床一致的教学情境,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并重,凸显课程目标的实践性,使学生尽快进入护士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按以下的步骤进行:
(一)教师布置工作任务
根据情境设计,教师详细解析任务目的、要求,分发学习材料
(二)学生分组
每班学生分为9~10组,每组为8人左右,并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学习。
(三)知识准备阶段
按下发的工作任务,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相关学习材料,通过网络、临床医院等学习途径,在教师启发或指导下收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信息。
(四)计划与决策阶段
将所收集的材料经过小组讨论,确定工作方案,并与教师共同选择最优的工作方案。同时做好角色的分工。
(五)实施阶段
学生根据制定的工作方案,在模拟病房内设计与临床一致的工作情境,根据分配的角色,在组长的组织下,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团队合作、人文关怀等意识,并指导学生在实施工作任务过程中对照计划确定的成果进行自查,找到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等。
(六)成果展示及教师总结
分组表演完成护理任务的成果,教师总结、点评。
(七)评价阶段
采取多元化评价方法,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阶段性评价等,课程最后的评定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级制。
(八)总结与反思阶段
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自我总结与反馈实施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第二部分为教师总结学生在进行工作任务时的工作效果、经验、注意事项等。
(九)知识拓展阶段
学生在课后结合护士职业考试、医院三基的内容进行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教学临床化,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化改革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是否成功,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为了让课堂教学临床化,我们建立临床兼职教师库及管理制度,授课由学校专职及临床兼职教师共同担任本课程教学,每月组织1~2次集体备课,共同确定教学计划、课程目标、授课的方式,将临床护理工作要求纳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完全符合职业标准及医院质量管理要求。专任教师定期到医院跟班学习新技术,参与护理查房等,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适应教学的改革。
六、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试是检验教学工作质量及学生水平高低的主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是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一个重要方法。传统的考核方法是重理论、轻实训、轻综合素质的考核。实践证明,传统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课题组成员在教学改革中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客观考核学生获取和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判性思维和团结协作等综合能力。
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注重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所占比例为60%,终结性评价为40%),如结合课堂纪律、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评定综合成绩。实现理论测试与专业实践考核相融合,将理论考核与护士资格、医院的三基知识的考试接轨,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将校内考核与岗位考核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焦迎娜.对高等卫生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2(2)
[2]葛力铭.浅谈在护理教学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
[3]齐艳.我国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07(16)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陈明.加强课程考核工作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
【作者简介】孙 倩,南宁市卫生学校教师。
(责编 丁 梦)
【关键词】工作过程 系统化改革 外科护理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86-02
外科护理学是中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之一,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占有重要比例。为了符合市场需求及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课题组成员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外科护理学课程开发,按工作过程的不同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整合。通过对护理岗位群进行调研,明确培养定位,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过程,以综合职业能力目标构建教学体系,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来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依据外科护理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按照典型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原则设计教学情境,根据护士执业考试的教学大纲,确定课程内容的标准,编写适合学生需要的教材,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实现教学与护理工作实际零距离接轨。
一、课程改革的思路
2010年,我校实施课程体系的改革,课题组成员在7月至9月之间,到临床一线调研,与临床专家进行座谈、访谈,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从护理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护理专业人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解析、护理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与岗位分析、专业现状与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积极开展了护理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与分析工作。本次调研发放了800份用人单位调研问卷,有效回收778份,回收率97.25%,调研对象为广西30多家各级医院的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护士等。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其中87%的调查对象认为,护生很需要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95%调查对象认为,护生必须扎实掌握护理基本理论、临床护理知识、成人护理知识、母婴儿童护理知识、老年护理知识及急危重症护理知识;85%调查对象认为,应增设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心理学、伦理学知识的教育。通过调研分析,中职教育护理专业的课程脱离了护理职业岗位实际,难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难以满足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需求,为了适应临床的需求,中职生的知识体系急需系统改革。
近年来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国家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临床一线对护生的职业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护士具有基础的护理操作能力,而且对临床处置能力、健康宣教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安全防护能力的需求更为突出。因此本次的课程改革的目标突出对学生人文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定位与职业能力
(一)培养定位
培养的学生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并为康复、社区护理工作打下基础,是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人才。分析中职护生就业的主流岗位,是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学与岗位群要求及工作过程相适应的保证。经调研,医院、养老院护士严重缺编,加上护士分级使用与管理、无陪护工作的开展、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等,需要补充大量的技能型、服务型的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将我们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技艺、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护士。
(二)职业能力
系统开发课程必须以能力发展为目标, 护士职业能力培养既要考虑职业教育的普遍性,更要凸显护士职业能力的特殊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即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
三、教材的开发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专业课教材是专业教育的基本工具,是培养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的保证。课程开发是指在一定教育宗旨及课程观指导下,系统完整地规划、编制一个或一类课程的一连串作业过程。课题组成员对教材编写的总体原则是: “以岗位定能力、定知识,以能力、素质需要定课程”,依据护士执业资格标准,遵循建构主义的理念,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确立护理专业各学习领域的主要教学内容,同时针对行业技术的发展,将临床新的行业服务规范、护理知识和技术引入到课程中。
课题组成员通过组织课程建设小组,邀请职教专家、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对课程能力分析报告进行论证,最终定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领域。德国职业教育在新的“学习领域”课程指南中明确规定,“学习领域”课程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而工作过程导向是以“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为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是把学习理解为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链接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课题组成员设计与工作过程一致且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情境,共制定了开放性伤口病人的护理、大肠癌病人的护理、胃大部分切除病人的术后护理、急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烧伤病人的护理、破伤风病人的护理、甲亢病人的手术前后护理、桡骨远端骨折病人的护理、肾结石病人的护理、血气胸病人的护理、颅内血肿病人的护理、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等12个学习情境,并针对12个学习情境编写了相应的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材料。学习情境的设计按照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将人文知识、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及沟通技巧融入学习情境中,突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合作与沟通、安全意识的养成以及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四、理论教学实践化,推进“院校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外科护理以外科疾病病人为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院校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设计与临床一致的教学情境,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并重,凸显课程目标的实践性,使学生尽快进入护士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按以下的步骤进行:
(一)教师布置工作任务
根据情境设计,教师详细解析任务目的、要求,分发学习材料
(二)学生分组
每班学生分为9~10组,每组为8人左右,并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学习。
(三)知识准备阶段
按下发的工作任务,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相关学习材料,通过网络、临床医院等学习途径,在教师启发或指导下收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信息。
(四)计划与决策阶段
将所收集的材料经过小组讨论,确定工作方案,并与教师共同选择最优的工作方案。同时做好角色的分工。
(五)实施阶段
学生根据制定的工作方案,在模拟病房内设计与临床一致的工作情境,根据分配的角色,在组长的组织下,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团队合作、人文关怀等意识,并指导学生在实施工作任务过程中对照计划确定的成果进行自查,找到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等。
(六)成果展示及教师总结
分组表演完成护理任务的成果,教师总结、点评。
(七)评价阶段
采取多元化评价方法,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阶段性评价等,课程最后的评定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级制。
(八)总结与反思阶段
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自我总结与反馈实施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第二部分为教师总结学生在进行工作任务时的工作效果、经验、注意事项等。
(九)知识拓展阶段
学生在课后结合护士职业考试、医院三基的内容进行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教学临床化,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化改革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是否成功,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为了让课堂教学临床化,我们建立临床兼职教师库及管理制度,授课由学校专职及临床兼职教师共同担任本课程教学,每月组织1~2次集体备课,共同确定教学计划、课程目标、授课的方式,将临床护理工作要求纳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完全符合职业标准及医院质量管理要求。专任教师定期到医院跟班学习新技术,参与护理查房等,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适应教学的改革。
六、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试是检验教学工作质量及学生水平高低的主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是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一个重要方法。传统的考核方法是重理论、轻实训、轻综合素质的考核。实践证明,传统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课题组成员在教学改革中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客观考核学生获取和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判性思维和团结协作等综合能力。
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注重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所占比例为60%,终结性评价为40%),如结合课堂纪律、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评定综合成绩。实现理论测试与专业实践考核相融合,将理论考核与护士资格、医院的三基知识的考试接轨,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将校内考核与岗位考核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焦迎娜.对高等卫生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2(2)
[2]葛力铭.浅谈在护理教学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
[3]齐艳.我国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07(16)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陈明.加强课程考核工作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
【作者简介】孙 倩,南宁市卫生学校教师。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