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籍插图的版式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wangnan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的古籍插图历史悠久,大多数是以书籍插图形式遗存下来的版刻插图。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梳理,概括了中国古籍插图版式的起源,并详细介绍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插图版式的发展及其优缺点及代表作。
  关键词:中国古籍 版刻插图 版式
  中图分类号:J218.5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古籍插图的起源
  中国是古代版画艺术的发源地,中国的插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影响极大,成为前人留给我们的一分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中国书籍开始有图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原始社会,为了方便沟通和避免产生误解,人们开始使用图画和文字的方式来传递和保存信息,以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传播,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这一点,在古籍中我们可以找到相关的资料,例如,在《周易·系辞上》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一说,借此我们可以明确地了解到插图与文字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再如,南宋学者郑樵在《通志·图谱略·索象篇》中专门讨论“图(图画)”与“书(文字)”的关系,他力陈前人重文轻图之弊,而是阐述了“图”与“书”的相互联系,他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据史料记载,西汉刘向父子写的《七略》上,西汉皇家收藏战国秦汉图书就有一万三千多卷。中国的古书,以其生产形式而言,大致可以划分为写本书和印本书两个时代。真正意义上的图书起源于简帛,从上古时期开始一直持续至五、六世纪,前后长达两千多年,占中国文明史和文字史一半以上。在汉代以前,人们将书抄写在竹简、木牍等天然载体或缣帛等丝织品上。王充在《论衡·量知》中说:“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最早出土的帛书,是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里发现的一件有图有文的残帛断片。这件帛书是至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先秦帛书,绘者用墨线勾勒、再填以青、棕、朱等鲜艳的颜色,描绘出令人怪异的十二个神像。中间文字讲天象与人间灾祸的关系、四时和昼夜形成的神话,及女娲、炎帝、祝融等南方信仰的神,四角各绘有青、朱、白、黑四种颜色的植物。
  公元2世纪,传说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使纸张成为了最方便、最流行的书写和绘画的载体,基于这种现象给插图本书籍的出现创造了机会。隋唐魏徵、长孙无忌撰写的《隋书·经籍志》中,著录插图本图书不下百种,有《周官礼图》十四卷、《周室王城明堂宗庙图》一卷、《三礼图》九卷、《尔雅图》十卷等,由此可见古籍插图涉及领域之广,数量之多。可惜的是,有大量的插图本图书在梁以后消亡了,这些图今人已不能见到了。所幸的事,在1899年,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一个藏经洞里藏有几万卷从东晋后期到北宋初年的古写本(少量雕版印刷品),填补了这段历史的空白。这些敦煌遗书大部分为汉文写本,它向人们展示了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传抄时代的图书风格。
  二 中国古代插图的版式
  有图有书,是图书的合称,图文并茂,是中国书籍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十分受欢迎,也是我国插图艺术的瑰宝。在写本时期,插图的形式比较单一,板式比较固定,变化比较少,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多种版式。具体而言,中国古代插图的版式发展历程如下。
  1 唐代时期插图的版式
  唐代之前的版画插图多是佛教经卷图像,唐代初期发明了雕版印刷复制技术,出现了印本图书和木版插图,插图版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使图书出版数量增加,这对中国日后插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代雕版印刷术还没有盛行,但在唐代初期就已出现了,这些插图设计领域广泛,图文结合,为我们今天研究唐代社会生活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可靠形象资料。这一时期插图的构图简洁明了,一般一幅插图只描绘一个场景,几个人一件事,见微知著,反映社会生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寥寥数笔,仪态万千,意趣盎然。敦煌插图是唐代绘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唐代插图板式的典型代表,其图文配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多面连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作为佛教重要经典,是这种版式的主要代表,也正因为其具有典型意义,进而成为佛经的主要插图版式之一。
  第二,版心插入式。这种版式现如今遗存的数量比较少,而佛教版画作为中国古代版画艺术史上现存最古老的作品,比较多地采用了这种版式,如1944年发现的《陀罗尼经咒》,中间刻佛像,四周刻梵文经咒,咒文外又装饰有小佛像。同样,《无量寿陀罗尼轮图》也是中间刻佛像,四周刻梵文经咒。晚唐时期的经咒图《圣观自在菩萨千转陀罗尼轮》也是如此。
  第三,上图下文式。吴越王钱俶雕印的单幅佛像《应现观世音菩萨立像》上刊佛像,下刻刊印佛经。
  2 宋、元两代的插图版式
  宋代是中国印刷出版史上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雕版印刷技术开始普及,并运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日后插图、印刷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作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技术也在北宋中期出现。这些都为插图版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上图下文式。宋、元的上图下文式为插图版式的发展定下了基本的格调,即要具有一定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图书大量发行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将重要的内容准确、完整地表达给读者。一般来说,书页的上半部是插图,占版面上部三分之一左右的位置,下半部分是文字,对插图起到解释、备注的作用。《列女传》是上图下文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它采用双面对连,横幅构图,上图下文的传统版式;元代中叶至治年间,福建建安虞氏刊刻的《全相平话五种》,图约占三分之一,双面连页,图上有标题,图中主要人物也标注人名。
  第二,单面插图或多面合页连式。这两种编排插图的形式应用非常广泛,看到上面的插图时,能在下面找到相关的文字解释;在读了下面的文字后,上面就能找到相应的图画,读者阅读更为方便,如宋刊《三礼图》、《尚书图》是单面插图的代表;而双面连式图的代表之一的宋刊《经史证类大观本草》采取这种版式对螳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3 明代时期的插图版式
  中国古版画发展的鼎盛时期,非明代莫属。中国古籍插图发展到明代,可谓进入了黄金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流传千古的作品,例如,被郑振铎评为“中国版画史上一部珍奇的大作品”的以图画表现孔子一生的作品《圣迹图》,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是这一时期的扛鼎之作。而且,这一时期的版画作品数量十分巨大,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其中最精彩的是戏曲、小说插图,而且逐渐形成了建安、金陵、新安三大艺术流派,其他如武林、苏州、吴兴等地的版刻插图,亦各具特色,环绕在三大流派周围,如群星拱月,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具体如下:
  建安派自明嘉靖年开始重新兴盛,其早期版画以上图下文式为主要特点,内容多是戏曲传奇,风格质朴,人物栩栩如生。如嘉靖年间建阳书林熊氏刊行的《岳武穆精忠传》、万历年间建阳刘龙田刊刻的《新镌考证绘图注释古文大全》为单面方式,万历年间典型的中图下文式插图多出自建阳余氏双峰堂,如《三国志传》、《水浒志传评林》等书;《新刻芸窗汇爽万锦情林》等进行了创新,版式为上文下图。福建建阳麻沙镇崇化里余新安书坊刻印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采用上为“诗词北曲”,中间为图,下为正文。其中一幅“忆情自叹”图,途中画着一个伤怀的妇人,画面简洁、朴素,刻画出“花开柳眉燕泥喃,美景幽怀两不堪;人在东风庭院里,相思无语泪春衫”的意境。
  早期的金陵派的插图,最喜用双面连式版型,构图突出人物造型,线条粗壮有力,善于运用图案花纹补作空白。如以刊刻戏曲插图而闻名的富春堂、世德堂、广庆堂,以刊刻小说而著名的万卷楼、登龙馆,都是这个时期的典范。当然也兼有单面方式,典型代表之一是明宣德十年金陵积德堂刊本《新编金童玉女娇红记》插图。万历中期起采用单面方式渐多,但基本上也是两者并行。例如,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卧松阁刊刻的《新刻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书中插图为双面连页式,图中上方刻图目,左右两旁有联句,甚有气派。插图背景简单,人物突出,是金陵派的传统手法,描绘细密,线条秀美,精工雕镂,一丝不苟。其中一幅“十二寡妇征西”图,上方图目是“十二寡妇征西”这六个大字,图两边的一副连语:“红粉戎行轸及汁鹡原悲悴急,义兵家起怪来螭陛信谗深。”图中间是两个杨家士兵,一个举着杨府的大旗,一个手持长枪在前开道,后面的十二匹马上骑着杨门十二位寡妇,外柔内刚、英姿飒爽,表现出杨家男子都为国牺牲,只剩下十二寡妇在佘太君率领下抗击辽兵。更有意思的是,在图的右下角从画外伸出一只马蹄,表明抗击辽兵的不只是杨家的十二位寡妇,后面还有人马。这幅插图的背景极为简单,只有寥寥几笔,人物则非常突出,尤其人物的头比较大。
  浙江一带刊刻的图书插图风格统称为武林派,刻书最多的是文会堂,一般以套书为主,如《格致丛书》一套就有二百多种。武林派的主要特点是:线条细腻,画面清晰,布局平稳。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普明禅师作颂、杭州僧人袾宏刻的《牧牛图颂》共有十颂: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作画十幅。它以一牛一牧童为对象,用简单明了的颂词与同样简单明了充满生动的世俗情趣的图画,画出了禅宗体悟的历程。牛从“初调”时的黑色,到“驯伏”时变成白色。这是一种体悟,与牛原来的颜色无关。画面将山石的粗劲线条与柔和的衣纹树枝作对比,黑牛刀味很浓。全图有立体感和整体感,给人以明朗、沉静的感觉,并附有形象的颂词,很有章法。
  成化年间出现一种较为罕见的版式,这种版式将书中插图的板框分为两栏,上下各放置一图,中间用线或云纹隔开。这种版式多出现在北京永顺书堂刊印的一批说唱词话。
  月光式是明代晚期出现在杭州的一种新版式,版型内圆外方,如镜取影,别具一格,欣赏价值较高,盛行于杭州、苏州刊刻的版刻插图中。这种版式也多出现于金陵派的插图中,如戏曲《笠翁十种曲》、《二奇缘》;小说《石点头》等。
  明万历至崇祯年间,苏州出现了一种狭长形单面方式图,在当时很受读者的喜爱。但其公式化、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以及过于强调繁缛细密、富丽工致的创作思想,反而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明代插图都代表了中国古代插图艺术的最高成就,尤其明中晚期,为图书刻制插图蔚然成风,提高了版刻插图的艺术欣赏价值,也为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 清代时期的插图版式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没有什么新颖的创作模式,明朝蓬勃发展的版刻插图艺术,也由此逐渐衰落下来,版式也大抵沿袭前代,创新不多。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时期,民间人物和山水版刻插图代替了明代的小说、戏曲作品插图得到了百姓的喜爱,获得了广泛的流传。尤其需要提及的是,明末清初的人物画家陈洪缓对于这个时期书籍的插图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其作品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强烈性格,同时追求有特殊表现力的形式,代表作有《水浒叶子》、《屈子行吟图》等,使插图艺术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无独有偶,清代人物插图巨著《吴郡名贤图传赞》刊印了五百七十名吴郡名贤,其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逼真、栩栩如生,为古人版图书中不多见之绝世佳品。
  三 结语
  中国是古代版画艺术的发源地,古代版画作品是以书籍插图的形式出现的。中国古代版画插图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珍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追溯了古代各个朝代插图版式的发展历程,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来研究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奇葩瑰宝,进一步传承中国古代文明。
  参考文献:
  [1] 徐小蛮、王福康:《中国古代插图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 祝重寿:《中国插图艺术史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简介:姬准,男,1973—,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民间文化,工作单位: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1938年,位于汉口的申新第四纺织公司奉命西迁宝鸡,于翌年复工建厂,是为宝鸡申新纱厂.在抗战期间,宝鸡申新纱厂通过其经营和生产活动,为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宝鸡申新纱厂影响
数学学科的美是深藏在内的,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藏的美的因素,即使是一小点美也不能忽视,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教材创造美,比如:在教学时把数学知识融入动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