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剪作用下再生混凝土黏结界面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广西科技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z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研究再生混凝土新旧黏结界面的剪切强度,对新旧混凝土进行了黏结强度直剪试验.考虑到新旧混凝土类型对新旧混凝土黏结界面强度的影响,设计了4组试验,共12个标准立方体试件,得到了各界面试件的破坏形态、剪切应力-名义应变曲线及损伤发展曲线,提取了峰值应力、峰值名义应变、初始剪切模量等特征值参数,对比分析了再生混凝土新旧黏结界面抗剪性能及损伤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新旧混凝土类型对结合试件的破坏形态影响较小,试件均为结合面剪切破坏,且其黏结界面是剪切破坏的薄弱界面;新旧混凝土类型对结合试件的黏结强度和变形影响较大;所有试件的损伤曲线趋势基本相同,新旧混凝土类型均为再生混凝土时,其损伤相较于其他类型试件出现最早.
  关键词:再生混凝土;新旧混凝土;黏结界面;抗剪强度
  中图分类号:TU528.7          DOI:10.16375/j.cnki.cn45-1395/t.2021.04.011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不断推进,建筑垃圾数量逐年增长,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再生混凝土技术可以有效地使建筑废弃混凝土得到重新利用,极大程度地减少了建筑垃圾,具有广泛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1].再生混凝土属于一种绿色建材,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绿色建筑、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要求.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再生混凝土进行了大量研究.王长青等[2]研究了循环往复荷载下约束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建立了循环往复荷载下约束再生混凝土的残余变形方程.张椿民等[3]研究了再生混凝土取代率对钢筋锈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取代率越大,抵抗钢筋锈蚀的能力越差.晏方等[4]研究了道路再生骨料对混凝土的多轴受压强度及损伤演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压越大,再生混凝土的强度越大,变形性能越好.Goncalves等[5]研究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新旧混凝土黏结界面强度至关重要.新旧混凝土黏结界面在装配式结构的接缝处、既有结构的加固改造处和现浇结构的施工缝处较为常见,其界面强度是工程能否起到预期效果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新旧混凝土的界面黏结性能进行了大量研究.Rashid等[6]研究了不同界面剂对新旧混凝土黏结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乳胶相较于水泥膏、环氧结合剂、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具有更好的修复效果.Chen等[7]提出了新旧混凝土界面抗剪承载力公式.Tayeh等[8]研究了普通混凝土基体与超高性能纤维混凝土作为修复材料的界面黏结特性,结果表明,超高性能纤维混凝土作为混凝土结构修复的优秀材料具有显著的潜力.林新鹏等[9]研究了植筋情况下新旧混凝土黏结界面的剪切强度,结果表明,界面剪切强度随植筋率的增大而增大.吴吉昊等[10]研究了硅灰掺量对水泥基灌浆料(CGM)与老混凝土界面黏结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灰掺量为4%~5%时,对界面黏结强度提升最大.对新旧混凝土的种类(普通混凝土、纤维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等)也有相关研究[11-14],而关于再生混凝土新旧黏结界面的力学性能研究鲜有报道,其相关机制尚不明确,不利于再生混凝土的推广和利用.
  基于此,对再生混凝土界面试件进行直剪试验研究,考虑到新旧混凝土类型的影响,研究黏结界面试件的破坏机理,分析再生混凝土新旧黏结界面抗剪性能,以期为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提供参考.
  1    试验概况
  1.1   原材料
  水泥(C)采用鱼峰牌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粗骨料采用再生粗骨料(RA)和天然粗骨料(NA),粒径为5~20 mm,再生粗骨料来源于实验室废弃混凝土试块和废弃混凝土梁,粗骨料物理指标如 表1所示;细骨料(S)采用中砂,细度模数为2.45,表观密度为2 581 kg/m3;试验用水(W)采用城市自来水.
  1.2   试验配合比
  混凝土的水胶比为0.551,砂率为36%,设计强度等级为C30.再生混凝土的取代率為100%.详细配合比见表2.界面试件尺寸为150 mm×150 mm×150 mm.为保证混凝土的水胶比不变,再生混凝土浇筑时需添加附加用水,附加用水量由再生骨料和天然骨料的吸水率差值决定.试块28 d实测抗压强度为30.93 MPa.
  1.3   试件制作
  共设计4组立方体试件,每组3个,编号分别为N-R、R-N、R-R、N-N,其中编号前半部分表示旧混凝土的类型,后半部分表示新混凝土的类型;N表示天然混凝土,R表示再生混凝土(例如:N-R表示天然混凝土-再生混凝土试件).
  界面试件制作流程:①完成4组(天然混凝土、再生混凝土各2组)混凝土直剪试验,制得旧混凝土试块;②清除旧混凝土试块破坏面的灰尘和碎屑,将清理完毕后的试件放入尺寸为150 mm×150 mm×150 mm的模具中(图1);③浇筑新混凝土(共有天然混凝土和再生混凝土2种),振捣后抹平,浇水养护28 d.试件设计图如图2所示.
  
  
  
  1.4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加载装置采用RMT-301岩石与混凝土力学试验机.加载时,试件位于剪切盒中(剪切盒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剪切盒通过横向钢挡板固定,下剪切盒通过水平作动器单向运动,使试件受到纯剪作用(剪力由水平作动器提供的拉力转换得到).试验加载装置模型及试件受力模型分别见图3、图4.
  加载制度采用位移控制,加载速率为0.02 mm/s.正式加载前进行水平预加载,使试块紧贴剪切盒,再进行水平方向正式加载,连续单调加载至试件 破坏.   
  2    试件破坏形态
  所有试件呈脆性破坏,正面及侧面存在一条平直的剪切裂缝,无其他明显破坏特征.N-R试件破坏面旧混凝土一侧和未浇筑前基本一致,凸出的骨料表面附着有新水泥浆体,新混凝土一侧能够看到明显的摩擦痕迹;R-N试件破坏面旧混凝土一侧存在部分骨料被剪断,新混凝土一侧在应力较大处有硬化水泥浆体被剪断;R-R试件破坏面两侧均存在部分骨料被剪断的现象;N-N试件破坏面旧混凝土一侧部分凸出骨料表面附着有水泥砂浆,新混凝土一侧少部分骨料被剪断.以上分析表明,新旧混凝土黏结界面是剪切破坏的薄弱面.试件典型破坏形态如图5所示.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特征参数
  通过对界面试件进行直剪试验,得到了试件的剪切应力-名义应变曲线,并提取了峰值剪力、抗剪强度、名义峰值应变、名义破坏应变、破坏应力、剪切模量等特征参数,具体数值见表3.
  其中抗剪强度按式(1)进行计算:
  [τ0=VA]                                (1)
  式中:[τ0]为抗剪强度,MPa;[V]为峰值剪力,kN;[A]为剪切面面积,mm2.
  名义应变按式(2)进行计算:
  [γ=sb]                                (2)
  式中:[γ]为名义应变,[s]为试件位移,mm;[b]为试件宽度,mm.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剪切应力-名义应变全过程曲线
  图6为各试件的剪切应力-名义应变曲线.由图6可知,各试件的剪切应力-名义应变曲线经历弹性、内部裂缝发展、可见裂缝发展和破坏4个阶段.加载初期,试件处于弹性阶段,剪切应力-名义应变曲线呈线性增长趋势;随着荷载加大,剪切应力-名义应变曲线斜率开始逐渐减小,内部微裂缝尖端应力集中,微裂缝随着荷载增大不断发展延伸,荷载主要由水泥基体间的黏聚力承担;随着荷载进一步加大,当内部微裂缝发展为宏观裂缝时,荷载主要由未开裂部分的黏聚力及开裂部分的机械咬合力承担;最后裂缝贯穿整个黏结界面,试件被剪坏,荷载主要由剪切破坏面之间的机械咬合力和摩擦力共同承担.和N-N试件相比,其他类型试件的剪切应力-名义应变曲线下降段更为陡峭,说明4类试件中N-N试件的脆性最小;各试件的剪切应力-名义应变曲线趋势基本相似,且在γ≥0.05时曲线基本重合,说明新旧混凝土类型对剪切应力-名义应变曲线影响不大.
  3.2.2   新旧混凝土类型对直剪变形的影响
  图7为各试件的名义峰值应变比较.由图7可知,R-R试件相较于R-N试件,其名义峰值应变降低了40.73%;N-R试件相较于N-N试件,其名义峰值应变降低了18.28%.相较于N-R试件,R-R试件的名义峰值应变降低了40.04%;相较于N-N试件,R-N试件名义峰值应变降低了17.32%.综上所述,无论旧混凝土为何种类型,试验中再生混凝土和天然混凝土黏结试件相比较,其延性均有所降低.这是因为骨料与水泥浆的黏结面强度是影响混凝土变形性能的一个主要因素[2],而新旧混凝土结合面中新砂浆和再生粗骨料存在多个结合面(新砂浆和旧砂浆、新砂浆和原天然骨料、旧砂浆和原天然骨料等),导致新旧混凝土结合面强度大幅降低.
  3.2.3   新旧混凝土类型对直剪强度的影响
  图8为各试件黏结抗剪强度比较.由图8可知,R-R试件相较于R-N试件,其抗剪强度提高了17.18%;相较于N-N试件,N-R试件抗剪强度降低了35.25%.R-R试件相较于N-R试件,其抗剪强度提高了37.54%;相较于N-N试件,R-N试件抗剪强度降低了24.00%.主要原因为:再生粗骨料的性能(密度、压碎指标等)比天然粗骨料的低,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提高,再生混凝土内部薄弱区增多(新旧砂浆界面区、原生粗骨料和新旧砂浆界面区) ,导致其强度有所降低[15].
  3.2.4   新旧混凝土类型对初始剪切模量的影响
  图9为各试件的初始剪切模量比较.由图9可知,R-R试件相较于R-N试件,其剪切模量提高了183.47%;相较于N-N试件,N-R试件剪切模量降低了24.68%.R-R试件相较于N-R试件,其剪切模量提高了247.92%;相较于N-N试件,R-N试件剪切模量降低了6.26%.由此可以判断,当旧混凝土为再生混凝土时,使用再生混凝土作为新混凝土使试件的刚性有很大的提高.
  3.2.5   工程建议分析
  根据以上新旧混凝土類型对混凝土黏结界面抗剪强度、直剪变形、初始剪切模量的影响分析可知,和N-R、R-N试件相比,R-R、N-N试件的抗剪强度平均提高约33% ,R-R试件的初始剪切模量平均提高约2.12倍,N-N试件的直剪变形平均提高约22%,R-R试件的直剪变形平均降低约40%.综上所述,从总体考虑,同类型混凝土黏结试件性能要优于新旧混凝土类型不同的黏结试件,因此,建议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新旧混凝土黏结界面使用同类型混凝土.
  3.3    损伤分析
  为了反映混凝土抗剪强度的损伤变化,通过损伤变量[D](0≤[D]≤1)分析混凝土试件的损伤变化,[D]越大,代表试件的损伤越大.损伤变量[D]在参考文献[16]的计算公式如式(3)所示:   [D=1-GdG0]                          (3)
  式中:[Gd]为剪切模量,[G0]为初始剪切模量.
  图10为试件的损伤曲线.由图10可知,所有试件的损伤曲线趋势基本相似,当[D] =0.7左右时, R-R试件损伤曲线的上升速率开始减缓;当[D] =0.5左右时,其余试件损伤曲线的上升速率开始减缓,说明R-R试件的损伤更早出现.当新旧混凝土类型均为再生混凝土时,其损伤曲线起点接近原点且远远早于其余试件,损伤曲线呈直线上升,说明R-R试件最早出现损伤且混凝土内部的裂缝发展迅速,原因为:再生骨料破碎时产生的裂纹对试件的损伤发展具有加速作用;当新旧混凝土类型均为天然混凝土時,其损伤曲线起点对应的应变最大,说明N-N试件的损伤最晚出现.
  4    结论
  通过对再生混凝土黏结界面的直剪强度试验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新旧混凝土类型对试件的破坏形态影响不大.试件的破坏类型为剪切破坏,且破坏面均为黏结界面,说明黏结界面为剪切破坏的薄弱面.
  2)新旧混凝土类型对试件的界面黏结强度影响显著,和R-R试件相比,R-N试件、N-R试件的黏结强度降低幅值约为27%;和N-N试件相比,R-N试件、N-R试件的黏结强度降低幅值约为30%.新旧混凝土类型对试件的延性影响较大,和R-R试件相比,R-N试件、N-R试件的名义峰值应变提高幅值约为40.0%;和N-N试件相比,R-N试件、N-R试件的名义峰值应变下降幅值约为17.5%.
  3)根据试验结果,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新旧混凝土黏结界面处建议使用同类型混凝土.综合考虑新旧混凝土类型对黏结试件的抗剪强度、直剪变形、初始剪切模量的影响,同类型混凝土黏结试件的性能相对更好.
  4)R-R试件相较于其他试件,其损伤速度更快,时间更早.因此,在应用天然混凝土的结构加固或施工缝等工程中不建议使用再生混凝土.由于试验样本有限,试验中仅考虑了新旧混凝土类型的影响,界面处理剂及新旧混凝土强度等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雨,刘元珍,王文婧,等.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再生保温混凝土抗压强度离散性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17(13):275-279.
  [2]     王长青,肖建庄,李秋义.循环往复荷载作用下约束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J].建筑结构学报,2020,41(S2):436-442.
  [3]     张椿民,连金明,刘锋.再生粗骨料混凝土钢筋锈蚀试验研究[J].广西科技大学学报,2016,27(3):76-81.
  [4]     晏方,刘杰,陈宇良,等.道路再生骨料混凝土三轴强度及损伤分析[J].广西科技大学学报,2020,31(4):41-48.
  [5]     GONCALVES T,SILVA R V,DE BRITO J,et al. Mechanical and durability performance of mortars with fine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s and reactive magnesium oxide as partial cement replacement[J].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2020,105:103420.DOI:10.101
   6/j.cemconcomp.2019.103420.
  [6]     RASHID K,AHMAD M,UEDA T,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bond strength between new to old concrete using different adhesive layers[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20,249:118798.DOI:10.
  1016/j.conbuildmat.2020.118798.
  [7]     CHEN M L,MA J. Experimental study on shear behavior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New and old concrete with reinforced[J].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2018,22(5):1882-1888.
  [8]     TAYEH  B A, ABU BAKAR  B H,MEGAT  JOHARI  M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nterfacial bond between old concrete substrate and ultra high performance fiber concrete repair composite[J].Materials and Structures/Materiaux et Constructions,2013,46(5):743–753 .
  [9]     林新鹏,黄璐,林燕英,等.带植筋新旧混凝土黏结界面剪切强度试验研究[J].福建建筑,2016(4):48-53.   [10]   吴吉昊,李志华,张聪.硅灰掺量对水泥基灌浆料与老混凝土界面黏结强度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8,37(12):3989-3995.
  [11]   丁科翔. 钢纤维自应力砼加固既有结构界面抗剪性能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2.
  [12]   乔庆浩,李志华,张聪.硅灰增强混杂纤维水泥基灌浆料与老混凝土黏结强度研究[J].功能材料,2020,51(6):6143-6149.
  [13]   魏鹏,周明洋.ECC与既有混凝土黏结界面抗剪性能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9,30(4):49-54.
  [14]   张建仁,罗育明,张旭辉,等.自密实混凝土浇筑成型方向对新老混凝土界面黏结抗剪强度的影響[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16(3):744-751.
  [15]   王磊,李泉龙,陈杏.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变形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J].建筑结构,2016,46(2):30-34.
  [16]   LI B,XU L H,CHI Y,et al .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stress-strain behavior of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subjected to uniaxial cyclic compression[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17,140:109-118.DOI:10.1016/j.conbuildmat.2017.02.094.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ond interface strength of recycled concrete under direct shear
  ZHANG Shaosong, HUANG Fangwei, CHEN Yuliang*, QIN Beilu, QIN Yuqu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545006,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new and old bonding interface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a direct shear test of the bonding strength of the new and old concrete was          conducted.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and old concrete types on the strength of the bonding interface , 4 groups of 12 standard cube specimens were designed for testing, and the failure morphology, shear stress-nominal strain curve and damage development curve of each interface specimen were obtained. The characteristic value parameters such as peak stress, peak nominal strain, and initial shear modulus were extracted, and the shear properties and damage change rules of the new and old bonding interface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w and old concrete types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failure mode of the bonded specimens.The specimens were all destroyed by shear damage of the bond surface, and the bonding interface was a weak interface for shear failure. The bonding of the new and old concrete types on the bonded specimens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had a greater impact. The damage curve trend of all  specimens was basically the same. When the new and old concrete types were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the damage appeared earlier than other types of specimens.
  Key words: recycled concrete; new and existing concrete; bonding interface; shear strength
   (责任编辑:罗小芬)
其他文献
第1期  亥姆霍兹自振空化装置流场特性的数值模拟…王天宇,李 兴,张昆明,黄永春,杨 锋,黄承都(1)  落地生根冻干粉对人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王雪纯,曹旭梅,陆 莹,陈 丽(12)  基于HOG特征与SVM的视频车辆检测系统设计…谭光兴,孙才茗,王俊辉(19)  基于STM32的方波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与检测…海 涛,陆代泽,韦 文,吴宗霖,海蓝天(24)  基于X、Y细胞感受野视觉神经机制
期刊
随着车联网技术在各国广泛的研究和普及,智能交通信号系统(Intelligent Traffic Signal System,ISIG)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ISIG系统在真实的城市交通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使城市交通信号规划迈入了新阶段。城市交通既要提高路口信号规划效率,也要保证车辆、行人和驾驶员的安全,针对ISIG系统的投毒攻击和安全性分析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攻击者通过篡改车载单元的数据直接影响系统的信号规划,造成交叉路口的拥堵,严重情况下会危及驾驶员和行人的安全,如何对多个车载单元可能受到的投毒攻击进行
摘 要:为系统地研究钢筋混凝土板极限承载力判据,首先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在不同边界条件下从初始加载至破坏的全过程分析,提取混凝土单元的弹性应变能;然后对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应变能进行概率分布拟合,由分布拟合的参数变化趋势推断出它的极限承载力.研究表明: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的弹性应变能分布拟合符合对数正态分布.随着荷载增加,对数正态分布的拟合参数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对拟合参数进行曲线拟合发现,二
期刊
轮廓检测旨在提取目标边界,是高级计算机视觉任务中获取图像基础信息的重要步骤.基于轮廓检测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s)模型分为编码网络和解码网络两个部分,关注点集中在采用不同的卷积方式进行解码或是采用逐级融合进行解码,忽略了对编码网络每一层信息的充分利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自底向上强化融合的轮廓检测模型:充分利用编码网络中的每一层信息
期刊
摘 要:复合绝缘子长期运行后易老化,导致绝缘性能降低,可能危及电网安全.因此,研究如何及时跟踪绝缘状态存活量,简单快速获取复合绝缘子老化状态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选用华北地区10 kV~110 kV线路电压等级11支绝缘子样品,使用光学显微镜对样品表面进行观察,随后结合局部放电实验定量分析,对样品老化程度进行标定与分类.为探究复合绝缘子老化程度对太赫兹波传输参数的影响,采用太赫兹矢量网络分析仪对已标定
期刊
摘 要:为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光伏电池作为电源模块设计了一款光伏家庭型纯水直饮机.该系统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纯净水超滤和反渗透膜技术、人机交互触摸屏技术于一体,并利用PVsyst对光伏模块进行了相应的优化设计与建模仿真.多组实验结果表明:在5级处理工序中,第3级反渗透(RO)过滤系统的过滤性能最好,电导率降低比可达95%以上,且产出水质的电导率均满足国家饮用水标准,验证了
期刊
摘 要:通过对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系统非对称二分一致性问题的分析,针对结构平衡的无向符号图构造一类新的拉普拉斯矩阵,提出了一种分布式事件触发控制协议;运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矩阵理论、图论、Young不等式等方法,得到系统在事件触发控制下的稳定性条件,并实现智能体状态收敛到幅值和符号均不同的非对称二分一致;运用测量误差设计事件触发条件,使智能体满足触发条件时被触发并更新控制器数据;分析计算出
期刊
固体金属垃圾具有巨大的回收利用空间和经济再利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金属垃圾的分类回收主要依靠传统人工分类,费时费力.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对金属垃圾进行分类:构建一个包含6类共17 804张图片的固体金属垃圾数据集并命名为GX-TrashNet;采用ResNet-101作为分类模型,加入注意力机制模块提升模型的分类准确率;使用卷积核大小为1*1的卷积层代替注意力机制模型中的全连接层,使
期刊
摘 要:等效源距离是决定等效源法近场声全息精度的关键参数,传统等效源法中等效源距离根据传递矩阵奇异值分布进行选取,但随着压缩感知的引入,该方法不再适用.通过对压缩感知性质与奇异值分布联合研究,提出一种基于传递矩阵最大列相关系数的压缩感知等效源法的近场声全息等效源位置选取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压缩感知等效源法的等效源距离选取与稀疏基选取有关,传统等效源选取范围距离重建面0.030~0.100 m,而带
期刊
摘 要: 以5-氟尿嘧啶(5-Fu)为模型药物,京尼平为交联剂,采用几何孔板空化强化乳化交联过程制备壳聚糖纳米微球,考察了孔板结构、入口压力、出口压力、交联温度、交联时间对空化数及其对微球平均粒径的影响,并与传统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空化强度对微球的粒度大小存在显著影响;开孔率小,比周长大的几何孔板更有利于制备出超细粒度的纳米级微球.优化工艺参数为:单孔且孔径为3.0 mm的孔板,孔板入口压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