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度与深度,铸就课堂的厚度

来源 :创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52810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材处于重要的地位。教师不仅仅是教教材,更要灵活地运用教材来教。教师想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要在读懂、悟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首先保证教好教材,再谈用教材教,并注重拓展教材的宽度,挖掘教材的深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拓展教材的宽度,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
  【教学片段】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升华和凝华》
  教师导入:我们知道物质可以由液态变成气态或固态,那么物质能够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或由气态变成固态吗?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下面的这个实验。
  教师演示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学生观察。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以上实验发现,当碘吸热后,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成了固态。像这样的物态变化,我们就称之为升华和凝华。
  学生观察课本图片,尝试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点解释现象。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
  学生记忆知识点,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的新课教学活动最多花费10分钟,教材的处理缺乏一定的宽度,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练习上,这可以培养出一批熟练的解题工。但是,这是我们物理教学的真正目标吗?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在: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所谓教材的宽度,是指教学中设计问题的难易,提供给学生思维空间的大小,课堂上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的多少。教材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在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直接给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没有设计过多的学生活动内容。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通过拓展教材内容的宽度,体现物理课程的价值。
  教育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对于本节课程,我们首先可以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的分组实验。因为演示实验的可见度较差,只有靠近教师的一些同学可以看清楚实验现象。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碘升华的过程,并且让学生清清楚楚地观察到碘是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中间并没有出现液态的过程。同时也通过把碘锤放入热水中看到升华现象,推导出升华需要吸热。这样的认知过程,既满足了初二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又加深了学生对升华、凝华现象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在教学中,升华和凝华的学习实际上并没有太多探究的空间,教材也仅仅是从表象上进行比较简单的呈现。这部分内容虽然在整个物态变化的章节中分量不重,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碘升华现象在生活中不太容易看到,为了让物理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演示“人工造雪”实验。探究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种基本方法,学习物理应尽可能联系各种自然现象,突出基本的物理原理,但不要求学生做出完美的解释。这也是从自然到物理的基本理念的体现。
  波利亚曾说:一个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用一个有变化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深挖教材概念、多角度举例,让学生理解概念的精髓;通过拓展、迁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教材的深度,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
  以九年级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为例,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密度的基本方法,通过变换实验器材,可扩展提出如下问题:①若把砝码去掉,其他测量仪器不变,给你足量的水和烧杯,你如何测出物质的密度?②若把天平去掉,其他测量仪器不变,给你足量的水和烧杯,你如何测出物质的密度?③若把量筒去掉,其他测量仪器不变,给你足量的水和烧杯,你如何测出物质的密度?这就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并且结合浮力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对测量物质密度这一知识点进行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学习。学生在实验中接受一个个的“问号”,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层层涟漪和强烈的求知欲。
  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挖掘教材的深度,提出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材的深度是指促进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程度:一方面是指教材中知识的深度,另一方面是指教材的思想深度。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深挖教材,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也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出来,学生也只能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深挖、挖透教材,是使物理教學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掌握教材,目的是为了教学。所以,教师还要从学生学的需要出发,对教材素材进行加工提炼,从深度和广度挖掘教材,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而不干瘪。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拓展教材的宽度,挖掘教材的深度,加强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着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含绝对值的问题,其解法大多有一定的技巧性,但只要我们充分理解绝对值的定义, 再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那么问题就不难解决.本文结合2000年以来各省、市的竞赛题, 谈
经营电视内容制作,王长田并非第一人,而大多数人以失败告终。虽然早期的王长田也推出了高收视率的节目,却差点倒闭。挺过来的他不再把“打追中国的时代华纳”挂在嘴边。
能源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对未来能源消费的准确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我国广西区为例,利用1980至2015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数据为基础,基于时间序列ARIMA模型进
离子液体作为一种可设计性的绿色溶剂和高效催化剂,以其热稳定性好,催化性强,电导率高,溶解能力强,零蒸汽压等特性,在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总结了离子液体的历史、制备、应
“酸性体质”的人更容易生病,这是真的吗?  首先,根本没有酸性体质一说。另外,不是酸性体质导致了疾病,而是一些疾病会引起酸碱调节系统的紊乱,使pH向7.35偏移。  经常在朋友圈看到类似这样的文章:“为什么你经常得病,可能是酸性体质惹的祸!”这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的爸妈对此深信不疑……  于是乎,家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的碱性水、碱性食物、碱性保健品。但是,“酸碱体质学说”真的存在吗?  “酸碱体质学说
基于过氧络合热分解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6~7nm的TiO2微粒,并研究了对生物染料亚甲蓝、孔雀绿溶液的光催化降解作用.亚甲蓝溶液的紫外可见光谱的吸收峰(峰位波长663~646nm以及292
吃维生素致癌?看了这句话,多数人第一反应还是“真的还是假的”?虽然说诸如“10种食物吃了就不得癌”或者“10种致癌食物千万不要吃”这类内容,早已经充斥了我们的朋友圈,让人们一边转发,一边将信将疑。但这条内容还是有点令人惊悚的。  该微信内容显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癌症中心因为发现大量食用水果蔬菜的人不容易患癌症,所以潜心研究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剂是否抗癌,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因为10年的临床研究后发
目的探讨分析慢性病管理模式在社区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效果及体会。方法加强典型抽样方法的应用,筛选社区的高血压患者120例纳入管理组,运用慢病管理模式进行干预;筛选的社区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为建立反映地表非一致性运动的地震动场、建立斜入射地震波与设计地震动之间的联系,将地表设计地震动分量看作斜入射的SV波和P波的叠加,根据固体介质中波的传播理论推导了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