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知识管理的作用日益重要。Blog的出现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简易的个人知识管理的途径和方法。Blog(中文译为“博客”)一词是Web 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Blog具有的积累、写录、发布、反思、分享、创造等功能,[1]与知识管理的内涵不谋而合。那么,教师应如何运用Blog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呢?
一、建立个人知识库,规划教师个人知识系统
教师利用Blog建立自己的知识库,目的是将收集到的资料系统地存储起来以便在需要时快速地撷取,以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个人知识库,最重要的就是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因此,教师应对不同用途的资源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分类,建立信息目录和索引,为不同类别的内容建立文档,规范目录以及命名方式。关于分类,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科目来划分,也可参照图书馆文献的分类方法。一般来讲,教师可根据自身需求,按照“我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最快找到它”的原则进行操作。如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Blog专题分类有:工作日志、学有所思、教育文摘、教育随感、精彩拾得、随心所想、健康小站。[2]一位中学教师的Blog专题分类有:生活思考、教研随笔、他山之石、在线学习、学习思考、工作思考、飞鸿雪泥、闲庭信步。[3]教师还可以设置分级目录,如一位历史教师的两级目录是这样设计的:一级目录有教学工作、教育科研、学生工作、个人资料、网上资源五项。在教学工作中设立了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反思、历史资料四个子目录,在教育科研中设立了课题研究、教育文摘、教育随感、研究论文等子目录,在学生工作中设立了学生个案、学生评价、师生对话等子目录,在个人资料中设立了个人图书馆、个人成长履历、个人图片库等子目录,在网上资料中设立了在线学习、好友链接、历史专题等子目录。这些文件系统形成了符合使用者需要的知识库目录系统。专题分类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使用,因此,教师应根据个人情况,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自己知识库的最佳分类方法。常用的、重要的二级或三级知识类目可以上升为一级知识类目,同时也可以把某些一级知识类目降级为二级或三级知识类目。
二、链接相关知识资源,完善教师个人知识体系
目前,网络上的各种知识资源非常丰富。但是,面对大量的、快速更新的网络信息,教师往往会无所适从。由于Blog具有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等超强功能,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Blog链接相关知识资源,过滤不必要的信息,将有用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纳入个人知识体系。
具体地说,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Blog上建立超文本链接,包括建立主题网站、个人主页、优秀Blog等资源的链接目录。目前有关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的专业网站很多,教师要经常关注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信息,注意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思想、新方法。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互联网上的文章,分门别类进行收录;对于重点文章,可以把文章的题目、作者、主要内容或全文,以及自己对其简短的评述记录到Blog上,在日后需要这些知识时,就可以快速地从Blog中提取出来。如语文研究员唐晓勇结合教学和教研的特点,建立了颇有特色的链接,并对链接进行了合理分类。[4]唐老师把链接分为我的作品、经典教育博客链接、语文教师博客、名人博客、团队博客、推荐BBS站点、推荐精彩网站等7个目录,在每个目录下选择专业水平高、有影响、有特色的相关资源,如在语文教师博客目录下,链接了唐建新(广东—唐建新)、共同的前方(上海—吕明)、松涛夜话(浙江—张祖庆)、教书匠随想(江苏—刘春生)、心灵的港湾(广东—张思浩)等人的Blog;在经典教育博客中链接了黎加厚—东行记(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朱永新教育随笔(江苏—朱永新)、庄秀丽(北京师范大学—庄秀丽)、金陵叙事(江苏—金陵)、路由(山东—李广良)、教育叙事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育人生 (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等人的Blog。这些链接汇集了当前教育技术、教育教学发展的资源,通过这些链接就能快速、及时了解与自己专业发展相关的最新信息和学术动态,走在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和教学改革的前沿。
三、进行个人关系管理,拓宽教师个人知识的来源渠道
人际关系是个人知识的来源之一,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容易,但一旦建立网络人际关系,便为获得最直接、最可靠的信息提供了保障。
怎样利用Blog进行个人关系管理呢?⑴和优秀Blog链接,建立人名索引。教师借助Blog可以突破自我封闭的樊篱,“足不出户就能走进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的讲座和课堂,可以通过自己的博客站点与优秀教师、教育专家零距离对话,实现与名家大师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5] 譬如知名Blogger( 网络日记写作者)—风信子工作室的主人黄利锋老师就和金陵叙事、天元路漫、庄秀丽、南金东箭、心随笔动、秦宇、柳栋(惟存教育网志)、唐晓勇等教师在Blog交流中成了相互学习的朋友。⑵主动加入Blog社群,参与Blog讨论,维护和扩展个人关系网。Blog社群或专业Blog联盟就是众多有相同兴趣的Blogger为共同目标或愿景,聚成的一个大的松散群组,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寻找并加入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Blog群体。在这些专业化学习社区中,志同道合的教师一起交流专业学科内的课题,彼此支持,共享实践经验、教育智慧和隐性知识,教师相互成为他人知识的来源渠道。
四、梳理优化知识,推进教师个人知识创新
教师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使教师的知识转化成系统且能传承与保存的资料。教师写作Blog的过程体现了将显性知识内在化、组合化,将自身隐性知识外化、社会化的过程。教师在写作中把松散的、零星破碎的、稍纵即逝的隐性知识明晰化,把日常经验、常识以及“缄默”的知识,用语言描述出来,并使其得到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把理论知识重新解构为自己理解了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知识得到了优化,与此前比有所创新。
知识管理的本质在于其创造性,创造新知识是知识管理中最困难的部分。教师挖掘自己所思所想时既是自我认知过程,也是创造知识、发展自我的过程。如教师阿汤这样描述Blog带来的创造动力:“我利用数字化网络平台进行自主教研,把自己平时所思考的关于教学的问题、自己的读书笔记以及自己与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故事记录下来。在半年多时间里我已经在Blog上写了一百多篇文章,并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各级刊物上。它让我在不断积累中丰富自己,让我在不断思考中调整人生的‘方向舵’。”[6] 教师在Blog写作过程中更新了思想观念,优化了思维方式,实现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和新知识的创造。许多教师如张国正、齐伟、卢克等在书写Blog中成长为新课程改革的身体力行者、新知识的创造者和奉献者 。
当然,当网络日志达到一定数量时,教师就要根据Blog内容进行编排,如唐晓勇老师把网络日志分为课程整合、教育叙事、课题研究、教学反思、诗意人生、读书笔记、学习培训等专题,[7]教师整理Blog的过程即是不断整理和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这样日积月累,就能梳理和优化教师的知识系统。
参考文献:
[1] 毛向辉.Blog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J].中国远程教育,2003,(1).
[2] 上海市海江小学.赵燕教育网志.http://www.haijiang.org/blog/blog.asp.name=hjzy.
[3] 陆李松.吾日三思.http://jsblog.hyedu.net/user1/1/archives/2005/7000.html.
[4][7] 唐晓勇教育网志.http://61.144.246.3/txy/blog/blog.asp?name=txy922
[5] 徐邦桃.教育Blog引领我向青草更青处漫溯[J].信息技术教育,2006,(1).
[6] 阿汤.习惯了,有博客的日子.http://typ.blogdriver.com/typ/index.html
(编辑许丽艳)
一、建立个人知识库,规划教师个人知识系统
教师利用Blog建立自己的知识库,目的是将收集到的资料系统地存储起来以便在需要时快速地撷取,以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个人知识库,最重要的就是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因此,教师应对不同用途的资源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分类,建立信息目录和索引,为不同类别的内容建立文档,规范目录以及命名方式。关于分类,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科目来划分,也可参照图书馆文献的分类方法。一般来讲,教师可根据自身需求,按照“我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最快找到它”的原则进行操作。如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Blog专题分类有:工作日志、学有所思、教育文摘、教育随感、精彩拾得、随心所想、健康小站。[2]一位中学教师的Blog专题分类有:生活思考、教研随笔、他山之石、在线学习、学习思考、工作思考、飞鸿雪泥、闲庭信步。[3]教师还可以设置分级目录,如一位历史教师的两级目录是这样设计的:一级目录有教学工作、教育科研、学生工作、个人资料、网上资源五项。在教学工作中设立了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反思、历史资料四个子目录,在教育科研中设立了课题研究、教育文摘、教育随感、研究论文等子目录,在学生工作中设立了学生个案、学生评价、师生对话等子目录,在个人资料中设立了个人图书馆、个人成长履历、个人图片库等子目录,在网上资料中设立了在线学习、好友链接、历史专题等子目录。这些文件系统形成了符合使用者需要的知识库目录系统。专题分类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使用,因此,教师应根据个人情况,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自己知识库的最佳分类方法。常用的、重要的二级或三级知识类目可以上升为一级知识类目,同时也可以把某些一级知识类目降级为二级或三级知识类目。
二、链接相关知识资源,完善教师个人知识体系
目前,网络上的各种知识资源非常丰富。但是,面对大量的、快速更新的网络信息,教师往往会无所适从。由于Blog具有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等超强功能,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Blog链接相关知识资源,过滤不必要的信息,将有用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纳入个人知识体系。
具体地说,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Blog上建立超文本链接,包括建立主题网站、个人主页、优秀Blog等资源的链接目录。目前有关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的专业网站很多,教师要经常关注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信息,注意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思想、新方法。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互联网上的文章,分门别类进行收录;对于重点文章,可以把文章的题目、作者、主要内容或全文,以及自己对其简短的评述记录到Blog上,在日后需要这些知识时,就可以快速地从Blog中提取出来。如语文研究员唐晓勇结合教学和教研的特点,建立了颇有特色的链接,并对链接进行了合理分类。[4]唐老师把链接分为我的作品、经典教育博客链接、语文教师博客、名人博客、团队博客、推荐BBS站点、推荐精彩网站等7个目录,在每个目录下选择专业水平高、有影响、有特色的相关资源,如在语文教师博客目录下,链接了唐建新(广东—唐建新)、共同的前方(上海—吕明)、松涛夜话(浙江—张祖庆)、教书匠随想(江苏—刘春生)、心灵的港湾(广东—张思浩)等人的Blog;在经典教育博客中链接了黎加厚—东行记(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朱永新教育随笔(江苏—朱永新)、庄秀丽(北京师范大学—庄秀丽)、金陵叙事(江苏—金陵)、路由(山东—李广良)、教育叙事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育人生 (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等人的Blog。这些链接汇集了当前教育技术、教育教学发展的资源,通过这些链接就能快速、及时了解与自己专业发展相关的最新信息和学术动态,走在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和教学改革的前沿。
三、进行个人关系管理,拓宽教师个人知识的来源渠道
人际关系是个人知识的来源之一,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容易,但一旦建立网络人际关系,便为获得最直接、最可靠的信息提供了保障。
怎样利用Blog进行个人关系管理呢?⑴和优秀Blog链接,建立人名索引。教师借助Blog可以突破自我封闭的樊篱,“足不出户就能走进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的讲座和课堂,可以通过自己的博客站点与优秀教师、教育专家零距离对话,实现与名家大师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5] 譬如知名Blogger( 网络日记写作者)—风信子工作室的主人黄利锋老师就和金陵叙事、天元路漫、庄秀丽、南金东箭、心随笔动、秦宇、柳栋(惟存教育网志)、唐晓勇等教师在Blog交流中成了相互学习的朋友。⑵主动加入Blog社群,参与Blog讨论,维护和扩展个人关系网。Blog社群或专业Blog联盟就是众多有相同兴趣的Blogger为共同目标或愿景,聚成的一个大的松散群组,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寻找并加入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Blog群体。在这些专业化学习社区中,志同道合的教师一起交流专业学科内的课题,彼此支持,共享实践经验、教育智慧和隐性知识,教师相互成为他人知识的来源渠道。
四、梳理优化知识,推进教师个人知识创新
教师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使教师的知识转化成系统且能传承与保存的资料。教师写作Blog的过程体现了将显性知识内在化、组合化,将自身隐性知识外化、社会化的过程。教师在写作中把松散的、零星破碎的、稍纵即逝的隐性知识明晰化,把日常经验、常识以及“缄默”的知识,用语言描述出来,并使其得到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把理论知识重新解构为自己理解了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知识得到了优化,与此前比有所创新。
知识管理的本质在于其创造性,创造新知识是知识管理中最困难的部分。教师挖掘自己所思所想时既是自我认知过程,也是创造知识、发展自我的过程。如教师阿汤这样描述Blog带来的创造动力:“我利用数字化网络平台进行自主教研,把自己平时所思考的关于教学的问题、自己的读书笔记以及自己与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故事记录下来。在半年多时间里我已经在Blog上写了一百多篇文章,并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各级刊物上。它让我在不断积累中丰富自己,让我在不断思考中调整人生的‘方向舵’。”[6] 教师在Blog写作过程中更新了思想观念,优化了思维方式,实现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和新知识的创造。许多教师如张国正、齐伟、卢克等在书写Blog中成长为新课程改革的身体力行者、新知识的创造者和奉献者 。
当然,当网络日志达到一定数量时,教师就要根据Blog内容进行编排,如唐晓勇老师把网络日志分为课程整合、教育叙事、课题研究、教学反思、诗意人生、读书笔记、学习培训等专题,[7]教师整理Blog的过程即是不断整理和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这样日积月累,就能梳理和优化教师的知识系统。
参考文献:
[1] 毛向辉.Blog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J].中国远程教育,2003,(1).
[2] 上海市海江小学.赵燕教育网志.http://www.haijiang.org/blog/blog.asp.name=hjzy.
[3] 陆李松.吾日三思.http://jsblog.hyedu.net/user1/1/archives/2005/7000.html.
[4][7] 唐晓勇教育网志.http://61.144.246.3/txy/blog/blog.asp?name=txy922
[5] 徐邦桃.教育Blog引领我向青草更青处漫溯[J].信息技术教育,2006,(1).
[6] 阿汤.习惯了,有博客的日子.http://typ.blogdriver.com/typ/index.html
(编辑许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