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友好型城市道路优化策略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o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带来了许多机遇和问题,而交通是城市发展中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步行、自行车等出行方式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日照市北京路为例,结合步行友好性的目的,选取重要且人流较多的路段,对其尺度、环境、设施、铺装等进行调研和分析,探寻步行交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最后,针对城市道路慢行友好性、舒适性和观赏性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慢行友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舒适性;观赏性
  中图分类号:U4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02
  0 引言
  慢行主要包括步行、骑行等,是城市交通方式中贴近日常生活、绿色健康的一种交通方法。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不仅要具备绿色生态、较好的观赏性,还要平坦宽敞,能为居民提供休闲漫步的功能。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系统,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城市道路的功能性、舒适性和观赏性等方面被日益重视。在此基础上,加强城市慢行道路系统建设将有助于解决一系列城市问题,如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安全性、生态环保等。因此,城市道路的慢行友好性是建设宜居城市必不可少的。
  1 慢行友好的城市道路发展现状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连接人行通道与绿地,改变人行通道宽度,提升绿化景观效果,建设城市慢行系统,能够有效改善城市路网的通达性和安全性,实现居民生活的多样性。慢行不仅缓解了道路拥挤,减轻了交通压力,并且有效地降低了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有利于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1]。
  步行要基于步行设施的质量、道路条件、土地使用模式、社区支持以及步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可行走性受到路线质量、建筑物范围和相关设施,以及人行道、人行横道以及道路状况的影响[2]。
  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国家生态修复和城市整治工作。其中,突出了“修补城市功能,提高环境品质”,这些建议提出了“改善旅行条件”,强调优化道路设施[3]。云美萍等人对慢行交通进行了定位,即慢行交通是居民生活、购物等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4]。
  2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如图1所示,北京路是日照市一条贯穿南北的主干道,辅以济南路、淄博路等其他城市支路。基址周边以市政建设为主,辅以商铺、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医院为主,绿地面积主要集中在日照市政府周边。周边居民区集中,是居民短途步行的主要目的地和聚集地。基地内交通站点遍布,另外还设有公共自行车点,方便市民出行。由于经过市区公园并且通达性较好,每个路口间的路段兴趣点较多。行人主要的停留点是人民广场和银河公园等公园绿地,以及银座购物中心等商业区域。
  3 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各个城市还是以混合交通的模式组成城市交通网,行人是交通系统中的弱势,容易受到其他交通工具的影响。该区的慢行区现存问题具体可归纳为:
  第一,安全性差。步行的过程中,由于人行道过窄,被迫走在行车道上;从山海路至滨州路路段由于车辆较少,行车速度过快,对行人的安全造成影响。
  第二,步行体验较差。人行道被行道树、摊位、电动车等占用的现象比较严重;汽车随意停靠;还有部分道路铺装开裂、松动、突起、破碎等问题。
  第三,便捷性需要提升。通达性不够好,整体不够便捷。
  第四,服务体系应得到完善。盲道系统以及标识系统不够完善;人行道路旁的绿地还应设有公共卫生间、景观凳、休息场地。
  第五,绿化带及行道树后期维护较差。行道树的后期维护不及时,绿化带植物品种少,丰富性不足;植物的观赏效果较差。
  3.2 原因分析
  综合考虑上述问题,结合日照城区的现状,慢行不友好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城区发展的遗留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慢行系统没有得到优化和改变,造成了慢行系统不友好现象。比如市直一区的小区门口人行道铺装破碎,行道树侵占了人行道的空间,位于狭窄的人行道的中间,居民被迫向辅道移动,不能服务于人。
  第二,城市汽车总量不断增加,忽视了居民步行通道的重要性。道路的改造都是基于机动车的便利性,追求速度以及机动车的行驶空间,因此人行道被忽视和侵占。
  第三,城市管理松懈。一方面,城管部门对于非机动车辆、个人活动等占用人行道、自行车道的现象未实行严格的管理,管理制度存在疏漏;另一方面,没有为垃圾收集等公用设施、非机动车辆等提供合适的停放位置,导致乱停乱放的现象。
  第四,公众维护步行空间的意识不强。步行道、自行车道空间不足,被迫选择在行车道上行走,这样加大了步行的危险性。对此现象的优化与改进没有迫切需求,捍卫自己步行空间权利的意识不强,为占道提供了便利。
  4 慢行友好型道路调研和评价
  为更加明确地了解北京路与周边道路的步行情况,选取了北京路到淄博路段、泰安路到烟台路段,对其进行调研和评价,采用定量化的方式对其慢行状况进行研究。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评价体系设计了4个指标,以详细描述该地区的慢行友好性,即人们走路是否安全、舒适、便利,是否具有观赏性,能否给行人提供所需的服务。
  慢行道要具备舒适、宽敞平坦、遮阳、整洁、景观节点效果突出等条件。便利性包括步行是否可快速便捷。服务性是针对慢行道是否具有可供休息的公交车站点、公共卫生间、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等。观赏性是指除行道树外其他的道路景观节点可供观赏的价值。同时还应满足盲人与其他残疾人这些特殊群体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方便人們出行。
  设置完评价体系后(如图2所示),分4步调研:
  第一,对象选取。
  第二, 本次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横两纵共5条街道进行调研。5条城市道路实地调研情况见表1。   第三,评价方法。用数字1~5来代表每一个指标的5个等级,并且运用德尔菲法为每个等级的指标打分,具体是,安全性25%,舒适性20%,便捷性20%,服务性为20%,观赏性15%。
  第四,评价结果。从评价结果中可以看出,北京路慢行友好性偏高,其次是济南路和烟台路。由于淄博路道路较窄,交通量小,行驶速度低,安全性高;北京路和济南路人行道宽阔平坦,舒适性最高,同时也是最便捷的道路,服务性也较高(见表2)。
  5 对改善道路慢行友好性的建议
  5.1 适当加大人行道宽度
  对居住区原有围栏将封闭改为开敞,拓宽人行道,并预留非机动车道,合理安排非机动车停车位。新建的临街建筑,建议增大绿地红线,留出街头广场的空间,为行人提供充足的步行及停留空间。
  5.2 规范道路铺装和行道树树池
  为充分利用人行道的空间和行道树的林荫覆盖面积,规范树池铺装,利用树池铺装,拓宽人行道面积。人行道应具有平坦、透气的要求,以满足人们的正常行走。
  5.3 建立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对随意停放在人行道上的非机动车辆的管理,合理规划非机动车停车场,并对其进行时间管控。另外,加强人行道的卫生监管,特别是餐饮店门前的卫生。及时修缮道路,提升道路的舒适性。
  5.4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完善公共设施服务,如便民亭、公共厕所等;完善标识系统,如盲道、灯光、垃圾桶等服务设施;结合行人停留点以及公交站点设置座椅、景观小品、活动器械等,创造交流机会,互相沟通。
  5.5 设置绿篱隔离区域
  绿篱可以用来隔离来往行驶的车辆与非机动车辆、行人之间的关系,起到缓冲的作用,营造更加安全的慢行空间。
  5.6 提升道路景观的观赏性和舒适性
  植物具有降温增湿、遮阳、净化空气等功能,可以提升人行道的舒适性和友好性。利用地形以及植物的乔灌草层次配置,起到降噪、隔音、分隔空间等作用,为行人提供更好的慢行环境。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利用植物营造优美的景观环境,提升观赏性。同时,利用乡土植物体现当地风情和文化。合理选择季相变化明显的植物,以提升观赏性为依据,搭配早春开花、秋色叶、常色叶树种,营造“四季有景”的效果。利用植物具有的观赏效果,营造出观赏性较高的道路绿化景观效果。
  6 结语
  从微观视角出发,对日照市北京路段街区进行研究。街道功能促进人们步行的可能性,人们选择慢行方式取决于道路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服务水平等因素。应利用慢行友好系统将城市道路绿地串联起来,减少绿地碎片化,打造街头绿色活动场地。
  慢行友好系统必须与城市公共交通相结合。慢行系统的弊端有速度慢、受天气影响大等。结合其他交通网络积极完善公交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居民,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活,都将得益于建设慢行友好的城市道路系统。
  参考文献:
  [1] 申世广,唐欢,邱冰.步行友好的绿道评价研究——以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11):46-51.
  [2] 刘涟涟,尉闻.步行性评价方法与工具的国际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8,33(04):103-110.
  [3] 住建部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C]//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处.防水工程与材料《会讯》第2期(总157).中国建筑学会施工与建材分会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2017:4.
  [4] 云美萍,杨晓光,李盛.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J].城市交通,2009,7(02):57-59.
  作者簡介:陈强(1979—),男,山东新泰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园林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新冠病毒具有的极强传染性对公共的健康造成了威胁。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社会各界人士都积极参与抗疫行动。武汉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点城市,从点对点的医疗救治到以居住區为单元实行管控措施,居住区发挥了前所未有的超越本身居住功能的作用。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营造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学科,如何顺应趋势,更好地发挥该学科的专业作用,以公共健康为导向构建宜居社区,增强
期刊
摘要:江河是城市中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既能够维持城市生态,又能够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因此保护江河型城市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和保障江河型城市居民生活空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陇南滨江生态湿地公园为例,通过连通湿地水系、恢复湿地完整性等修复保护措施,从纵向、横向、竖向三维度探讨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江河型城市湿地;城市湿
期刊
摘要:老字号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绚丽的瑰宝,商务部自2006年以来始终强调要加强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老字号创造更多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笔者基于品牌振兴背景对重庆老字号品牌中的桥头火锅进行了网络调研、实地考察,整合分析出现状以及遭遇的严峻挑战,并以重庆桥头火锅为例,结合品牌文化和视觉形象,探索地域性元素在桥头火锅当前视觉形象中的设计应用,将企业的精神文化和情感联系注入品牌当中,以提升
期刊
摘要:宁夏的中卫市海原县王家井村是宁夏西海固地区典型的回汉杂居村落,该村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这里,不同的民族在同一片土地上和睦相处,尤其是在经济利益发展的过程中,交流互动越发频繁,从而促使村落不断发展。本文通过现场实地调研、测绘、访谈,总结概括王家井村村落景观格局与公共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回汉杂居传统村落营建经验,为当下区域性村落更新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回汉杂居;景观格局;公共空间;王家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传统建筑的传承与保护在当今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探究基于设计美学符号理论下的建筑保护与传承,通过对建筑与符号的关系、建筑的传承形式等问题进行讨论,理清建筑的历史脉络,总结建筑的地域性文化,并改造建筑形式,形成既符合当地文化历史又符合当今社会追求的绿色健康、生态环保、舒适与人性化相结合的新型建筑。  关键词:建筑符号;传承与保护;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TU-05
期刊
摘要:在17、18世纪,中法两国进入了各自的盛世,并不约而同地修筑了规模庞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与凡尔赛宫苑。两座园林风格各异,给人以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而这样不同的艺术风格的背后,是中法两国或者说东西方千百年来形成的不同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自然观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两座皇家园林的分析,深入了解我国的园林艺术,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国外园林艺术的精华,将二者结合,探索出我国园林
期刊
摘要:城市滨水景观空间作为城市景观空间中的独特存在,是城市重要的场景发生空间,是城市独特形象的核心。本文阐述城市滨水景观的概念,全面分析临沂市滨河公园的场地现状,剖析设计形成的过程,据此更好地修复河道生态,以推动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的改进和滨水区的持续发展,进而为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研究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滨水景观;景观空间;生态修复;场地活力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
期刊
摘要:在景观营造中,植物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玄武湖芍药岛为例,从植物景观改造的角度分析芍药岛植物现状,结合小尺度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要求,探寻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方法在现代小尺度景观中的运用,希望为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实现更好的结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观改造;园林植物;古典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0 引言 
期刊
摘要:本文以溱潼会船为研究对象,探究民间文化艺术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现阶段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旨在为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民间文化艺术;乡村旅游;旅游经济;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0 引言  民间文化艺术是最能反映历史、民族以及时代的一项艺术资源和文化传统
期刊
摘要: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主题餐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主题餐厅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提出如何以主题元素为核心来营造空间氛围、内涵、情感及体验感,引起消费者对餐厅主题环境的共鸣。  关键词:主题餐厅;空间设计;爱丽丝梦游仙境  中图分类号:TU2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0 引言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主題餐厅因个性的元素和独特的场所内涵得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