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在课堂导入、学习过程、课堂结束语三个阶段精心设计激趣方法,让学生感觉到上地理课就象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间小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新鲜感一过,很多学生出现了应付、假学习、假合作的现象。这样会使课堂出现乱而无序、松散而不紧凑,表面看来热闹的课堂,却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常言道:清水煮菜无滋无味,若加上适量的调料,再掌握好火候,则成佳肴。同样,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加点调料,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地理现象,就能有效避免“从课本到课本,从知识到知识”的循环,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一、引人入胜的“起调”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地理新课开始时要紧扣教材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或提出疑问,或创设情境,或抒发激情,或以旧引新,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做到“课伊始,趣已生”。
比如学习“青藏地区”时,我制作了一个Flash动画:画面中青藏地区独特的高原景观、庄严神秘的宗教寺庙、朴实勤劳的藏族人民,在李娜高亢的歌声中徐徐展开,学生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在学生们惊叹、向往的情绪中我点出了课题,在音乐的余音里步入了神圣的殿堂。
又如在讲“日界线”时,我这样导人:“有一双胞胎姐妹,妹妹却比姐姐大一岁,这是为什么呢?”提出这种悬念、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寻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师还可以利用古诗文导人,使人耳目一新,引人人胜。例如讲地形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讲气候垂直分布时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时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讲森林美化环境时用“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讲丘陵时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庐山),这些诗犹如“味精”一样使地理课堂更增添了一番风味。
二、扣人心弦的“主旋律”
“领异标新二月花”。地理教学过程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当我们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时,有时候会出现沉闷气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一些地理知识有针对性的故事化,音乐化和诗歌化;还可以通过地理拼图,编制地理谜语、顺口溜等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把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之中,同时使沉闷的课堂焕发生机,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中来。
还是以《青藏地区》为例,在学习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时,我展示了一幅图片:《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这不是一幅普通的照片,它蕴含着一个悲壮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索南达杰任县委副书记期间,十多次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足迹遍布可可西里这座野生动物生活的天堂,与偷猎者作不懈的斗争。1994年元月,索南达杰率领4名工作人员在可可西里太阳湖附近抓获了20个偷猎者。因为偷猎者中有两个伤病员,索南达杰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派2个工作人员押送他们连夜赶往几百公里外的格尔木治疗,自己和另一个工作人员则押送18名偷猎者和缴获的车队,索南达杰自己留在最后一辆车上压阵。偷猎团伙觊觎执法者人少就乘机反扑,将第一辆上带路的工作人员击昏并抢夺了武器,把中间的车排成弧型,疯狂的盗猎者竟用猎杀藏羚羊的方法对准索南达杰来的方向——等他一靠近,打开车灯,照射着他,十几条枪同时开火——索南达杰倒在血泊里,身边是截获的两卡车2000余张藏羚羊皮。索南达杰临死都保持着半蹲举枪射击的姿势,等增援人员赶到时已经是五天後了,可可西里零下40度的严寒早已把他冻成了一尊青藏高原上不屈的冰雕。当我讲完的时候,学生满含眼泪的说:“老师,我也会向英雄一样保护藏羚羊、保护我们的环境”……一则故事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也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再如讲“气候”一节时,可讲《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
三、回味无穷的“终曲”
好的结束语不只是对一节课的总结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并延伸至课后,直至课外。下面是我最常用的结课方法:
1、巩固练习法:新课讲授结束后,教师抓住重点、难点或关键点,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口头或书面练习,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来完成,既可以使课堂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又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学习品质。
2、悬念过渡法:设立悬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每堂课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堂课结束时,教师不妨借用旧体章回小说惯用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手法,设一个“扣”,布一个“局”,给学生留一个悬念,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3、归纳总结法:该法是在授课完成后,对全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对整堂课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既可以通过教师示范完成,也可以已通过教师指导由学生来完成,还可以师生讨论共同来完成。归纳总结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人手,力求多形式、多维度,有创新、有深度,切忌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机械再现。
总之,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三部曲,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材料生动化。在整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在寓教于乐中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新鲜感一过,很多学生出现了应付、假学习、假合作的现象。这样会使课堂出现乱而无序、松散而不紧凑,表面看来热闹的课堂,却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常言道:清水煮菜无滋无味,若加上适量的调料,再掌握好火候,则成佳肴。同样,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加点调料,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地理现象,就能有效避免“从课本到课本,从知识到知识”的循环,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一、引人入胜的“起调”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地理新课开始时要紧扣教材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或提出疑问,或创设情境,或抒发激情,或以旧引新,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做到“课伊始,趣已生”。
比如学习“青藏地区”时,我制作了一个Flash动画:画面中青藏地区独特的高原景观、庄严神秘的宗教寺庙、朴实勤劳的藏族人民,在李娜高亢的歌声中徐徐展开,学生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在学生们惊叹、向往的情绪中我点出了课题,在音乐的余音里步入了神圣的殿堂。
又如在讲“日界线”时,我这样导人:“有一双胞胎姐妹,妹妹却比姐姐大一岁,这是为什么呢?”提出这种悬念、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寻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师还可以利用古诗文导人,使人耳目一新,引人人胜。例如讲地形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讲气候垂直分布时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时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讲森林美化环境时用“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讲丘陵时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庐山),这些诗犹如“味精”一样使地理课堂更增添了一番风味。
二、扣人心弦的“主旋律”
“领异标新二月花”。地理教学过程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当我们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时,有时候会出现沉闷气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一些地理知识有针对性的故事化,音乐化和诗歌化;还可以通过地理拼图,编制地理谜语、顺口溜等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把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之中,同时使沉闷的课堂焕发生机,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中来。
还是以《青藏地区》为例,在学习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时,我展示了一幅图片:《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这不是一幅普通的照片,它蕴含着一个悲壮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索南达杰任县委副书记期间,十多次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足迹遍布可可西里这座野生动物生活的天堂,与偷猎者作不懈的斗争。1994年元月,索南达杰率领4名工作人员在可可西里太阳湖附近抓获了20个偷猎者。因为偷猎者中有两个伤病员,索南达杰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派2个工作人员押送他们连夜赶往几百公里外的格尔木治疗,自己和另一个工作人员则押送18名偷猎者和缴获的车队,索南达杰自己留在最后一辆车上压阵。偷猎团伙觊觎执法者人少就乘机反扑,将第一辆上带路的工作人员击昏并抢夺了武器,把中间的车排成弧型,疯狂的盗猎者竟用猎杀藏羚羊的方法对准索南达杰来的方向——等他一靠近,打开车灯,照射着他,十几条枪同时开火——索南达杰倒在血泊里,身边是截获的两卡车2000余张藏羚羊皮。索南达杰临死都保持着半蹲举枪射击的姿势,等增援人员赶到时已经是五天後了,可可西里零下40度的严寒早已把他冻成了一尊青藏高原上不屈的冰雕。当我讲完的时候,学生满含眼泪的说:“老师,我也会向英雄一样保护藏羚羊、保护我们的环境”……一则故事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也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再如讲“气候”一节时,可讲《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
三、回味无穷的“终曲”
好的结束语不只是对一节课的总结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并延伸至课后,直至课外。下面是我最常用的结课方法:
1、巩固练习法:新课讲授结束后,教师抓住重点、难点或关键点,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口头或书面练习,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来完成,既可以使课堂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又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学习品质。
2、悬念过渡法:设立悬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每堂课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堂课结束时,教师不妨借用旧体章回小说惯用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手法,设一个“扣”,布一个“局”,给学生留一个悬念,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3、归纳总结法:该法是在授课完成后,对全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对整堂课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既可以通过教师示范完成,也可以已通过教师指导由学生来完成,还可以师生讨论共同来完成。归纳总结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人手,力求多形式、多维度,有创新、有深度,切忌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机械再现。
总之,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三部曲,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材料生动化。在整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在寓教于乐中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