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足迹
黄河水院校园中,有一处名为“足迹”的校史文化走廊格外引人注目。这是2009年八十周年校庆时建设的一处人文景观,记录了学校从1929年建校到2009年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历程。
“足迹”文化景观包括涌泉石录、国立门、铭志塔碑三个主要单元,以80个铸铁脚印作为“符号”主线贯穿全景,象征学校80年艰苦跋涉的曲折历程。在足迹景观中,还有三个人物铜像和两篇赋。三个人物铜像分别是创办人张钫、“国立”校长刘德润、解放后首任校长王化云的铜像。两篇赋均为学校老师所撰,一篇是《黄河水院赋》,一篇是《八十年校庆赋》。
学校筹建于1928年,1929年3月正式开学。初名“河南省建设厅水利工程学校”,用现在的观点看,属于中专。首期招生200人,计划编为江、淮、河、汉四个班,学制一年半,生源从河南省各县建设局的工程人员和驻扎在河南等省的第二集团军的编余军官中选拔。用现在的观点看,属于在职学历教育的范畴。半年后改为“河南省水利工程专门学校”,1931年正式更名为“河南省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明确为大专,校名一直沿用到1942年5月。此间,附设的高级中学1935年改为“附属高级水利科职业学校”。这也清晰地勾勒出学校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抗战开始后,因日寇入侵,学校被迫离开开封,在流亡中继续办学,先后迁移到河南南阳地区的镇平县、内乡县、西峡县和陕西省的宝鸡市。1942年,这所在抗日战争的烽烟中流离转徙的学校由于坚持办学、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又是当时国内唯一“专科以上学校单独设置水利工程科者”,地位特殊,被国民政府改为“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足迹”中“国立门”醒目地镌刻着这个校名。为了办好这所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特聘留美博士、著名水利专家刘德润先生为校长。刘校长励精图治,带领师生员工在抗战烽火中长途迁徙,克服重重困难,筹集经费,延揽人才,严谨治学,使学校迅速发展到拥有80名教职员(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4人,讲师11人),500多名学生的大专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宝贵的水利建设人才,成为抗战中坚持办学的高校中的佼佼者。《黄河水院赋》“辗转于豫陕之山坳者,国难校长刘德润也”之句,形象地刻画了这一情形。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从流亡地陕西宝鸡迁回开封原址。1946年4月,刘德润校长到重庆请求国民政府教育部解决校址、校舍、经费、师资及改办水利工程学院等问题,教育部多方推诿,不予解决,刘校长愤而辞职,教育部委任河南大学校长田培林教授兼任水专校长。6月,教育部下令将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并入河南大学。为维系学校的传承,学校成立护校委员会,散发告各界人士书及反对并校声明,又组织师生及校友代表请愿团赴南京请愿。虽多方努力,仍无法挽回,1946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水专并入河南大学工学院,9月,部分师生到河南大学报到。原校长刘德润则受聘担任在原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校址上重建的私立中原工学院院长。1948年10月24日,开封第二次解放,私立中原工学院停办,由军管会接收。流散各地的学生大部分转入建国学院、中原大学、郑州铁路学院等学校就学,或南下,或参加新中国建设,也有部分学生(约50人)赴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9月,在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为满足人民治黄事业的急迫需要,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开封重建了黄河水利专科学校。为支援学校的发展,河南省人民政府于1952年将河南大学水利系部分教师及教学仪器设备、郑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水利科部分教师及教学班调入学校。1952年9月,学校改名为黄河水利学校。此后,直到1998年2月,虽然学校的隶属关系多次发生变化,但除1958年11月到1961年7月学校隶属于河南省人民政府期间名为“黄河水利学院”之外,学校的校名都是“黄河水利学校”,简称“黄校”,校名使用时间长达42年。其间,1980年,依托“黄河水利学校”举办“黄河职工大学”,并入“黄河水利委员会干部学校”。
“文革”期间,学校工作受到很大冲击,处于停顿状态,教职工顶住压力,避免了学校被停办的厄运。后来,学校在困难中逐渐恢复,提出招生报告,教师积极外出调查,编写教材,迎接开学,举办短训班,组织教师参与专业工作实践,支援行业和地方建设。并于后期开始招生(工农兵学员),恢复教学。1977年正式恢复招生后,学校分招初中、高中毕业生,办学成绩突出,于1980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83年,学校“建设黄河流域水利教育中心”的教育分项目得到由世界银行贷款发展中国农业教育第二期科研项目43.55万美元的贷款指标。经过评估,1994年,学校先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南省省部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观察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学校发展史上的这段时间,是一所水利学校在为行业发展服务理念的指导下,坚持走职业教育之路的时期。为此,它牺牲了层次(因为新中国长期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坚持了道路。
1998年,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前夕,经国家教委有关文件批准,学校改建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合并黄河水利技工学校、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此后,经过中央与地方三年共建时期,学校由河南省主办、主管,驶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快车道。2005年,学校以“全项、全票、全优”的成绩率先通过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06年,通过层层遴选,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9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步入了全国先进高等职业院校行列。在后示范时期,学校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继续探索新形势下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道路。
本专之争、中高之变
剖析学校的发展历史,有两个重大问题值得深入思辨。这就是本专之争、中高之变。
所谓本专之争,是指学校发展史上是办本科还是办专科之争。这样的争论发生过多次,其是非、正误在人们的心目中长期未有定论。
黄河水院校园中,有一处名为“足迹”的校史文化走廊格外引人注目。这是2009年八十周年校庆时建设的一处人文景观,记录了学校从1929年建校到2009年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历程。
“足迹”文化景观包括涌泉石录、国立门、铭志塔碑三个主要单元,以80个铸铁脚印作为“符号”主线贯穿全景,象征学校80年艰苦跋涉的曲折历程。在足迹景观中,还有三个人物铜像和两篇赋。三个人物铜像分别是创办人张钫、“国立”校长刘德润、解放后首任校长王化云的铜像。两篇赋均为学校老师所撰,一篇是《黄河水院赋》,一篇是《八十年校庆赋》。
学校筹建于1928年,1929年3月正式开学。初名“河南省建设厅水利工程学校”,用现在的观点看,属于中专。首期招生200人,计划编为江、淮、河、汉四个班,学制一年半,生源从河南省各县建设局的工程人员和驻扎在河南等省的第二集团军的编余军官中选拔。用现在的观点看,属于在职学历教育的范畴。半年后改为“河南省水利工程专门学校”,1931年正式更名为“河南省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明确为大专,校名一直沿用到1942年5月。此间,附设的高级中学1935年改为“附属高级水利科职业学校”。这也清晰地勾勒出学校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抗战开始后,因日寇入侵,学校被迫离开开封,在流亡中继续办学,先后迁移到河南南阳地区的镇平县、内乡县、西峡县和陕西省的宝鸡市。1942年,这所在抗日战争的烽烟中流离转徙的学校由于坚持办学、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又是当时国内唯一“专科以上学校单独设置水利工程科者”,地位特殊,被国民政府改为“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足迹”中“国立门”醒目地镌刻着这个校名。为了办好这所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特聘留美博士、著名水利专家刘德润先生为校长。刘校长励精图治,带领师生员工在抗战烽火中长途迁徙,克服重重困难,筹集经费,延揽人才,严谨治学,使学校迅速发展到拥有80名教职员(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4人,讲师11人),500多名学生的大专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宝贵的水利建设人才,成为抗战中坚持办学的高校中的佼佼者。《黄河水院赋》“辗转于豫陕之山坳者,国难校长刘德润也”之句,形象地刻画了这一情形。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从流亡地陕西宝鸡迁回开封原址。1946年4月,刘德润校长到重庆请求国民政府教育部解决校址、校舍、经费、师资及改办水利工程学院等问题,教育部多方推诿,不予解决,刘校长愤而辞职,教育部委任河南大学校长田培林教授兼任水专校长。6月,教育部下令将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并入河南大学。为维系学校的传承,学校成立护校委员会,散发告各界人士书及反对并校声明,又组织师生及校友代表请愿团赴南京请愿。虽多方努力,仍无法挽回,1946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水专并入河南大学工学院,9月,部分师生到河南大学报到。原校长刘德润则受聘担任在原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校址上重建的私立中原工学院院长。1948年10月24日,开封第二次解放,私立中原工学院停办,由军管会接收。流散各地的学生大部分转入建国学院、中原大学、郑州铁路学院等学校就学,或南下,或参加新中国建设,也有部分学生(约50人)赴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9月,在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为满足人民治黄事业的急迫需要,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开封重建了黄河水利专科学校。为支援学校的发展,河南省人民政府于1952年将河南大学水利系部分教师及教学仪器设备、郑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水利科部分教师及教学班调入学校。1952年9月,学校改名为黄河水利学校。此后,直到1998年2月,虽然学校的隶属关系多次发生变化,但除1958年11月到1961年7月学校隶属于河南省人民政府期间名为“黄河水利学院”之外,学校的校名都是“黄河水利学校”,简称“黄校”,校名使用时间长达42年。其间,1980年,依托“黄河水利学校”举办“黄河职工大学”,并入“黄河水利委员会干部学校”。
“文革”期间,学校工作受到很大冲击,处于停顿状态,教职工顶住压力,避免了学校被停办的厄运。后来,学校在困难中逐渐恢复,提出招生报告,教师积极外出调查,编写教材,迎接开学,举办短训班,组织教师参与专业工作实践,支援行业和地方建设。并于后期开始招生(工农兵学员),恢复教学。1977年正式恢复招生后,学校分招初中、高中毕业生,办学成绩突出,于1980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83年,学校“建设黄河流域水利教育中心”的教育分项目得到由世界银行贷款发展中国农业教育第二期科研项目43.55万美元的贷款指标。经过评估,1994年,学校先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南省省部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观察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学校发展史上的这段时间,是一所水利学校在为行业发展服务理念的指导下,坚持走职业教育之路的时期。为此,它牺牲了层次(因为新中国长期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坚持了道路。
1998年,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前夕,经国家教委有关文件批准,学校改建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合并黄河水利技工学校、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此后,经过中央与地方三年共建时期,学校由河南省主办、主管,驶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快车道。2005年,学校以“全项、全票、全优”的成绩率先通过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06年,通过层层遴选,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9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步入了全国先进高等职业院校行列。在后示范时期,学校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继续探索新形势下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道路。
本专之争、中高之变
剖析学校的发展历史,有两个重大问题值得深入思辨。这就是本专之争、中高之变。
所谓本专之争,是指学校发展史上是办本科还是办专科之争。这样的争论发生过多次,其是非、正误在人们的心目中长期未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