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孤独要靠智慧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930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老年精神病学杂志》上刊载了一项有关孤独的研究,预测3/4的美国人都感到非常孤独,并在研究中发现,人一生中有3个主要的“孤独坎”,分别是20多岁后期、50多岁中期和80多岁后期。
  由职场社交平台“脉脉”调查上万名“70后”“80后”“90后”职场人的数据显示,61.47%的人平时会感觉孤独,排在前5位的原因分别是“背井离乡”“单身”“贫穷”“缺乏朋友”“事业上的挫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老年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63%常常会感到孤独,其中54%的人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会感到孤单。

孤独有3个高峰


  孤独强调的是一种封闭的心理反映,是指一个人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具体包括:与亲人熟人分离产生的“人际孤独”;无法满足内心需要和深层体验的“心理孤独”;个人价值无法得到社会认可的“存在孤独”。研究发现,人一生中有3个时期最容易感到孤独。
  20多岁后期。研究显示,25~30岁的人感到孤独是因为压力太大。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去异国他乡孤身发展的情况非常普遍,远离父母亲朋,失去了亲密关系的依赖,就会形成人际层面的孤独。此外,这一年龄段的人大多都是职场新人,常感觉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很大的落差,容易导致心理孤独。
  50多岁中期。研究称,这一阶段的人群会明显感觉身体健康状况走下坡路,慢性病逐渐缠身,这会让人感到孤独。健康状况不佳会让人产生失落、无助等消极情绪,一旦无法向人诉说或不能被理解,便感到孤独。此外,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普遍的生存境况是:子女独立生活,家庭开始空巢化,自己也即将面临退休,这些让中年人群感觉格外孤独。还有些人会出现“中年危机”,心中的理想抱负尚未实现,但时间已经匆匆而过,这会让他们对自己的价值出现怀疑,出现“存在孤独”。
  80多岁后期。研究指出,“丧偶”是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感到孤独的主要原因。直面死亡让老年人难以消解心中的恐惧感,甚至变得患得患失,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不少研究表明,老年人年龄越大,孤独感越强烈。此外,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随着衰老,或多或少会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这给老年人的安全感、自尊心带来了伤害,导致他们负面情绪增加,再加上空巢现象严重,缺少关爱,就会大大助长孤独感。

驱散孤独需要智慧


  有研究证实,孤独会增加负面情绪,使人容易焦虑、恐慌、压力增加,而且更易患抑郁症。此外,孤独还会引起免疫力降低,使老年痴呆症、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加。美国杨百翰大学一项针对300万人的荟萃分析称,常感到孤独的人死亡风险增加26%,社交隔离的人死亡风险上升29%。研究显示,孤独感的危害等同于酗酒或每天吸15支烟,甚至比不运动带来的危害还严重。
  一般情况下,短暂的孤独不会伤害健康,但是一旦孤独感持续时间较长,比如超过半个月,就需要警惕其危害。及时缓解和消除孤独,需要大家运用智慧,以下有几点建议:
  1.培养独立精神。对他人、对社会的过度依赖,会导致人格不独立。一个人格不独立的人不受他人关注,就容易出现孤独情绪。培养自己的独立精神,不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积极培养兴趣爱好,如运动、唱歌、绘画等;具备基本的生活常识,能自行处理基本的生活琐事;规划自己的生活目标,有所追求等。
  针对老年人而言,“养儿防老”这种传统观念害了不少人,其实老年人没必要一定跟随子女生活,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过得充实些,反而不会孤独。
  2.勇敢走出去。凡是孤独感强烈的人都比较封闭,不愿与人交往或者没有可以交往的人。孤独的人首先要从封闭的空间中走出来,多参加户外活动,如公园散步、登山、旅游等;其次要从封闭的人际关系中走出来,把原本的人际交往“活动”起来,主动联络朋友、参加聚会;寻找新的社交关系,如参加一些兴趣社团、社区组织的集体活动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许多失能的老年人很难自己走出去,这就需要他人更多地关注,例如儿女尽量多回家陪伴老人,邀请亲朋好友来看望老人,用轮椅或其他交通工具帶老人出门等。
  3.接受不同的价值观。人总是愿意和与自己价值观相似的人交往。一个人能够包容不同的价值观,才能广交朋友,才更容易融入社会。老人尤其要重视这点,因为很多老人与当下社会有所脱节,还保持着中青年时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与年轻人沟通就会很艰难。老人不妨对年轻人的生活抱有开放心态,年轻人不妨多些耐心,多给老年人讲讲新事物,传递一些新思想,这样两代人相处起来就会舒畅很多。
  4.多做有益社会的事。有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是抵御孤独的保护因素,亲社会行为即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只有一个人的价值被他人认可,这个人才不容易出现“存在孤独”。帮助他人还有利于自身保持乐观,增强心理韧性。
  (王世全摘自《生命时报》)(责编 拾谷雨)
其他文献
青年才俊赵元,成为一家跨国公司的分公司CEO,向他恭喜并讨请客的人太多,盛情难却,包下了小餐厅,请了20个好朋友夫妻一起吃饭。  席间,大家都跟他道恭喜。但他的老同學陈刚喝醉了,不该在这个场合说的话也全都溜出口。  陈刚拍拍赵元的肩膀说:“哎呀老兄,你真是太厉害了,连洋鬼子都知道你有一套,马上让你当头头,想当初我们念大学的时候,作弊都是我罩你,没想到你比我强多了。”  陈刚才被公司裁员,心情不好。
“跟着例文学写作”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很多前辈和同行都已经进行过探讨,主要问题集中在对例文的选择和运用上。本人基于学情视角对例文的选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下面分别论述之。  一、选用例文的写作方法要具有可迁移性。“跟着例文学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好例文。怎样才称得上是“好”例文呢?例文是用来模仿的,那么它的写作方法就要易于学生学习和借鉴,学生学习具有可操作性。  首先,选用例文的写作方法要易于学习和借
【摘要】英語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英语教师在讲解英语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引申其中的德育内涵,综合运用多种具有德育渗透功能的教学方法,把德育自然地、不露声色地渗透到英语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  【关键词】教材优化整合;德育渗透;学科德育渗透  【作者简介】罗勤,重庆市巴南中学校。  一、引言  《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对作品中的形象,要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结合社会现实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境遇下对作品中的同一个人物会有不同的看法,而评价一个人物要有辩证思维。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让学生对胡屠户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树立一分为二评价人物的观念。  
诗歌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人格。“明月”意象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群里,可以说是激发了李白诗歌灵感的火镰,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意义。而以其沉郁风格而见称的杜甫,他的“明月”意象毫不逊色,形成了他自己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表现了杜甫沉郁的风格。杜甫诗中的意象纷繁复杂,透过意象不仅可见他沉郁的风格,而且更能见他对人生的深思。  一、借月抒壮志难酬之情  在诗味隽永的杜诗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抨
济南市纬二路小学建校于1920年,是一所有近百年悠久历史的老校。纬二人在百年的教育征程中,怀揣理想,从未停止对优秀教育的追求。今天,纬二人仍在思考,在基于核心素养学校大视野课程建构中不断破冰前行。  一、重构学校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框架和载体,如何优化课程是当今课改领域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以“最大限度地成全每一个生命”为使命,用智慧和行动构建并逐步优化学校大视野课程体系。这一课
把垃圾当成资源来对待时,我们就应该用“管理”这个词,而不是“处理”。可是,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垃圾管理思想体系和实际操作经验。    人类历史与垃圾同行    垃圾始终伴随着人类,见证了社会的兴衰发展,据《汉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23年,就有了环卫工人。但同时,垃圾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困扰,尤其是在人类社会迈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美国人从1924年开始填埋城市垃圾,到了1980年代,到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就开始兴起,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在已经成为各国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我国也开始研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效果不错。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
2013年9月24日深夜,河北邢台学院发生一起令人惊悚的女生高楼坠亡血案。究竟是他杀还是自杀?谁又该为这起悲剧埋单?一年多来,控辩双方各执一词,展开激辩。  2015年1月,这起轰动邢台的大学校园惨案经过艰难而复杂的司法程序后,进行不公开审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起血案因情而生,死者竟是在校友兼情敌汹涌而至的“语言暴力”围攻与教唆下,凄然走上了自杀绝路……弃读大学两年携爱同行,象牙塔内风雨欲来  
【考点直击】  广东中考考纲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是:1.整体把握实用类文本的主要内容。2.阅读科技、社科、新闻作品,筛选信息,概括要点。3.运用科技、社科、新闻作品中的信息,概括要点。  广东中考说明文最常见考点是:(1)对说明内容的理解,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信息筛选。(2)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如给文本取一个标题。(3)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特征的理解,如加点词能否去掉。(4)把握文章大意,从中提取重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