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埭强:用设计“问道”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可能每天都看到靳埭强的设计。
  中国银行的行标,就出自他手。1980年代初,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与12家中资银行推行电脑化联营,邀请当时在香港乃至国际都已累积了声望的靳埭强设计标识。这个标识首先在香港使用,1986年,被中国银行总行选定为行标,几年后,靳又为其设计从中延展出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
  那时,内地企业文化的概念还未兴盛,靳埭强在设计的时候没有太多企业文化可参考,便从最直接的两点出发:中国银行的“中国”和“银”—于是设计出这个古方孔钱与“中”字结合的造型。看似轻巧,却把中国文化与西方设计技巧融为一体,实际上,这是中国银行业史上第一个银行标志,至今仍被视为典范。
  在设计界,大家都习惯称靳埭强为“靳叔”,70余岁的他走路不快,平平和和,总眯眼笑。他在国内外获奖无数,登上包括《Communication Arts》和日本《意念》等业界权威杂志,《IDEA》选他为世界平面设计师百杰,他也是第一个名列《世界平面设计师名人录》的华人。因靳埭强对设计界的突出贡献,他分别在1999年和2010年获香港特区颁授的铜紫荆星章勋衔和银紫荆星章勋衔。
  这次靳埭强在广州的个展名为“问道”,梳理了他从业四十多个年头的创作线索。他的设计涉猎多元,平面、空间、立体设计,再到包装设计、商标设计,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创立自己的公司后,又有商业和文化推广项目找上门来,到上世纪80年代更是发展到品牌、商业定位、策划设计整间店等。
  靳埭强说他做设计的每个阶段都在问问题、寻找答案,是为“问道”。现在人们想到他的作品,或许都会想起他把水墨与西方设计技巧结合,清雅、简洁。其实他也曾经只把西方、现代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在上世纪70年代“艺术回归”到中国文化,最近他想从商业项目抽身,更加用心关心自然、生活和人。
  问起他现在的创作状态,年过七十的靳叔嘿嘿一笑,“现在我放得很松,我觉得我的锻炼有一点成功了”,一份谦逊,一份顽童般的小得意。

不只是水墨


  展览现场,有观众嘀咕,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走中国风,靳叔的东西就是不土呢?
  土?其实在靳叔最开始学设计的上世纪60年代,他也觉得“中国很多落后的感觉”,就往西方现代化走。那时他师从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的王无邪,学习的多是德国包豪斯设计理论。走上设计师之路后,又有8年时间跟着德国回来的老板,当时他把全盘西化现代化当作是问题的解答,也在香港闯出名气。但在1972年左右征战国际竞赛失利后,他开始反省,向自己发问—原来是丢了根—他找书找资料,回头看中国文化,现在他说那是“艺术回归”。上世纪80年代当他终于去纽约,在众多艺术博物馆驻足的时候,他发觉这些追求已经过去了。
靳埭强
  著名平面设计师,1942年生于广东番禺,1957年定居香港。在国内外获奖无数,登上包括《Communication Arts》和日本《意念》等业界权威杂志,《IDEA》选他为世界平面设计师百杰,他也是第一个名列《世界平面设计师名人录》的华人。

  不过,在艺术回归后,他的创作也不是中国图腾的简单拼贴,而是另有文化意涵。比如他1985年设计的《水墨的年代》吕寿琨纪念展海报里,下方一个黑色圆形墨砚,上方用毛笔点出火种形状的红点,对照水墨画,其颜、形似莲叶和莲花,暗藏靳叔想说的一句“出淤泥而不染”。
  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他的作品里更多了些他亲近的水墨元素。水墨画可以说是靳叔家承,爷爷在番禺报恩祠画壁画,靳叔上一代又有岭南画派大师靳永年,耳濡目染,其实在上世纪60年代拥抱西化设计的同期,他还师从吕寿琨学习水墨画,只不过当时他的水墨创作和设计有分界。他也是一个水墨画家,用山水画氤氲出文字形状,是其独特的个人风格之一,后来他也打破分界,将其用在了他的平面设计中,比如“妙法自然—设计师与书法家董阳孜海报邀请展”中展出的作品。
  “水墨是80年代中期开始肯定的,”靳叔说,“但我觉得不应该单去看用什么素材,用墨还是用毛笔,而是我已经有一个概念性的东方思想”。靳叔指向展馆里一幅1992年的作品,当时他在北京,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讲课,他从问题出发诱发创作,思考的是“应该教给学生们什么?”他在这张作品中折断一只尺子,撕破一张纸—他要他们勇破陈规。作品中并没有水墨,但中国文化里不破不立的哲学却直达观者,更巧的是,断尺和破纸还组成了授课地北京的缩写BJ。
  “不是用图腾”,靳叔说。早年的西方现代化功底也在其中帮忙,靳叔用寥寥几字概括中西共通:“都是审美,都是点线面”。符合审美,思想铺底,土或不土,大抵和元素无关。

设计也是“量体裁衣”


  展览现场高挂着几句靳叔说过的话,其中有句,“设计和做裁缝的概念有很大的关系—为他人量身定做”。
  靳叔在做设计师之前,还做过多年的裁缝。在他眼中,设计不同于纯艺术,很多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在商业个案里更是不一定能为设计而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要有艺术家的态度,要求自己要有突破,否则只是合格完成任务而已,但也要“多听”,量体裁衣。
  当年,靳叔和他的公司为香港老牌饼家荣华饼家设计新商标、新包装和机构形象,由于荣华原有蓝色背景和大月亮牡丹花已经深入人心,新设计特意保留了原有的部分元素,同时融入新的理念。在为其设计了旅游品牌系列包装后,他们提出了一个建议—附送有荣华商标的木饼印。一个饼印的成本才一元,却让外国顾客觉得很有趣,提升了许多销量,还顺道宣传了荣华品牌。
  “你做设计为他者做,不是为自己做”,靳叔说。那“我”摆在哪里呢?靳叔又眯眼笑,“我自己在创作里面,自然地融合在里面,没有‘我’的不是‘我’的作品,但是你不能把自己放得很大,是一个小我。”在汕头大学教书时,他还开了一门《设计伦理》的课程,教导学生一个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有何权利义务。
  或许也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近些年来,靳叔关心宇宙、人、他者,做了许多文化和公益的项目,同样令人印象深刻。1997年一幅环保主题的《爱大地之母》,一弧淡墨,红点其中,这里的红点不再是莲,而是母亲的乳头;1991年的作品《爱护自然》,靳叔使用了自己生活中收藏的石头,用宣纸层层包裹,再点上红点,这里的红点却似包扎后渗血的伤口,又似良知之眼,都是红、白、黑三色,却道出许多情怀,简洁却不似西方极简主义的绝对,曲折浓淡之间,他说,是感性的东西。
  接近尾声时,靳叔起身调整展品摆放的位置,有人惊讶于他“眼睛厉害,定位极准”—他基本不需要量度,就算摆好量度差不了多少。
  他注重手、眼、心。“我们当年学习设计要求动手来做东西,我都不是最精通的,但是我都能做得出来。现在年轻人要动手做这个东西,做不了。他们依赖鼠标,电脑出来的东西,而不是手跟眼睛,跟你的心联合。”到现在,靳叔在设计过程中,也常是在稿纸上先画,标注应该调整的地方,再选最佳一份扫入电脑。
  上世纪70年代末起,靳叔就常北上在学院等机构交流、授课,后来也在内地开设公司,“我就把我在香港能做到的可以带回来,这个是播种”,在设计教育发展的同时,忧虑也在:“我觉得现在设计教育的基础不好。最基层的理论,在审美和完美要求这方面,其实电脑有很多不足他们不知道,以为它们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好的东西。它们还不是完美,你太相信它了,变得没有判断力”。
其他文献
柳传志再次“传位”杨元庆,马云“退休”陆兆禧接班,史玉柱让位刘伟安心做个“游戏玩家”,刘永好“隐退”、80后的女儿刘畅接班……2012年以来,中国的诸多知名大企业都完成了自己的权杖移交。实际上,如果放眼全球,中国企业界的权力移交案例,也不过是世界范围内企业CEO替换潮的一个缩影。  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博斯(Booz
广州圣心大教堂,始建于1863年,法国人设计。摄影师借用广角的摄影语言描绘出教堂内部的建筑线条,但也有人认为作为记录,这样太“浮夸”。哈尔滨索菲亚教堂,1923年始建,俄国人设计。如果将目光如此聚焦在建筑本身,不会意识到这是站立在中国的建筑物,但它们的确在那里。上海圣依纳爵堂,1906年动工,法国建筑是设计。斯蒂芬·斯皮尔伯格1987年的作品《太阳帝国》曾在此取景。  记录中国教堂建筑的摄影展《筑
2013 年5 月14 日,香港,五月天红馆演唱会。最末场嘉宾黄家强和五月天合唱一曲《海阔天空》,怀念黄家驹。背景投影为Beyond 乐队(从左至右:黄贯中、叶世荣、黄家强、黄家驹)。  “三十年的人生音乐路,现在才有自己的第一个个人演唱会,怎说Beyond也占去了(我目前音乐生涯的)三分之二,真是生是Beyond的人,死是Beyond的鬼。”  5月18日中午1时30分,刚刚签约大岳娱乐的Bey
丹东口岸有些失落。这个中国和朝鲜交界的城市,专门优化了公路铁路服务,为2013年的清明假期做了精心准备,但想象中的大量游客并没有到来。  据说是寒流迟滞了朝鲜的春天,影响了中国旅行者的选择。朝鲜刚刚进行的核试验,招致安理会的严厉制裁,能赚取更多外汇的旅游业对朝鲜越来越重要。此前朝鲜国家旅游总局局长专程来到中国各大城市拜访,推销朝鲜旅游,并允诺说“朝鲜半岛绝不会发生战争”。  但平壤发出的信号却愈加
新加坡   why  “花园中的城市”新加坡同属华文化圈,文化相近,甚至使用简体中文字;教育发达也是吸引力之一。目前中国买家占到新加坡地产市场的30%。  how  新加坡的房产市场85%是政府的经济适用房,价格比较低,海外人士只能购买15%的商品房,价格比经济适用房高5-6倍,每平方米2万-3.5万新币不等(约合10万-17万人民币)。在新加坡的中国人绝大部分都涌向豪宅市场。这样的商品房通常位于
木匠的儿子  许多年之后,面对第八届“诗歌与人·诗人奖”的奖杯,诗人东荡子会回想起他颠沛回来的那天,父亲质问他理想的那句怒吼。父亲劈头盖脸地问他:“你到底想干什么?”东荡子脱口而出“我想做诗人”。父亲立马吼道:“杜甫死了埋蓑土!”  几十年过去了,东荡子已经成为一位知名诗人,但父亲的这句话仍然让他怀想不已。他说,当时母亲听后非常愤慨,他倒十分平静,甚至有一丝说不出的愉悦。因为这句话他从来没有听到过
复旦大学的宿舍投毒案,是令人震惊和战栗的悲剧。其后又出现了三件事情,如果不是同样令人震惊的话,至少是同样地出人意料。  第一件事情是舆论对于投毒案的讨论,渐渐聚焦于大学里的宿舍关系。可是讨论尚未充分展开,千言万语已经被浓缩成一条微博段子:想起曾经的现在的同学,深深感谢对方的“不杀之恩”。这个段子令人惊讶地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大家争相转发、添油加醋,一派嘻嘻哈哈。  这不是网络的娱乐化再次解构了严肃的
蒋方舟 1989年出生于湖北襄阳。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11岁出版长篇小说《正在发育》,12岁开始成为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2012年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就任《新周刊》副主编。  大学第一年,一个师兄对我说:“大学住在一个宿舍,说得好听是缘分,说得难听就是遭遇。”  回忆我的住校生活,大概是介于“缘分”和“遭遇”之间吧。  高中时候,我在外地住校读书,为了照顾我写作,让
“时尚并不只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时尚存在于空气中,诞生于风里,一个人可以凭直觉感知它,它就在你头顶的天空中,它就在你每天行进的道路上。”  在广州时代外滩举行的《南都周刊》2013年城市沙龙系列之“定制你的尊贵”现场,服装设计师邵诗茹引用时尚界鼻祖香奈儿的话道出自己对时尚的理解。  曾在巴黎学习生活5年的邵诗茹,对巴黎的时尚气息有着切身的体会。游走在巴黎街头,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他们对美和颜
纵使在美国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摩门教徒仍承受着世人深深的误解。奇怪的是,很多成功的精英人士又都是摩门教的拥趸,摩门教徒在政府、华尔街等精英阶层颇受欢迎。    穿戴整齐的本迈克亚当斯是个彬彬有礼的文人雅士,35岁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居家男人,有6个兄弟姐妹和3个孩子。为人谦虚,工作上进,有道德责任感,迈克亚当斯颇受邻居和朋友的好评。他不抽烟,也不喝酒,即便是和普通朋友在美国盐湖城人烟稀少的快餐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