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以来,贺兰县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针,以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为目标,认真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依据全县“十三五”规划,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率先在宁夏实施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项目,投入专项资金120万元,建成居安社区分馆、天鹅湖社区分馆、如意湖社区分馆、欣荣村分馆。分馆建成投入使用近两年来,提高了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和图书资源利用率,实现了县级两馆与乡镇文化站之间的人员互通、设施成网、资源共享、服务联动,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发展均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和改善了文化民生,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为乡村振兴及文化精准扶贫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贺兰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做法得到了自治区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为推进全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提供了借鉴。
贺兰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做法
规划优先。贺兰县现有人口26万余人,有一半为城镇人口,城镇化率52.75%。部分人春天回乡村种地,冬天回县城生活,成为典型的“候鸟式”农民。2016年底,全县除了5个乡镇、1个农牧场各保留了1所六年制中心小学以外,所有村级小学全部撤销。针对这一现实,贺兰县将积极推进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的总分馆制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当作政治任务加以对待,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项目建设上,做到规划先行,列入本县国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总分馆建设的重点放在县城社区,乡镇村分馆选择在人口集中的两个移民村,确立了以县馆为总馆,社区、村级为基层分馆的建设思路,规划建设总馆一个、基层分馆4个,使总分馆项目既符合并满足当地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也为申报立项、资金筹集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效能优先。在项目选点工作中,贺兰县参照东部沿海地区的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模式,依据国家五部委指导意见和自治区文化厅的实施方案,结合贺兰县乡镇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坚持优化县域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提升效能、促进均等的原则,以乡村两级为重点,以需求为导向,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倾斜,增加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总量,保障城乡群众普遍均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选择人口集中、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村镇、街道、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为首批试点、放弃乡镇一级分馆的建设模式,直接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层分馆建设项目上,以期获得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充分发挥总分馆的示范引领作用。
平台优先。在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项目上,优先考虑总馆的平台建设。贺兰县根据实际,制定了一个既符合县情、又满足今后发展的平台建设方案,完成了文化馆移动端App、图书馆数字化平台软件、图书自助借还硬件以及网络建设的采购、安装运行工作,打造一个基于“四统一通”标准下的业务平台,为实现共享资源、共享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扶贫优先。在总分馆建设过程中,贺兰县坚持以文化精准扶贫为抓手,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为突破口,在完成2017年欣荣村分馆建设目标基础上,积极开展送文化、送戏曲、送图书、送培训的“四送”活动,充分发挥了文化行业扶贫功能,为丰富移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移民群众发展致富能力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做足了“雪中送炭”的“加法”,欣荣村也成为精准扶贫、文化先行先试的样板。
服务优先。欣荣村分馆建成投入使用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时服务模式。上午8点至9点为文化健身活动时间,9点至12点为读书时间,下午4点半至6点半为红领巾课堂和留守儿童学习时间,晚上7点至9点为文化娱乐时间。文化馆、图书馆两馆合一服务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农村用地紧张、两馆分建投入大,利用率不高的弊端,即节约了建設改造经费,又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全区各地提供了可借鉴、复制的成功经验。
贺兰县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
取得的主要成效
统筹了文化资源。通过实施总分馆制,进一步明确了乡镇文化站的职能,协调县文化馆图书馆的资源配送和交流互动,实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实施总分馆制,规范了服务标准。总分馆建成后,贺兰县按照《自治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了服务标准“五统一”规范,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建设。通过标准的制定、发布,既向社会公示、承诺,又自我约束、提升服务,提高了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总分馆制通过统筹资源、统一标准,有效增加了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
提高了服务效能。据贺兰县图书馆总馆2018年业务系统数据显示:全年累计到馆56.9万人次(其中总馆50.8万人次,居安分馆、欣荣村分馆全年到馆6.1万人次),月均4.7万人次,日均1558人次,全县人均到馆2.2次;图书外借12.9万册次,全年新增图书17851册,人均新增馆藏0.07册;文献外借3次以上的达到5000种,10次以上的达到3414种,新增读者证1568个。近年来,贺兰县被授予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称号。贺兰县图书馆荣获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暨“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称号。
提升了队伍素质。县级总分馆制的建设,激发了民间文化团队和文化志愿者特别是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两馆业务骨干、民间文化团队及文化志愿者活跃在基层,解决了基层文化管理员“不专职、不专业、不专心”问题,形成了农村文化“片区有人管、队伍有人建、活动有人搞”的长效机制。总馆和分馆在人才、技术和资源层面上的集中统筹使用,有利于了解和反馈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据统计,贺兰县总分馆建设投用两年多来,总馆和各分馆先后开展了文化惠民“四送六进”、非遗剪纸、乡村读书节、“四点半课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共创祖国美好未来”爱心志愿等活动及“喜庆十九大、童心展风采”陶艺体验、特色手工艺品制作竞技等活动,丰富了儿童文化生活,陶冶了儿童情操。欣荣村分馆还根据精准扶贫的需求,举办了肉鸽养殖疾病防疫培训班,有60多位村民参加了培训。图书馆还专门从共享工程资源中找到了两种肉鸽养殖的视频光盘刻录了60张,发放给养殖户观看使用。欣荣村分馆的服务深受村民好评,成为文化精准扶贫的典型和亮点。 总分馆制建设要着力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提高认识,完善基层公共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在实施总分馆建设项目过程中,最费时费力的莫过于分馆建设的选址。无论是社区型还是乡村型,都存在一房难求,选址久拖不决的难题,折射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城乡规划建设法规中的顶层设计问题。同时,由于总分馆制建设采取了垂直管理的模式,导致分馆建成后,乡镇、街道就把分馆基本运行的水、电、暖及人员经费推给了总馆,造成总馆经费压力增大,管理成本增加,显现出政府各部门之间政策互不相通、缺乏协调等共性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厘清总分馆制建设中“政府主导,分级投入”所涉及的相应政府部门的权责,逐步规范总馆对分馆的人、财、物管理,推动图书馆由行政管理向行业管理过渡。应进一步加大资源共享力度,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将具备条件的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发展为分馆,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增加投入,确保总分馆建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总分馆建成投用后,无论是馆舍、设备,还是资源建设与共享,其成本已大大提高,而贺兰县财政预算的图书馆免费开放资金只有8万元,不能满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需求。2018年,贺兰县图书馆依据国家五部委指导意见和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定级的实施细则,向贺兰县财政局提出,将总分馆免费开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使总分馆免费开放资金增加到30万元,保证了总馆、分馆的免费开放服务。在总分馆建设中,应重点争取政府投入,增加分馆运行经费。同时,要广泛争取社会投入,采取社会募集、企业赞助等措施,引導民间资本支持总分馆建设,切忌采取“一刀切”或“一拥而上”的做法,确保总分馆建设任务落实,使用正常,效能良好。
积极探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总分馆制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在人才。目前,县级图书馆专业技术力量缺乏已成为制约贺兰县总分馆制推进的主要问题之一。贺兰县图书馆欣荣村分馆开馆之前,图书馆、文化馆最头痛的事就是用人问题。2017年10月,按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办法,经公开招标,通过第三方服务外包公司从欣荣村聘用了2名大专学历的管理员,既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用人问题,又解决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今后公共文化服务外包提供了实践经验。下一步,应根据总馆、分馆的规模、功能、服务等变化,及时调整人员编制,增加公益性岗位人员编制,加快人才引进。尝试通过志愿者或第三方外包等方式参与总分馆服务,并通过图书馆文化馆理事会机制扩大专业咨询人才队伍,以更好地利用社会力量开展深层次的咨询服务。
(作者单位:贺兰县图书馆)
责任编辑:章 立
贺兰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做法
规划优先。贺兰县现有人口26万余人,有一半为城镇人口,城镇化率52.75%。部分人春天回乡村种地,冬天回县城生活,成为典型的“候鸟式”农民。2016年底,全县除了5个乡镇、1个农牧场各保留了1所六年制中心小学以外,所有村级小学全部撤销。针对这一现实,贺兰县将积极推进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的总分馆制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当作政治任务加以对待,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项目建设上,做到规划先行,列入本县国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总分馆建设的重点放在县城社区,乡镇村分馆选择在人口集中的两个移民村,确立了以县馆为总馆,社区、村级为基层分馆的建设思路,规划建设总馆一个、基层分馆4个,使总分馆项目既符合并满足当地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也为申报立项、资金筹集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效能优先。在项目选点工作中,贺兰县参照东部沿海地区的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模式,依据国家五部委指导意见和自治区文化厅的实施方案,结合贺兰县乡镇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坚持优化县域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提升效能、促进均等的原则,以乡村两级为重点,以需求为导向,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倾斜,增加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总量,保障城乡群众普遍均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选择人口集中、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村镇、街道、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为首批试点、放弃乡镇一级分馆的建设模式,直接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层分馆建设项目上,以期获得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充分发挥总分馆的示范引领作用。
平台优先。在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项目上,优先考虑总馆的平台建设。贺兰县根据实际,制定了一个既符合县情、又满足今后发展的平台建设方案,完成了文化馆移动端App、图书馆数字化平台软件、图书自助借还硬件以及网络建设的采购、安装运行工作,打造一个基于“四统一通”标准下的业务平台,为实现共享资源、共享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扶贫优先。在总分馆建设过程中,贺兰县坚持以文化精准扶贫为抓手,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为突破口,在完成2017年欣荣村分馆建设目标基础上,积极开展送文化、送戏曲、送图书、送培训的“四送”活动,充分发挥了文化行业扶贫功能,为丰富移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移民群众发展致富能力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做足了“雪中送炭”的“加法”,欣荣村也成为精准扶贫、文化先行先试的样板。
服务优先。欣荣村分馆建成投入使用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时服务模式。上午8点至9点为文化健身活动时间,9点至12点为读书时间,下午4点半至6点半为红领巾课堂和留守儿童学习时间,晚上7点至9点为文化娱乐时间。文化馆、图书馆两馆合一服务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农村用地紧张、两馆分建投入大,利用率不高的弊端,即节约了建設改造经费,又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全区各地提供了可借鉴、复制的成功经验。
贺兰县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
取得的主要成效
统筹了文化资源。通过实施总分馆制,进一步明确了乡镇文化站的职能,协调县文化馆图书馆的资源配送和交流互动,实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实施总分馆制,规范了服务标准。总分馆建成后,贺兰县按照《自治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了服务标准“五统一”规范,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建设。通过标准的制定、发布,既向社会公示、承诺,又自我约束、提升服务,提高了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总分馆制通过统筹资源、统一标准,有效增加了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
提高了服务效能。据贺兰县图书馆总馆2018年业务系统数据显示:全年累计到馆56.9万人次(其中总馆50.8万人次,居安分馆、欣荣村分馆全年到馆6.1万人次),月均4.7万人次,日均1558人次,全县人均到馆2.2次;图书外借12.9万册次,全年新增图书17851册,人均新增馆藏0.07册;文献外借3次以上的达到5000种,10次以上的达到3414种,新增读者证1568个。近年来,贺兰县被授予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称号。贺兰县图书馆荣获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暨“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称号。
提升了队伍素质。县级总分馆制的建设,激发了民间文化团队和文化志愿者特别是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两馆业务骨干、民间文化团队及文化志愿者活跃在基层,解决了基层文化管理员“不专职、不专业、不专心”问题,形成了农村文化“片区有人管、队伍有人建、活动有人搞”的长效机制。总馆和分馆在人才、技术和资源层面上的集中统筹使用,有利于了解和反馈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据统计,贺兰县总分馆建设投用两年多来,总馆和各分馆先后开展了文化惠民“四送六进”、非遗剪纸、乡村读书节、“四点半课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共创祖国美好未来”爱心志愿等活动及“喜庆十九大、童心展风采”陶艺体验、特色手工艺品制作竞技等活动,丰富了儿童文化生活,陶冶了儿童情操。欣荣村分馆还根据精准扶贫的需求,举办了肉鸽养殖疾病防疫培训班,有60多位村民参加了培训。图书馆还专门从共享工程资源中找到了两种肉鸽养殖的视频光盘刻录了60张,发放给养殖户观看使用。欣荣村分馆的服务深受村民好评,成为文化精准扶贫的典型和亮点。 总分馆制建设要着力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提高认识,完善基层公共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在实施总分馆建设项目过程中,最费时费力的莫过于分馆建设的选址。无论是社区型还是乡村型,都存在一房难求,选址久拖不决的难题,折射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城乡规划建设法规中的顶层设计问题。同时,由于总分馆制建设采取了垂直管理的模式,导致分馆建成后,乡镇、街道就把分馆基本运行的水、电、暖及人员经费推给了总馆,造成总馆经费压力增大,管理成本增加,显现出政府各部门之间政策互不相通、缺乏协调等共性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厘清总分馆制建设中“政府主导,分级投入”所涉及的相应政府部门的权责,逐步规范总馆对分馆的人、财、物管理,推动图书馆由行政管理向行业管理过渡。应进一步加大资源共享力度,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将具备条件的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发展为分馆,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增加投入,确保总分馆建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总分馆建成投用后,无论是馆舍、设备,还是资源建设与共享,其成本已大大提高,而贺兰县财政预算的图书馆免费开放资金只有8万元,不能满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需求。2018年,贺兰县图书馆依据国家五部委指导意见和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定级的实施细则,向贺兰县财政局提出,将总分馆免费开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使总分馆免费开放资金增加到30万元,保证了总馆、分馆的免费开放服务。在总分馆建设中,应重点争取政府投入,增加分馆运行经费。同时,要广泛争取社会投入,采取社会募集、企业赞助等措施,引導民间资本支持总分馆建设,切忌采取“一刀切”或“一拥而上”的做法,确保总分馆建设任务落实,使用正常,效能良好。
积极探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总分馆制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在人才。目前,县级图书馆专业技术力量缺乏已成为制约贺兰县总分馆制推进的主要问题之一。贺兰县图书馆欣荣村分馆开馆之前,图书馆、文化馆最头痛的事就是用人问题。2017年10月,按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办法,经公开招标,通过第三方服务外包公司从欣荣村聘用了2名大专学历的管理员,既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用人问题,又解决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今后公共文化服务外包提供了实践经验。下一步,应根据总馆、分馆的规模、功能、服务等变化,及时调整人员编制,增加公益性岗位人员编制,加快人才引进。尝试通过志愿者或第三方外包等方式参与总分馆服务,并通过图书馆文化馆理事会机制扩大专业咨询人才队伍,以更好地利用社会力量开展深层次的咨询服务。
(作者单位:贺兰县图书馆)
责任编辑:章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