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的春节故事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ed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的海外生活,虽然使不少华侨华人改变了生活方式,但对中国人传统的习俗却未曾丢掉。当国内的人们时不时发出“年味淡了”的感叹时,春节,却在海外被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们过得有模有样,别有一番情趣。
  
  春节,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对春节的记忆完全是父母给的。”今年21岁的美籍华人藤藤操着一口比较流利的普通话说,她的父母是20世纪80年代初从中国来到美国的,她从小在芝加哥长大,接受的完全是美式教育。
  “虽然我的父母身在美国,但很多中国的传统风俗还一直保留着。”藤藤津津乐道地说,过年祭拜祖先、贴春联、贴福字、包饺子、炸春卷、吃年夜饭,这些环节一个都不能少。餐桌上的菜肴也很有讲究,有炒青菜,据说吃了“亲亲热热”;有炒黄豆芽,因为豆芽形似“如意”,吃了会“万事如意”;还有鱼,叫“年年有余”,但不能把鱼吃光,这叫做“吃剩有鱼”。它是寓意在新的一年中,家里会“吃剩有余”、“美满如意”。除夕夜,父母还会给她发红包,教她说几句中国吉利话。
  以前,藤藤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此,但是,后来她对中国及中国文化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这源于一次过春节的经历。她回忆说,有一年春节,她所在的学校组织了一场春节文艺汇演,那是她第一次全面接触中国文化。晚会表演的节目有优美的中国古典舞、悦耳动听的古筝演奏、还有十来位美国学生共同演唱的中国民歌、穿着唐装的美国人用英文说的中国传统相声等。 “节目简直太美妙了!”至今藤藤还赞叹不已。
  “对了,还有‘Peking Opera’(京剧),看着挺复杂的,我没有听懂。”藤藤调皮地吐了吐舌头。她说,没想到中国文化竟然那么有意思,而且很多美国同学都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这让她感到既惊讶又自豪。
  看完那次演出后,藤藤就决定好好学中文,了解更多更深的中国文化。藤藤说她已经读过几本中国文学作品,她很喜欢韩寒的书,很有趣。
  “明年的春节,我会和父母一起回国祭祖。”藤藤充满期待地说,通过图书和网络,她知道了中国有很多美丽的地方,回去后,一定要好好玩一玩,看一看。
  据了解,近些年美国很重视中国的春节。继春节在2003年成为纽约市法定节日后,纽约州也于2004年将这一天定为全州的法定节日。可见中国的国际地位已经越来越高了。像藤藤这样的“第二代”华侨国外不算少数。大部分人对中国的感情已经很淡了。而春节文化,恰恰是给了这些“二代华侨”们一个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机会。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和影响力的逐渐提高,在国际上各种外事活动的增多,相信会有更多的“二代华侨”们喜欢中国,愿意回到中国。
  
  将春节过的有滋有味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我在异乡深刻体会到的。”今年27岁的Tony,从上海来到爱尔兰南部的沃特福德市求学已经3年了。也在这里度过了3次春节。 “这里的华人不多,过年的时候跟平时一样,学校里还有课,几乎没有过年的气氛。”Tony失望地说,特别是在爱尔兰度过的第一年春节,自己独自一人,周围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家里唯一的食品就是方便面。他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心情很郁闷,家人关切的问候反而倍添了那种孤独。
  不过,到了第二年,这样的情况开始有所好转。Tony说,他陆续结交了一些朋友,在他居住地附近,也搬来了一些和他年龄相仿,背景相似的中国留学生。所以到快过年的时候,大家就自发地聚在一块儿,搞一些庆祝活动,比如唱歌、互写新年贺卡等。那一次,Tony才开始感受到了一些过年的气氛。
  “其实在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特别是华人聚集区,那里的过年气氛非常浓。”这是Tony在去年春节,和几个中国朋友坐了3个多小时的汽车到都柏林逛了一圈以后才感受到的。 “春节期间,都柏林市政厅门前的巨大旗杆和市中心的主要干道上,都插满了醒目的、印有12生肖图案的中国新年彩旗,华人街上也有一些舞龙舞狮的队伍和买年货的小贩。”Tony说,在这,不仅感受到了浓浓的春节气氛,而且还买回了一些鞭炮、春联、小红灯笼等传统年货,给自己的小窝增加一些喜庆。
  去年春节的年夜饭,让Tony很难忘。他饶有兴致地说,过年吃饺子是中国的传统,没有父母在身邊,我们也想出一些妙招,自己动手包饺子,不仅填饱了肚子,而且还在一块儿分工合作中找到了不少乐趣。
  “包饺子的过程,对于我们这些80后的孩子来说的确不简单。”Tony说,大家从和面开始就显得很狼狈,面粉和的到处都是,揉了半天,面团不是太干就是太软;肉馅剁起来也特别费劲。一个个困难被克服后,接下来的工作也越来越顺手,大家的创意才能被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有的女生在包好的饺子上印出一个个心的形状;有的拼成了“年”的字样。
  Tony高兴地说,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吃了一顿十分可口的“年夜大餐”。这些聚会的场景被大家拍成照片,通过网络传给了在中国的家人,让家里人分享我们的快乐,同时也请他们放心,没有父母在身边,远在异国他多的孩子们也可以将春节过的有滋有味。
  
  新加坡的特色春节
  
  今年40岁的殷旭,头上戴着一副双色墨镜,身穿一套灰色休闲西服,手拎一个咖啡色大包,看上去非常时尚,像个大男孩。殷旭说,他在新加坡已经有十几年了,五年前成为了永久居民,这次回国休假,下周就回新加坡。
  说起春节,殷旭自豪地说,新加坡也许是世界上除中国以外最把春节当回事的国家了,这主要是因为新加坡人口中70%~8%为华人(多从福建和广东来),迄今仍保持着传统过年的习俗。新加坡政府结合其国家多种族和多宗教的特点,设立了多个国家公共假日,可谓面面俱到,但是唯有春节是连续放假两天。
  “新加坡过春节与我们中国很相像,同样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和墙上张贴春联,而且除夕夜要吃团圆饭。大年初一和初二,要安排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收发红包,但是也略有不同。”
  殷旭说,当地华人在春节期间习惯吃橘子,拜年习惯上是人手两个橘子。上门拜年的送橘子,就等于送吉气上门。回家时,主人也会回送两个橘子,可以带吉气回家。他们还有个独特习俗——为了讨吉利和祈求好运,要搞“捞鱼生”:亲朋好友聚集一堂,围桌而坐,人手一筷,享受丰盛的美食,筵席上还有一些切成丝的色泽艳丽的蔬菜食品。鱼和菜蔬分别盛在圆碟子里,撒上胡椒和调味品,用筷子搅拌上各种配料,做着向上搅调的姿势,这象征着一家人在未来的事业中发财和幸运。
  “过年也包红包,只要没结婚的,不管多大都可以收到红包。结了婚的小辈也需要给没结婚的长辈红包。不过, 这垦的红包纯粹是图个吉利,一般就两块、四块的意思一下。我倒是觉得这样很好,不像国内动辄就是几百上千的,实在是扭曲了我们的传统。”
  殷旭介绍说,新加坡人过年特爱放一些新年歌曲,以增加过年气氛,超市里、商店里、收音机里到处都回荡着这些歌声。而且,每年放的基本上都是那几首“历史悠久”的,来自福建和广东的新年歌曲,只不过由不同的歌手和不同的方式演绎而已。
  “最能代表华人特色的狮城唐人街——牛车水,那里的春节气氛很浓。”殷旭兴奋地说,几百米长的大街上张灯结彩,两旁店面和摊位上,增加了平时少见的过年吉祥物:有手捧元宝的财神画像、金鸡报晓的美丽图片;有代表炎黄祖先的金色龙和代表岛国象征的鱼尾狮;也有色泽各异的精雕玉器、金银手饰和各种光彩夺目的纪念品,真是琳琅满目,无奇不有。
  “滨海湾的‘春到河畔’,是新加坡春节最热闹的地方。除夕夜,平时被政府禁放的烟花爆竹可在这公开鸣放;连串的节日灯像蜘蛛网似的遍布整个河畔空间;那里有书法表演、灯谜游戏、中国画拍卖等。”殷旭说,新加坡政府每年春节都邀请中国的艺术团体,包括歌舞、杂技、京剧等剧目来这里演出。
  殷旭打算下个春节把自己的父母从中国接到新加坡来,让他们也一同感受一下别其一格的新加坡春节文化。
  
  加拿大多元文化的一道风景
  
  今年33岁的文锋来到加拿大已经8年了,他在埃德蒙顿市从事计算机行业。文锋说,现如今华人的影响力早已不容小觑,在这里,他从未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
  目前,在加拿大定居或工作的华人已经超过百万,几乎每个城市、各行各业都能见到华人的影子。“在加拿大过春节,大街小巷人山人海,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加拿大人,都会跑到街上点彩灯,放鞭炮、放烟火,大家玩得很high。”文锋有些激动地说,加拿大是一个可以包容多元文化的国家,加拿大人很愿意参与到中国人的各种庆典活动中来。从他们一开始的“凑热闹”到对中国文化产生好奇继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他亲身感受着中国文化对加拿大人影响逐步提升的这种变化。随着华人在加拿大越来越受到主流社会的重视和尊重,华语也成为了继英语、法语后,加拿大较常使用的第三大语言。
  “不少加拿大人不仅会说普通话,还会说粤语。”文锋说,刚来的时候听见加拿大人说粤语觉得很吃惊。后来他发现,加拿大很多的中餐馆几乎都是广东人开的,大多数加拿大人在认识中国的过程中,首先认识的就是粤菜、早茶及各种广式小点心。
  “加拿大人对中国春节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很高。”文锋说,每年春节到来之际,向华人拜年,已成为加拿大总理和各党派领袖、议员,各级政府官员以及各公司企业管理者的重要日程。许多加拿大人能够很自如地用普通话和粤语拜年。据说有一年春节,温哥华市长苏利文在收到华裔书法家黄振鸱所书写的“勤政爱民”的条幅时,当众用粤语流利、准确地解释了其中的含义。
  除了“中国式的拜年”以外,加拿大人还会用他们特有的幽默形式给中国新年添彩。据了解,2007恰逢金猪之年,加拿大统计部门不但在网站上打出“岁次20D7丁亥”、“新年快乐”等中文套红字样,甚至破天荒地推出了一份贺岁的“猪年报告”,其中不但有着完备的和华人相关的资料,还有不少非常有意思的数据。比如加拿大人均猪肉消费、哪里是加拿大养猪最多的省份等等。
  现在,加拿大华人庆祝春节的形式和内容已经越来越丰富。早已从以家庭为单位的“独乐乐”,逐渐发展成以社团为基础的“众乐乐”,文锋说,不仅如此,过春节在加拿大已经不仅僅只是热闹,而是被赋予了很多文化的内涵,成为加拿大多元文化的一道风景。
  在文锋看来,走出国门的已经不仅仅是他们这些海外游子,越来越多的是优秀的中国文化。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春节会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节日。
  
  链接 世界各地华人庆春节
  
  缅甸:正月初一是公休假日
  缅甸华人在除夕之夜,全家人要一起吃年夜饭,饭后欢聚一堂,等待大年初一的到来。年初一也是这里法定的公休假日,人们穿上新衣走亲戚,分住各地的亲戚朋友都利用这个节日团聚,共贺新年。
  
  泰国:华人商店停业
  华人开的商店,春节期间一般都会停止营业。除夕各家各户都会举行祭祖仪式,然后全家围坐吃团圆饭。年初一,亲戚朋友互相拜年时,习惯拱手、合十,互致“吉祥如意”。
  
  法国:巴黎市政广场放鞭炮
  每到春节,装饰着红灯笼的巴黎市政府广场便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众多巴黎市民聚集在这里观赏由法国华人侨团联合举办的春节彩装游行。巴黎市市长还会为迎春狮子点睛,一时间锣鼓喧天,金龙银龙上下翻飞,彩狮精神抖擞,平安腰鼓、京剧人物、龙舟报喜等精彩表演张扬着华夏文明。
  
  澳大利亚:最长巨龙在此
  悉尼每年都举办中国农历新年庆典活动,压轴戏龙舟竞赛往往吸引数十万观众。数百名乘坐龙舟的队员竞相泼水,中国传统的舞龙、舞狮、武术表演以及民族歌舞表演,都深深吸引着每一个观众。
  墨尔本有世界最长的巨龙,有1 50米长,100多年的历史。每年春节,200多名健壮的澳洲人和华人扛着这条巨龙串街走巷。非常壮观。
  
  南非:客家华人酿豆腐
  约翰内斯堡的华人每年大年三十都要敬神、拜天地、烧香、吃团圆饭,当地的客家人还要酿豆腐、煎年糕等。还要到“中国城”去观赏放鞭炮、舞狮、舞龙等活动。
其他文献
今年9月6日至16日,我访问了美国,十天下来,我确实感到中美关系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出现这种状况绝非偶然。  首先,中美关系的基础好。今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中美关系的大发展是30年前对中美关系最乐观的人也没有预料到的。30年前中美贸易额仅为24亿美元,2008年达3337.4亿美元;1979年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只有几百名,现在上升到10万名,美国在中国的留学生也有3万名;1979年两国人员来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