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彩构成(Interaction of Color),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在现代美术教学中,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连接绘画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的桥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一下色彩构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色彩构成是高校美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色彩构成课程在高校美术课程群中处于理论性、基础性的地位,在整个课程群中起到引导和基础知识准备的作用。因此,对于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研究,也就成为高校美术教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色彩构成的概念和意义
在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中,其中构成教学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即所谓三大构成。而色彩构成是继色彩基础训练、写生等绘画训练之后又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认识色彩的理论课程,是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是探讨利用色彩要素的搭配交变获得色彩审美价值的原理、规律、法则、技法的学科。它对于现代设计及其他视觉艺术的创作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色彩构成能够丰富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审美的判断能力和倡导创新的变革精神。色彩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设计作品中色彩修养和创意水平的高低。
色彩构成的发展历史及其教学目的
19世纪,由于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摄影技术的日益成熟,一些有关色彩理论的科学论述为欧洲艺术家探索新的绘画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是印象派画家莫奈等对于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大胆抛弃了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的棕褐色调,采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进行户外写生创作。新印象派画家修拉等在研究光学和色彩学新理论的基础上,发明了用难以数计的小色点为基本语汇的“点彩画法”,在色彩分析方面有所探索。而后期印象派画家如凡·高等反对科学和客观的力量,对展现在眼前的习见事物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成分。现代热抽象绘画的始祖康定斯基则比印象派画家更大胆地反叛了传统。而作为冷抽象的代表人物蒙特里安只用三原色构成画面,探索色彩的抽象表现形式。
抽象派的产生主要受到工业与科学技术的推动,当时现代派的建筑和环艺要求更为概括﹑精练和简化,与当时的艺术形式相适应。因此,色彩构成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当时社会大环境背景下、在色彩研究和创作实践两者之间互为因果促进下,才盛开在1919年德国魏玛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色彩教学课堂之中。后来,日本人在包豪斯的基础上将之发展为独立的“色彩构成”专门课程。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大规模引进了包豪斯(Bauhaus)体系,色彩构成随之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的必修课,广泛应用于设计实践。它主要用来研究形式美在所有平面艺术中的构成原理、规律及法则,探讨用多变的外部视觉形式来保证形式美所追求的永恒性。其最终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
色彩构成的内涵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独立存在。按色彩与视觉的原理可划分为:
1.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微米称紫外线。
(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的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却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肤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3.计算机色彩显示
我们知道物体的色彩是对色光反射的结果,那么,计算机显示器的色彩是如何生成的呢?彩色显示器产生色彩的方式类似于大自然中的发光体。在显示器内部有一个和电视机一样的显像管,当显像管内的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流打在荧光屏内侧的磷光片上时,磷光片就产生发光效应。三种不同性质的磷光片分别发出红、绿、蓝三种光波,计算机程序量化地控制电子束强度,由此精确控制各个磷光片光波的波长,再经过合成叠加,就模拟出自然界中的各种色光。
新时期色彩构成教学新模式 1.注重色彩设计配色能力的培养
色彩,它能改变我们的心情,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心理感觉。一组成功的色彩配色与设计,可传递设计师对作品的设计理念和对色彩的理解,直接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现代社会所需求的是高效率、高品质的设计作品。由此对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种配色与设计对审美的挑战。配色与设计,既要考虑传统文化的影响,又要符合个人心理结构的印象。因此,色彩与设计对设计师作品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作用。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元素一个结构,即色彩、图像、文字和构成三个基本元素连接的设计构成。而三个元素中尤为重要的是色彩,因为色彩的敏感,是对首次接触一件设计作品者最先攫取注意力的视觉印象,即作品的色彩配色。其次是图像。最后才是文字和整个作品的设计构成。
2.注重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自然中、生活中、文化中、美术中、商业中、社会中,优美的色彩俯拾皆是。它呈现着一种未经安排而又像经过安排的秩序之美。而色彩设计,则是指与广泛而普及的生活色彩、自然色彩铺陈有所不同的用色技巧。应用色彩设计,使人类除了领受自然中丰富的色彩外还能借其精髓来创造生活中更精致、更有组织、更符合需要的人工色彩。这不但丰富了原有的色彩世界,也拓展了人类历史和文化领域之美,让环境更进一步地幻化出理想、缤纷的新秩序之美。因此,色彩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紧随时代步伐,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益
在信息化、多元化的高科技时代,电脑辅助设计的日益普及,数字化色彩的建立及网络的出现,使我们要重新拟定教学目标,增添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上推陈出新,从而培养学生的色彩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研究为主的互动的教学新秩序。因此,网络时代新技术新观念是催化剂。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对色彩构成教学完善发展的刷新作用,将传统构成教学与先进的多媒体工具相结合,为传统色彩构成教学体系注入新鲜血液,使之产生新的活性因子,催化出更加合理和艳丽的教学奇葩。
总之,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世界,自然界和社会都与色彩息息相关。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及其他艺术课程的基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色彩是一门语言,那么学习色彩构成、掌握色彩构成是使用这种语言的基础,这也是色彩构成课程作为各院校必开课程的原因。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编校:郑明扬
色彩构成是高校美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色彩构成课程在高校美术课程群中处于理论性、基础性的地位,在整个课程群中起到引导和基础知识准备的作用。因此,对于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研究,也就成为高校美术教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色彩构成的概念和意义
在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中,其中构成教学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即所谓三大构成。而色彩构成是继色彩基础训练、写生等绘画训练之后又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认识色彩的理论课程,是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是探讨利用色彩要素的搭配交变获得色彩审美价值的原理、规律、法则、技法的学科。它对于现代设计及其他视觉艺术的创作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色彩构成能够丰富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审美的判断能力和倡导创新的变革精神。色彩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设计作品中色彩修养和创意水平的高低。
色彩构成的发展历史及其教学目的
19世纪,由于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摄影技术的日益成熟,一些有关色彩理论的科学论述为欧洲艺术家探索新的绘画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是印象派画家莫奈等对于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大胆抛弃了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的棕褐色调,采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进行户外写生创作。新印象派画家修拉等在研究光学和色彩学新理论的基础上,发明了用难以数计的小色点为基本语汇的“点彩画法”,在色彩分析方面有所探索。而后期印象派画家如凡·高等反对科学和客观的力量,对展现在眼前的习见事物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成分。现代热抽象绘画的始祖康定斯基则比印象派画家更大胆地反叛了传统。而作为冷抽象的代表人物蒙特里安只用三原色构成画面,探索色彩的抽象表现形式。
抽象派的产生主要受到工业与科学技术的推动,当时现代派的建筑和环艺要求更为概括﹑精练和简化,与当时的艺术形式相适应。因此,色彩构成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当时社会大环境背景下、在色彩研究和创作实践两者之间互为因果促进下,才盛开在1919年德国魏玛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色彩教学课堂之中。后来,日本人在包豪斯的基础上将之发展为独立的“色彩构成”专门课程。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大规模引进了包豪斯(Bauhaus)体系,色彩构成随之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的必修课,广泛应用于设计实践。它主要用来研究形式美在所有平面艺术中的构成原理、规律及法则,探讨用多变的外部视觉形式来保证形式美所追求的永恒性。其最终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
色彩构成的内涵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独立存在。按色彩与视觉的原理可划分为:
1.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微米称紫外线。
(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的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却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肤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3.计算机色彩显示
我们知道物体的色彩是对色光反射的结果,那么,计算机显示器的色彩是如何生成的呢?彩色显示器产生色彩的方式类似于大自然中的发光体。在显示器内部有一个和电视机一样的显像管,当显像管内的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流打在荧光屏内侧的磷光片上时,磷光片就产生发光效应。三种不同性质的磷光片分别发出红、绿、蓝三种光波,计算机程序量化地控制电子束强度,由此精确控制各个磷光片光波的波长,再经过合成叠加,就模拟出自然界中的各种色光。
新时期色彩构成教学新模式 1.注重色彩设计配色能力的培养
色彩,它能改变我们的心情,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心理感觉。一组成功的色彩配色与设计,可传递设计师对作品的设计理念和对色彩的理解,直接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现代社会所需求的是高效率、高品质的设计作品。由此对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种配色与设计对审美的挑战。配色与设计,既要考虑传统文化的影响,又要符合个人心理结构的印象。因此,色彩与设计对设计师作品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作用。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元素一个结构,即色彩、图像、文字和构成三个基本元素连接的设计构成。而三个元素中尤为重要的是色彩,因为色彩的敏感,是对首次接触一件设计作品者最先攫取注意力的视觉印象,即作品的色彩配色。其次是图像。最后才是文字和整个作品的设计构成。
2.注重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自然中、生活中、文化中、美术中、商业中、社会中,优美的色彩俯拾皆是。它呈现着一种未经安排而又像经过安排的秩序之美。而色彩设计,则是指与广泛而普及的生活色彩、自然色彩铺陈有所不同的用色技巧。应用色彩设计,使人类除了领受自然中丰富的色彩外还能借其精髓来创造生活中更精致、更有组织、更符合需要的人工色彩。这不但丰富了原有的色彩世界,也拓展了人类历史和文化领域之美,让环境更进一步地幻化出理想、缤纷的新秩序之美。因此,色彩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紧随时代步伐,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益
在信息化、多元化的高科技时代,电脑辅助设计的日益普及,数字化色彩的建立及网络的出现,使我们要重新拟定教学目标,增添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上推陈出新,从而培养学生的色彩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研究为主的互动的教学新秩序。因此,网络时代新技术新观念是催化剂。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对色彩构成教学完善发展的刷新作用,将传统构成教学与先进的多媒体工具相结合,为传统色彩构成教学体系注入新鲜血液,使之产生新的活性因子,催化出更加合理和艳丽的教学奇葩。
总之,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世界,自然界和社会都与色彩息息相关。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及其他艺术课程的基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色彩是一门语言,那么学习色彩构成、掌握色彩构成是使用这种语言的基础,这也是色彩构成课程作为各院校必开课程的原因。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编校:郑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