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在湖北新冠疫情期间黑龙江省为疫区捐赠大量大米的新闻事实,呈现当前黑龙江地区农业发展与高中地理教材配图不一致的矛盾情境。通过查阅高校与科研院所专家的相关研究资料,对矛盾情境的形成过程与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同时基于案例分析延伸出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地理教学;东北地区;农业发展; 区位因素
湖北地区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020年2月14日下午,满载3 000吨大米的专列从黑龙江佳木斯发出,开往疫情防控一线的湖北省孝感市,这是黑龙江省支援湖北的首趟捐赠大米专列。后续又有黑龙江的爱心企业和各级政府陆续捐赠的大量大米运到湖北,为什么黑龙江省能够捐赠如此多的大米?这些大米产自黑龙江省的哪里?
一、教材配图与实际情况的矛盾分析
1.教材内容呈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为“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本节内容以黑龙江所在的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讲述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农业布局以及在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东北不同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教材中关于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的地区专业化生产表述如下。
东北地区的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小麦和大豆的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粮食生产约占总播种面积的65%,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1)。
读图1可知,在我国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其中粮食作物品种与主要分布区对应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小麦和玉米,尤其是小麦的分布占主导地位,而水稻在黑龙江则几乎没有分布,那么,黑龙江省为什么能够捐赠那么多的大米?这些大米到底产自黑龙江的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查阅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分析。
2.研究资料分析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李奇峰等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年第13卷发表的“东北农作区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的特征分析”一文中提供的“东北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图”(图2)与“东北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图”(图3)材料[1],可以发现东北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特点:在1985-2005年间,粮食播种总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玉米播种面积波动上升,水稻播种面积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小麦播种面积不断下降,至2005年小麦播种面积减小到极低的水平。同时,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也大体呈现相同的趋势。
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分析与探讨,根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潘晓卉等在《土壤与作物》2018年9月第7卷第3期发表的“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分析”一文中提供的“2005-2015 年东北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图”(图4)与“2005-2015 年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变化图”(图5)材料[2],可以发现在2005-2015年间,东北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呈现出更加突出的变化特点:在2005-2015年间,粮食播种总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玉米播种面积继续不断上升,水稻播种面积也呈不断上升并相对稳定的趋势,而小麦播种面积则始终保持在极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同时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也大体呈现相同的趋势。
关键词:地理教学;东北地区;农业发展; 区位因素
湖北地区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020年2月14日下午,满载3 000吨大米的专列从黑龙江佳木斯发出,开往疫情防控一线的湖北省孝感市,这是黑龙江省支援湖北的首趟捐赠大米专列。后续又有黑龙江的爱心企业和各级政府陆续捐赠的大量大米运到湖北,为什么黑龙江省能够捐赠如此多的大米?这些大米产自黑龙江省的哪里?
一、教材配图与实际情况的矛盾分析
1.教材内容呈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为“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本节内容以黑龙江所在的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讲述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农业布局以及在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东北不同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教材中关于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的地区专业化生产表述如下。
东北地区的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小麦和大豆的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粮食生产约占总播种面积的65%,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1)。
读图1可知,在我国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其中粮食作物品种与主要分布区对应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小麦和玉米,尤其是小麦的分布占主导地位,而水稻在黑龙江则几乎没有分布,那么,黑龙江省为什么能够捐赠那么多的大米?这些大米到底产自黑龙江的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查阅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分析。
2.研究资料分析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李奇峰等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年第13卷发表的“东北农作区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的特征分析”一文中提供的“东北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图”(图2)与“东北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图”(图3)材料[1],可以发现东北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特点:在1985-2005年间,粮食播种总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玉米播种面积波动上升,水稻播种面积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小麦播种面积不断下降,至2005年小麦播种面积减小到极低的水平。同时,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也大体呈现相同的趋势。
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分析与探讨,根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潘晓卉等在《土壤与作物》2018年9月第7卷第3期发表的“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分析”一文中提供的“2005-2015 年东北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图”(图4)与“2005-2015 年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变化图”(图5)材料[2],可以发现在2005-2015年间,东北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呈现出更加突出的变化特点:在2005-2015年间,粮食播种总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玉米播种面积继续不断上升,水稻播种面积也呈不断上升并相对稳定的趋势,而小麦播种面积则始终保持在极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同时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也大体呈现相同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