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域农业发展”中一幅插图的综合认知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hy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在湖北新冠疫情期间黑龙江省为疫区捐赠大量大米的新闻事实,呈现当前黑龙江地区农业发展与高中地理教材配图不一致的矛盾情境。通过查阅高校与科研院所专家的相关研究资料,对矛盾情境的形成过程与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同时基于案例分析延伸出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地理教学;东北地区;农业发展; 区位因素
  湖北地区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020年2月14日下午,满载3 000吨大米的专列从黑龙江佳木斯发出,开往疫情防控一线的湖北省孝感市,这是黑龙江省支援湖北的首趟捐赠大米专列。后续又有黑龙江的爱心企业和各级政府陆续捐赠的大量大米运到湖北,为什么黑龙江省能够捐赠如此多的大米?这些大米产自黑龙江省的哪里?
  一、教材配图与实际情况的矛盾分析
  1.教材内容呈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为“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本节内容以黑龙江所在的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讲述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农业布局以及在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东北不同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教材中关于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的地区专业化生产表述如下。
  东北地区的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小麦和大豆的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粮食生产约占总播种面积的65%,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1)。
  读图1可知,在我国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其中粮食作物品种与主要分布区对应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小麦和玉米,尤其是小麦的分布占主导地位,而水稻在黑龙江则几乎没有分布,那么,黑龙江省为什么能够捐赠那么多的大米?这些大米到底产自黑龙江的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查阅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分析。
  2.研究资料分析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李奇峰等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年第13卷发表的“东北农作区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的特征分析”一文中提供的“东北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图”(图2)与“东北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图”(图3)材料[1],可以发现东北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特点:在1985-2005年间,粮食播种总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玉米播种面积波动上升,水稻播种面积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小麦播种面积不断下降,至2005年小麦播种面积减小到极低的水平。同时,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也大体呈现相同的趋势。
  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分析与探讨,根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潘晓卉等在《土壤与作物》2018年9月第7卷第3期发表的“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分析”一文中提供的“2005-2015 年东北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图”(图4)与“2005-2015 年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变化图”(图5)材料[2],可以发现在2005-2015年间,东北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呈现出更加突出的变化特点:在2005-2015年间,粮食播种总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玉米播种面积继续不断上升,水稻播种面积也呈不断上升并相对稳定的趋势,而小麦播种面积则始终保持在极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同时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也大体呈现相同的趋势。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以重慶市广益中学校“文峰瞭望社”为例,探究如何以高中地理课程创新基地为平台,组建并开展不同形式的地理社团活动,创生多元化的地理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以期为中学社团活动实施提供一种思路和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学生社团活动;创生;校本课程  学生社团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结成,有规范章程的组织机构,学生可通过社团活动的形式进行课程学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章以人教版“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对比不同阶段教材内容的甄选、组织、呈现等方面的差异,在变化中探寻有益启示,并对高中地理教材编写及运用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变化;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从恢复高考制度到当今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变化明显,影响巨大。地理学
摘 要:相声艺术与地理课堂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将相声艺术中抖“包袱”策略借鉴到地理课堂教学中,经过“垫”——渲染悬念、引人入胜,“支”——旁征博引、层层铺垫,“刨”——刨根问底、深入探究,“抖”——柳暗花明、释疑解惑四个环节,能够实现地理课堂以学定教、沉浸体验、鞭辟入里、引人深思的目的。  关键词:抖“包袱”;地理课堂教学;气候;农业生产  抖“包袱”是相声的一种技法。将抖“包袱”策略用于地理
1992年《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地理与个人教育部分提出:“在技能方面要练习利用资料进行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组织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估资料、发展通则、做出判断、做出决定、解决难题、齐心合力参与集体工作、知行合一。”也就是说在地理教育中要重视问题的发现与问题的解决,利用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地理课堂中,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探究,在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分析
一、选择题  试题一  浮游藻类生长受水温、营养盐类、光照、流速等因素影响。2003年6月,三峡大坝开始蓄水,嘉陵江重庆主城磁器口右岸水域多次在冬春之交爆发小环藻(图1)。某学生团队调查该水域6个取样点并监测取样点江水流速(图2)。近年来,该水域水质变好。据此完成1~3题。  1.嘉陵江重庆主城磁器口右岸水域平均流速在夏秋季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 气温高 B.三峡大坝放水  C
一、单选题  帝王蝶是北美大陆深受公众宠爱的蝴蝶,为躲避严寒,每年都会迁徙到墨西哥中部山区的欧亚梅尔衫树林越冬,但在墨西哥仅有2%的原始梅尔衫树林被保存下来。整个迁徙过程需要数千千米,跨越四代,旅途中首先会遇到五大湖宽阔的水面和多变的风向;每一代帝王蝶幼虫靠汲取乳草的汁液生长,乳草多是生长在农作物之间的杂草。在过去20年,整个北美大陆,帝王蝶的数量下降90%,2002年的一场风暴曾使5亿帝王蝶丧身
摘 要:文章通过对阿尔泰山区地理环境考察、与当地牧民的深入交流等研学旅行实践的总结,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游牧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和牧民的生活状况,深刻地认识了游牧文化的产生、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并对游牧业的未来走向提出了系列思考。  关键词:地理研学旅行;游牧业;文化;阿尔泰山  大巴车穿行在阿尔泰山区的河谷中,车窗外草原、泰加林、高山草甸等各种垂直地带性植被(图1)迎面而来。阿尔泰山区地处祖国西北边
瑞士地处欧洲中部内陆,地形崎岖,被称为“欧洲屋脊”。雄伟的雪山、如茵的草地、湍急的河流及碧蓝的湖泊,使瑞士获得了“世界公园”的美誉。瑞士土壤贫瘠,自然资源贫乏,却养育了幸福指数极高的国民。瑞士不仅在空气质量、水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评估名列世界前茅,而且在经济指标、社会公平、诚信度等方面评估也一直领先。对瑞士而言,绿水青山就是生产力,就能带来金山银山。  一、全力保护生态环境  瑞士环境保护的成就
摘 要: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考试要求,是高中地理试题命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文章通过案例分析,论述“五育并举”在高中地理试题命制中落实的三大策略,即在主题立意中体现德育、在情境素材中引导体美劳教育、在问题创设中立足智育。  关键词:“五育并举”;高中地理;试题命制  2020年初,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正式出版发行,该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强调高考必须坚
摘 要:自2003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颁布以来,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文章利用文献计量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从时空视角梳理了自2003年以来该领域在地理教育类三大期刊上发表的文献。研究发现: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推动着该领域研究的逐渐深入,当前处于核心素养引领、突出学科育人价值的阶段;信息化理念普及整体较好,拥有高水平师范院校的地区研究成果显著。展望未来,该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