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会缺乏丰富的内容。和谐社会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着条件,有力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和谐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們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条基本特征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制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谐的社会体系。这六大方面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精练概括,它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1.1 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界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应当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1.2 社会结构及各系统间的和谐 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包括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区域之间的和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和谐。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即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各社会阶层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都能从改革发展中受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实现劳动合作和利益共享;城乡之间的和谐,即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城市和农村紧密联系、良性互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城镇化逐步实现,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和谐,即实现区域之间均富、合作、互补、平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和谐,即要通过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政治和观念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和需要,实现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1.3 人自身的和谐 人自身的和谐,即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和睦相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所描绘的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之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具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容,它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2.1 人的个性充分展现和自由发展。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指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构成人的生命有机体的各要素的均衡发展和完善。
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体现到每个人的个性的充分展现和自由发展上,这既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出发点,又是这一理论的归宿。人的个性发展过程呈现为三种形态,即由“人的依赖”阶段到“物的依赖”阶段,再到“自由个性”阶段。
2.2 人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础和原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必须充分满足个人的正当需要;另一方面,又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需要与他人、集体、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理性、和谐地去实现个人需要,不能以牺牲社会长远利益和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个人需要。
2.3 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和十分强调的价值目标。人的能力是人的内在的本质力量的充分显现和发挥。能力包括人的体力、智力、潜能以及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协调自然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许多类型。
3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双向互动的历史过程
3.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强调的人民民主权利的充分发扬、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互济、社会秩序的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将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和有力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通过推进民主政治,创造出公正、民主、和谐的社会氛围,给每个社会成员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为每个人个性健康发展提供机遇和平台,使社会成员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满足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将为人提供更加充分完备的物质条件和更加丰富多彩的文明成果,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2 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必要条件和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诸多条件。从主体因素看,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只有人发展了、完善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才会真正获得内在的推动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协调发展、文化教育繁荣、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它的实现归根到底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自身素质的大力提高和主观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依赖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则是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需要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只有不断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大大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只有不断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形成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社会;只有不断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提高人的综合素养,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支撑点,离开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4.1 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必需前提。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都必须统一于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过程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变化愈演愈烈,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不可限量的物质财富,使人们在征服自然中获得了极大的解放。然而人与自然的矛盾存在着巨大的危机,人并不能任意对待自然界,盲目过度地开发征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使当代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和人口急剧增长等危机。如果人类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势必会造成社会滞后、失调、动荡甚至灾难。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们在健康的生态环境中生活。
4.2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根本上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和谐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不断发展所形成和表现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而人本质上是社会的人,人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方面的体制还不健全、不完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民民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强调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以求促进社会和谐,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95.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关键词:和谐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們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条基本特征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制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谐的社会体系。这六大方面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精练概括,它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1.1 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界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应当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1.2 社会结构及各系统间的和谐 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包括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区域之间的和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和谐。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即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各社会阶层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都能从改革发展中受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实现劳动合作和利益共享;城乡之间的和谐,即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城市和农村紧密联系、良性互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城镇化逐步实现,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和谐,即实现区域之间均富、合作、互补、平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和谐,即要通过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政治和观念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和需要,实现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1.3 人自身的和谐 人自身的和谐,即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和睦相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所描绘的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之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具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容,它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2.1 人的个性充分展现和自由发展。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指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构成人的生命有机体的各要素的均衡发展和完善。
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体现到每个人的个性的充分展现和自由发展上,这既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出发点,又是这一理论的归宿。人的个性发展过程呈现为三种形态,即由“人的依赖”阶段到“物的依赖”阶段,再到“自由个性”阶段。
2.2 人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础和原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必须充分满足个人的正当需要;另一方面,又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需要与他人、集体、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理性、和谐地去实现个人需要,不能以牺牲社会长远利益和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个人需要。
2.3 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和十分强调的价值目标。人的能力是人的内在的本质力量的充分显现和发挥。能力包括人的体力、智力、潜能以及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协调自然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许多类型。
3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双向互动的历史过程
3.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强调的人民民主权利的充分发扬、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互济、社会秩序的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将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和有力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通过推进民主政治,创造出公正、民主、和谐的社会氛围,给每个社会成员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为每个人个性健康发展提供机遇和平台,使社会成员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满足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将为人提供更加充分完备的物质条件和更加丰富多彩的文明成果,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2 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必要条件和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诸多条件。从主体因素看,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只有人发展了、完善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才会真正获得内在的推动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协调发展、文化教育繁荣、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它的实现归根到底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自身素质的大力提高和主观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依赖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则是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需要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只有不断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大大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只有不断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形成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社会;只有不断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提高人的综合素养,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支撑点,离开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4.1 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必需前提。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都必须统一于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过程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变化愈演愈烈,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不可限量的物质财富,使人们在征服自然中获得了极大的解放。然而人与自然的矛盾存在着巨大的危机,人并不能任意对待自然界,盲目过度地开发征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使当代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和人口急剧增长等危机。如果人类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势必会造成社会滞后、失调、动荡甚至灾难。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们在健康的生态环境中生活。
4.2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根本上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和谐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不断发展所形成和表现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而人本质上是社会的人,人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方面的体制还不健全、不完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民民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强调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以求促进社会和谐,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95.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