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探讨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66896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指出应用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从培养目标、社会认同度、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四个方面,探索如何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建立符合行业实际需要的合理知识体系,强化特色课程。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8-0062-03
  Exploration of Applied University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Students Culture System//YUAN Jian, ZHOU Hai, XIA Weijie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n applied uni-versity. Combining with the reality,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con-struct a distinctive cultivation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culti-vation objectives, social identity,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actice base, to set up a reasonable knowledge system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industry, to strengthen characteristic courses.
  Key words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students;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base
  1 引言
  按培养方向不同,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不同类型大学使命不同,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保证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专业性,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是一种最适合于工程职业的学位。工程教育服务于工程实际,在实践中应用理论,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硕士层次的卓越工程师。研究型高校主要培养学术型研究生,重基础理论和学术研究。
  按培养方式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培养。前者主要招收本科应届生,进行全脱产在校学习。后者主要面向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在从事就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安排非脱产学习,主要面向有一定工作年限和经验的在职人员,近年来开始招应届毕业生。
  目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严重数量不足,导致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养目标不明确 不同类型大学发展定位不同,教育应当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较快,其招生依据和标准值得思考,培养目标没有突出职业性,职业导向不明确,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不完善、不科学;高校准备不充分,存在对工程能力内涵认识不深刻,对培养机制改革缺乏系统性,“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職业导向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无法实现。提高研究生职业应用能力,需要合理定位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避免学科结构调整中过度功利主义色彩,不利于高校特色发展[1]。
  社会认同度不高 社会公众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及相关信息缺乏了解,甚至存在一些不客观、不准确的看法。社会上普遍认为:专业型学位是学术型学位的衍生品,是为了社会在职人员获得学位,专业硕士含金量大大低于学术硕士。两种类型学生在学校是否会受到差别待遇?就业前景如何?用人单位大多不了解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对其毕业生能力存在偏见,认同度不高甚至不认可。
  学生报考时,根据成绩,认为很难跻身学术型研究生队伍,因而被动地选择攻读专业学位,普遍认为: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国家起步比较早,专业型研究生在校享受的待遇与学术型有差别,学费较高,甚至有的学校不提供住宿;专业型硕士无法参与只有学术型硕士才可以参与的奖学金制度,学术型高人一等,毕业时比较容易就业。
  对导师而言,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础比学术型研究生差,会带来较多的培养投入。由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不是很了解,没有很好地区分学术型和专业型的培养定位,导致没有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校内导师主动性不强,重形式方法、轻实质内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无法真正进行专业实践。在形式上建立了双导师制,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一方面,校外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参与程度有限;另一方面,校外导师队伍建设不尽如人意。
  这些模糊认识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堪忧。同时,导师的不重视、企业在招聘中的歧视会使学生心理不平衡,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影响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创新性,达不到社会预期质量。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没有和学术型研究生分开来培养。课程体系中专业课和实践课太少,基本按照学术型学位论文的规范和标准实施,体现不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特点和优势,课程设置、学位授予标准、毕业标准没有充分体现行业需要,与职业资格考试没有进行有效衔接,导致培养质量和社会预期目标差距比较大[2]。   实践基地建设薄弱 定位不明确,培养过程与实践脱节,与培养目标背离。大多数学校实践基地是挂牌式,数量难以满足需要,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基本依托具有合作基础的企业,或者依靠校友关系建立,企业不清楚如何管理,甚至不愿意管理进入校外实践基地的研究生;没有切实有效的制度解除企业的顾虑,使企业从中受益,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地投入人力、物力,保障校外实践基地长期稳定地运行。
  3 特色化培养探讨
  明确自身定位,构建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 学校层面,关键是围绕提高办学质量和形成办学特色,对培养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特色,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学校是不会办成功的。要遵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立足行业需求,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抓住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对其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系统构建,保证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不断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科学定位,理性办学,按照学科特点决定人才培养类型、层次、规模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国家和地方的高校建设成为一流大学,如英国沃里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都是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和地区特点,对准地方需求,注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凝练学科特色。
  政府层面,允许高校差异化发展,下放办学自主权,地方高校在实践中可以探索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为目标,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育模式。构建“校内培养 校外培养”“知识构建 顶岗实践”和“校内导师 校外导师”等多个“1 1”培养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结合。
  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必须走和传统大学不同的新型发展道路,发挥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善用本土资源,凸显地方特色,深化全面改革,走服务地方和提高自己的共赢道路,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明晰培养目标,合理、灵活设置专业与课程体系,优化师资结构,在培养过程中强调职业性、实践性、学术性。职业性,是以职业需求为目标,面向工程职业岗位,就业服务领域更加突出行业企业需求,培养特定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填补特定领域的结构性人才缺口和满足企业一线需求服务;实践性,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研究生培养要求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强调实践性、创新性与应用性的有机融合,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加大力度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术性,是要保证研究生层次的学术标准,同时要体现应用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通过学习、实践、研究三要素有机融合,实现研究生实践能力动态螺旋提升,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3]。
  重视多元主体办学,提高社会认同度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涉及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多个主体,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学位授予标准等。其中,行业协会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是高校和企业间的桥梁,在培养过程中纳入行业要求,通过专业认证监控培养质量。同时,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作为高校同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的平台[1]。
  双导师制落到实处,保障研究生培养的顺利实施。采取校内导师培训、校外导师引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保证导师的数量和素质满足培养需要。发挥导师各自的专业特长与培养优势,充分调动导师导学的积极性,明确导师职责,完善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校内导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专业学位教育和学生特点的指导模式。完善机制建设,注重校外导师的遴选,选拔行业经验丰富、有较强教育教学能力和愿意从事研究生指导的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主动性,使其深度介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发挥在研究生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和科研实践中的作用,指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和有针对性的实践学习。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參与研究生培养过程,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成为名副其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制度上完善,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的热情。设置较为合理的奖学金分配比例和分配额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积极性,提高在校生参与学习与实践的热情度;建立健全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内在需求和外在动力双管齐下,保障体系平稳运行,采取内部控制和外部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相结合的质量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主体,形成高校、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多元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培养质量;探索立足本校的实践教学管理保障办法;严格行业准入制度,切实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质量。
  强化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建立符合行业实际需要的合理知识体系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研究机构和著名高校在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学习国内同一层次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探讨如何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
  根据培养目标特点,将课程设置特色化和实践化作为课程建设目标,修正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化课程特色,差别化设置课程,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人才的特定需要,使课程设置贴近行业需求和行业实践。增加课程的层级性,由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组成课程体系:必须开设某一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现出学科属性与特定职业属性;而拓展课程是为了满足具体区域、具体行业的需求,鼓励与行业协会对接,将学位标准、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等纳入课程体系,探索人才培养与工程领域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点,使实践能力培养更加贴近工程职业岗位要求,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领域资格认证的有机衔接。在课程教学中,结合行业需求,开设工程领域特色课程,由企业专家兼职授课,提供实际教学案例,加强理论联系实践,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课程内容要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中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行业企业对学生要求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体现新、精、实,保证学生学到学科最前沿的知识、最实用的技术。通过建立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评价机制,更加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结合,更加重视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实现培养目标[4]。   校企深度合作,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通过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提供坚实的保障条件。学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与政府、与行业、与企业联合培养基地;加强与行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拓宽合作方式,开展项目合作、签约合作、长期合作,建立和拓宽校外实践基地,保证实践基地数量;注意挖掘校内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面向企业人才需求,与企业开展合作,对已建立的培养基地进行筛选和建设,鼓励企业提早介入,在培养目标、内容设置、教师配置等方面实现互动,达到企业最大化参与,强化学生对工程技术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论文选题来源于生产實际,鼓励采用工程设计、技术研究、专项调查等形式,确保学位论文研究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应用性。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学校把握住校企合作的契合点和共赢点,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专业型研究生,为企业选才用才扩展空间。根据企业不同需求,校企合作在层次和程度方面不同,有战略层面和实施层面的合作[3]。学校可以优先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教师主持产学研项目,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取得校企共赢;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建立利益共享,相互渗透,真正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合作关系[5]。
  参考文献
  [1]秦发兰,陈新忠,汪华.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56-60.
  [2]李圣,王海燕.李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与探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2-98.
  [3]唐广军,郭文莉.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2):22-26.
  [4]赵康.基于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44-49.
  [5]张东海.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及其成效研究:基于传统研究生院高校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7(6):82-89.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服务中国制造2025机械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课题编号:JGZZ17-068);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TAPP)。
  作者:袁健,盐城工学院,副教授,从事高校教育教学研究;周海,盐城工学院,教授,博士;夏伟杰,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
  专业(224051)。
其他文献
利用AquaJet水刺成网技术,可以生产出一种理想的、有经济效益的三层复合材料,这种结构是粘合非织造复合材料广泛用途的另一个绝佳例证.与纯短纤维网及两层复合材料相比,这种
本刊讯 2018年5月12日,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教育装备产融结合分会(以下简称“教育装备产融结合分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举行成立大会。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长王富,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教育装备研究院副院长乔玉全,四川省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长张林祥,以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安徽、辽宁、吉林、陕西、青海、广西等省区市教育装备部门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