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句子重组的误区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wen_ST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题中,句子重组是考查的重要题型之一,而学生做这类题时很容易丢分。为此,笔者想从剖析误区入手,谈谈句子重组型题目的解题方法,以此就教于同仁。
  例1:以“对严寒失去了戒备”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增删词语。
  如果在各种宣传活动中,专家们不是忙着对暖冬做锦上添花式的一次次论证,而是多一点全面、通俗的科学解释,善意的提醒,大家对今年是“暖冬”的观念也许就不会这样深,以至于对严寒失去了戒备。
  【误区】对严寒失去了戒备是在专家们在各种宣传活动中不是忙着对暖冬做锦上添花式的一次次论证,而是多一点全面、通俗的科学解释,善意的提醒的情况下,大家对今年是“暖冬”的观念很深的情况下产生的。
  “对严寒失去了戒备”是“大家对‘暖冬’的观念根深蒂固”情况下产生的认识偏差,这种“根深蒂固”是人们“在专家们在各种宣传活动中忙着对暖冬做锦上添花式的一次次论证,而是缺少一点全面、通俗的科学解释、善意的提醒”的情况下产生的,而这些逻辑序列题目是通过反向假设阐释表述的。为此,我们在进行句子重组时就必须要对原句中的某些词做逆向调整。
  【走出误区】对严寒失去了戒备是在专家们在各种宣传活动中忙着对暖冬做锦上添花式的一次次论证,而缺少全面、通俗的科学解释,善意的提醒的情况下,大家对今年是“暖冬”的观念很深的情况下产生的。
  解答句子重组题,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意。即当陈述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要想不改变原意,那么原句的逻辑关系要随着开头的成分的变化而相应调整,需要演变生成新的逻辑关系。因此,成功转换句子,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寻找原句的“逻辑密码”,是因果关系,還是递进关系,抑或其他?当句子的陈述对象发生变化,新句的逻辑要随之而变。
  例2:以“小说是……”为主语,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增删词语。
  在《彷徨》和《幻灭》的书前,鲁迅和茅盾不约而同地录下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这并非偶然,因为他们都力图通过自己的小说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
  【误区1】小说是鲁迅和茅盾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的一种载体,所以,在《彷徨》和《幻灭》的书前,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录下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误区2】小说是鲁迅和茅盾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的一种依托,所以,在《彷徨》和《幻灭》的书前,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录下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这并非偶然。
  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第一个答案遗漏了原句的“这并非偶然”这一信息;而第二个答案是个病句,句尾“这并非偶然”中的“这”是指“二人都将小说作为依托”,还是指“都写下了屈原的诗句”呢?表意不明。
  【走出误区】小说是鲁迅和茅盾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的一种依托,所以,在《彷徨》和《幻灭》的书前,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录下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并非偶然。
  因此,在弄清句子的逻辑关系后,准备对原句调整叙述语序时,我们可能会修改原来的句子的某些词语,但要注意的是在“改头换面”的过程中,我们不能遗漏原题中的重要信息。在深刻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改写要到位,表述要清晰明确,信息“翻译”要全面到位。
  另外,在进行句子重组时,要注意文从字顺。新课标中明确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要想生成文从字顺的新句,必须要对原句的个别字进行留、换、补、删、调等操作。在此过程中,尤其要转换表达逻辑关系的词和代词这两类词。原句的表达逻辑关系的词要在新的语境下作适当调整。指代要明确清楚,不能随意指代,尤其是人称代词不能出现在被指代词的前面。另外,对个别词也要注意修改甚至删除。如在例1中,就要将“以至于”改为“是在……情况下产生的”,“多一点”改为“缺少”。例2中的“这”指示代词应具体为“……都不约而同地录下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因为”要顺势改写为“所以”,“他们”应该在“鲁迅和茅盾”之后出现。
  最后就是要看清题目要求。一般而言,句子重组题型主要有两类要求。一种是“以……为开头”(如例1),另一种是“以……为主语”(如例2)。众所周知,句子的“主语”与句子的“开头”不是同一概念,不可混为一谈。此外,句子重组还有一种变题,既转换句子说法,其中要特别强调个别词语,这实质也就是以被强调词为开头转换表述,换个说法,别无新意。这一点,需要学生注意。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我对课改以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情况作了一些调研,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听到了一些教师提出的疑惑和意见。针对这些,我就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正确理解学科内涵,明确学科教学任务      作为语文教师,应首先了解什么叫语文,我们才能懂得语文教学该教什么,该引导学生学习什么,否则,我们的教学可能是盲目的。   其实,“语文”这个名词出现的
党的领导方式是指政党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实行政治领导的形式、手段和方法的总称。我们通常所说的坚持党的领导,其内涵是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惟一的处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我国不搞多党制;其外延是实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根据社会主义事业的范围标准,党的领导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党的领导方式包括党对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实行领导的各种实现形式,主要
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大大地拓宽了历史课程的学习领域和内容。许多新的观念和思想不断冲击着我国现存历史教学的种种弊端,为新一轮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一线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有特色、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笔者拟就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想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多一些参与,少一些灌输
学英语首先要过的是单词关,但背单词是一件特别乏味、单调的事情,所以背单词也成为基础较差学生极为头痛的事情。许多专家建议单词要在句子中背,句子应在段落中记,而段落要放在文章里想,就是强调不应该孤立背单词,而要把它们放在情境中去记忆。笔者偶然在一次欣赏经典英文电影的同时,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们为何不把单词、短语放在电影台词中背呢?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发现有很多重要的单词、短语,都能在经典电影中找到。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快乐教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完全有可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思想品德课充满“情趣”和“魅力”,使学生成为“乐之者”,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      一、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      导语是讲授新课的一个重要环节,犹如戏剧中的“序幕”。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
新体育课程标准给体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停留在过去的以老师教,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老师应该善于利用体育教学的组织方法,创造和利用合作的机会,不失时机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只有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和相互合作,才是现代人应
2002年始,高考语文科试题在第二卷增加文言文翻译试题,并且赋分值逐年增加,从学生的备考情况看,文言文翻译应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一、根据语境,观其大略,掌握大意    依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原则,将所考查的文言文语句回归原位,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之上,依据上下文语言环境,观其大略,掌握文句主要意思,形成对文句意思的整体理解,在翻译时做到句意通顺。在2006年、2007年辽宁省高考语文卷古文翻
话题作文就是给定一个词语、一件事物或一段能启发思考、激发想像的文字,作为写作的中心,不限文体,不定立意,自拟题目,要求考生写作的一种命题形式。这种作文命题形式新、约束少,有利于学生发挥才能,展现个性,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如何提高学生话题作文的水平呢?笔者在作文教学训练实践中得出一些薄见,认为话题作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作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一、培养和训练学生开拓思路的能力    
知识点是我们对基础知识的习惯性称法,政治知识点是指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结论等。   建立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学生要形成对政治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就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做好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不仅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还要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找出相近知识点的异同,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政治学科的知识框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对学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实施的主渠道,在人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会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茁壮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在平时要切实地把有效教学的理念贯彻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在实践中感悟到,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