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出的官帽“回收”了多少?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nggu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白宫书记”的阜阳市颍泉区原区委书记张治安,因为卖官受到了法律制裁。然而,令人吃惊的是,以行贿方式向张治安买官的官员,在张治安落马后,仍继续在各自官位上行使职权。
  “官帽批发”是最大的吏治腐败,一向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然而,这一腐败行为屡禁不止,原因何在?上述报道揭露出一个重要原因——处罚过轻,卖出的官帽不“回收”,买官者能不“前仆后继”吗?
  买官者心中有一把秤,决不会做亏本买卖,他们把买官当成一种政治资本投资,一旦买官成功,便是金钱、地位、名誉三丰收。对他们来说,羊毛出在羊身上,一旦登上想要的官位,必然利用手中权力贪污受贿,所收入的将是投入的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如在本案中,张治安的官帽便是买来的,于是他掌握权力后,大肆賣官,收取贿赂。
  然而,与买官的高回报相对应的,是买官行为的低风险与轻惩罚——有关部门往往只注重对卖官者的惩罚,对买官者往往“网开一面”,很少追究其刑事责任,最多给予一些纪律上的处罚。这种轻惩罚与低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买官卖官”的不良风气。
  因此,要想遏制“买官卖官”这一违法行为,就必须加大对买官者和卖官者的处罚力度,双管齐下,缺一不可。对卖出的官帽,一经发现不仅要一律“回收”,而且还要依法追究购买者的刑事责任,让买官者得不偿失!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