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这样一个笑话:古时有个秀才要去京城参加考试,临行前忧虑万分。妻子奇怪地问:“难道写文章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吗?”秀才叹道:“你们生小孩虽然难,但肚子里还是有个小孩,可我去参加考试,肚子里却空空如也。”笑话归笑话,但仔细想来的确是这样。语文学科是一门非常讲究厚积薄发的学科,我们想提高语文成绩,提高语文素养,就要多诵读多积累,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浅谈一下在诵读积累方面的做法。
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朱自清先生认为:“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功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学习语言,就得多读多背。读背,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学生在校时间紧,任务重,要背诵记忆的古诗文也很多,很多老师只选择教材上的篇目让学生背诵。我一直坚持除了教材篇目外,还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和精美语段,利用课前三分钟、阅读课等时间展开。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国学经典名句、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一年下来,课程没有耽误,学生的阅读能力、作文水平大大提高。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课外阅读,是加强阅读积累的又一条重要途径。无论是从提高思维的缜密度还是深刻性出发,乃至为了加深对社会的体察,经典名著都有其他文学形式无可替代的作用。残酷的现实是,当前从学生到家长都没有重视整本书的阅读,有的家长认为这是“闲书”,有的家长不知道该让孩子读什么书,面对饕餮盛宴无从下箸。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资源,引导他们领略经典名著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用旨之深,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欲望,就成为了我教改的主要目标。
在整本书阅读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1.教师巧设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我问过学生为什么不阅读原著,学生的回答往往是“看不下去”或“看不懂”。于是诱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读法,就是必须做的首要问题。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也强。教师在率先阅读時,发现问题,设置悬念,诱导学生阅读的可能性就很大。例如,在一节名著导读课的开始,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以下这段文字描写的是谁?“眼如龙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没有读过原著的学生很难回答出,从而顺利引导学生进行原著阅读。
2.阅读形式多样,读后增进交流。
讲学结合,这是我们几十年的教学老经验,现在的学生对于传统的作品主题,没有兴趣和感觉,于是“讲与学”的形式就很重要。利用文学社和学生读书“沙龙”,组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利用朗诵会、故事会、演讲比赛等学生社团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
利用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兴趣,鼓励学生收听收看凯叔讲故事、小喇叭广播等栏目,这些精彩而深刻的名篇解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我们班级中孩子们特别喜欢的是《小萝卜头》和《中华上下五千年》。广播激起了学生阅读原著的浓厚兴趣,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名篇名著。
3.由课内到课外,循序渐进
学生文学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阅读名著就会遇到些困难,克服这些困难的最好办法是教师个性化的解读、针对性的导读和“循序渐进”地安排阅读的作品,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浅入深,由易而难。从短篇作品入手,逐渐阅读“大部头”,从现代文学到古代文学,从中国到外国文学,由课堂教学的引导到课外的自主阅读。例如在学习了法布尔的《蜜蜂》以后,我为孩子们推荐了《昆虫记》;在学习了《女娲补天》以后,我给孩子们推荐了《中国神话故事》,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师要注意引进生活的活水,将学校语文与社会语文贯通,以增益他们的积累。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旅行、社区公益活动等等都是促进其生活积累的途径。要教会学生调动全部的感觉器官。用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倾听,用嘴去交流,用心去感悟,并及时把所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来。
记得在教五年级时,我曾上过一堂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去感受。当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了解父母时,会被他们的真情的呵护、无悔的操劳所感动,那堂课上学生和参与的家长及评课的老师无不泪流满面。接下来推荐阅读了《背影》,学生很快进入文本,对问题理解的很透彻,没想到一节班会会使阅读课上的如此顺利。然后我有意安排了一节与此有关的作文课,不用说学生自然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感悟颇深。
四、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积累的终极目的是运用,运用也是一种积累,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听到的、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旨在训练学生系统连贯地表述的能力。交流表达时要对材料进行思考、加工,熟悉其中的词语、句式和章法,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经过筛选,抓住重点。因而,交流沟通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同时通过内化,规范了口头语言,又训练提高了学生理解、记忆、概括等多种能力。
在大量阅读之后,我还注意提供给学生了交流表达的平台,辩论、演讲、课堂问题的回答,都是他们展示的好机会。学生之间语言的交流、思想的碰撞,都是一次再积累的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积累,不只是为学习语文服务,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的习惯。在与课文有关的主题信息之外,还要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去搜集,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整理,相信学生一定会拾得粒粒金沙,建得高楼大厦。
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朱自清先生认为:“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功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学习语言,就得多读多背。读背,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学生在校时间紧,任务重,要背诵记忆的古诗文也很多,很多老师只选择教材上的篇目让学生背诵。我一直坚持除了教材篇目外,还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和精美语段,利用课前三分钟、阅读课等时间展开。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国学经典名句、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一年下来,课程没有耽误,学生的阅读能力、作文水平大大提高。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课外阅读,是加强阅读积累的又一条重要途径。无论是从提高思维的缜密度还是深刻性出发,乃至为了加深对社会的体察,经典名著都有其他文学形式无可替代的作用。残酷的现实是,当前从学生到家长都没有重视整本书的阅读,有的家长认为这是“闲书”,有的家长不知道该让孩子读什么书,面对饕餮盛宴无从下箸。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资源,引导他们领略经典名著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用旨之深,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欲望,就成为了我教改的主要目标。
在整本书阅读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1.教师巧设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我问过学生为什么不阅读原著,学生的回答往往是“看不下去”或“看不懂”。于是诱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读法,就是必须做的首要问题。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也强。教师在率先阅读時,发现问题,设置悬念,诱导学生阅读的可能性就很大。例如,在一节名著导读课的开始,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以下这段文字描写的是谁?“眼如龙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没有读过原著的学生很难回答出,从而顺利引导学生进行原著阅读。
2.阅读形式多样,读后增进交流。
讲学结合,这是我们几十年的教学老经验,现在的学生对于传统的作品主题,没有兴趣和感觉,于是“讲与学”的形式就很重要。利用文学社和学生读书“沙龙”,组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利用朗诵会、故事会、演讲比赛等学生社团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
利用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兴趣,鼓励学生收听收看凯叔讲故事、小喇叭广播等栏目,这些精彩而深刻的名篇解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我们班级中孩子们特别喜欢的是《小萝卜头》和《中华上下五千年》。广播激起了学生阅读原著的浓厚兴趣,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名篇名著。
3.由课内到课外,循序渐进
学生文学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阅读名著就会遇到些困难,克服这些困难的最好办法是教师个性化的解读、针对性的导读和“循序渐进”地安排阅读的作品,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浅入深,由易而难。从短篇作品入手,逐渐阅读“大部头”,从现代文学到古代文学,从中国到外国文学,由课堂教学的引导到课外的自主阅读。例如在学习了法布尔的《蜜蜂》以后,我为孩子们推荐了《昆虫记》;在学习了《女娲补天》以后,我给孩子们推荐了《中国神话故事》,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师要注意引进生活的活水,将学校语文与社会语文贯通,以增益他们的积累。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旅行、社区公益活动等等都是促进其生活积累的途径。要教会学生调动全部的感觉器官。用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倾听,用嘴去交流,用心去感悟,并及时把所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来。
记得在教五年级时,我曾上过一堂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去感受。当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了解父母时,会被他们的真情的呵护、无悔的操劳所感动,那堂课上学生和参与的家长及评课的老师无不泪流满面。接下来推荐阅读了《背影》,学生很快进入文本,对问题理解的很透彻,没想到一节班会会使阅读课上的如此顺利。然后我有意安排了一节与此有关的作文课,不用说学生自然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感悟颇深。
四、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积累的终极目的是运用,运用也是一种积累,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听到的、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旨在训练学生系统连贯地表述的能力。交流表达时要对材料进行思考、加工,熟悉其中的词语、句式和章法,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经过筛选,抓住重点。因而,交流沟通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同时通过内化,规范了口头语言,又训练提高了学生理解、记忆、概括等多种能力。
在大量阅读之后,我还注意提供给学生了交流表达的平台,辩论、演讲、课堂问题的回答,都是他们展示的好机会。学生之间语言的交流、思想的碰撞,都是一次再积累的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积累,不只是为学习语文服务,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的习惯。在与课文有关的主题信息之外,还要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去搜集,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整理,相信学生一定会拾得粒粒金沙,建得高楼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