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qk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培养应用型动物性食品卫生与检疫人才,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3个方面,对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进行改革探索。结果表明:教学方法改革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强化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内容改革锻炼了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考核方式的改革增强了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21-0272-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1.07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eaching Reform of Animal Derived Food Hygiene Experiment Course Based on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LI Quan   WANG Xiao-bo   SHI Huo-ying 2
  (1.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2. Jiangsu Co-innovation Center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mportant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Zoonoses,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of animal derived food hygiene and quarantine personnel,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reform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Animal Derived Food Hygiene” from the aspects of methods, contents,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 can improve students’ enthusiasm, cultivate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practical operati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has exercised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really put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to practice; the reform of the examination method has enhanced the students’ attention to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improved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Cultivation;Animal Derived Food Hygiene;Experimental course teaching;Reform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作者简介 李权(1989—),男,山东单县人,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的教学与研究。
  *通信作者,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及兽医病理解剖学的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6-15
  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大纲已明确指出要加大應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学习将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加强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是兽医公共卫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技术及相关法规为基础,研究动物性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其卫生安全和固有品质的有害要素,提出预防性控制措施,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以保障人类健康的综合性应用科学[1]。在全面推进大学生实践育人工作的教育背景下[2],培养具有系统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操作技能、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显得至关重要[3]。
  当前,我国的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课主要是“灌输式”教学,采取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存在一些优势,如上课纪律较好,教师容易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及方便实施等优点,但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任课教师根据理论设置实验项目,对实验步骤进行讲解后学生进行操作,他们没有参与实验的准备和设计,缺少与教师的交流,多数为被动学习[4]。传统的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课教学一般是由教师讲解实验的基本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演示完成实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易使学生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产生依赖思想,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5];通常教学内容以验证性为主,单纯地注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期末考核以实验报告为主,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在实验结束后不会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导致出现实验报告类似、雷同的现象。基于以上问题,结合专业实际需求,笔者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3个方面对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课进行改革探索,以期为社会培养更多动物性食品卫生检疫相关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1 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1.1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可将原本分开授课的市场检疫实习与实验课有机结合起来,使两门课相互融合,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验操作前,由教师讲授实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让学生不局限于某一个实验,内容相似的实验自由搭配选择,给他们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例如,肉品新鲜度的检验、肉品放血程度的检查和掺水掺杂肉的鉴别,这3个实验就可以设置为“肉品的卫生检验”教学主题,让学生自由分组后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审核通过让学生准备实验用品。同时实验用品的准备与实际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在屠宰厂、菜市场或超市检疫的实习过程参与到实验课的准备工作中,采购实验方案中需要用到的动物性产品带到实验课上。让学生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生活的场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由于每个小组采购的动物性产品来源不同,实验结果更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相比较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得他们对动物性食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加深对课本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也懂得了开展科研实验的基本思路,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6]。
  1.2 培养理论分析实践案例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在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教学课堂上,可以结合当前食品安全热点事件,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上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卫生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学习掌握食品卫生检验的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将“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等重大食品卫生安全事件引入课堂,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乳制品品质检验”“肉品品质检验” “食用油脂检验”等这些工作的重要意义。这种案例分析法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话题有机结合,让学生们积极搜集相关资料,以主题讨论的方式进行PPT展示,积极参与实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信息汇总、语言表达和分析总结等能力;另外,通过课堂“头脑风暴”式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记忆,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授课质量的目的[7]。
  2 实验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
  2.1 合理设置实验课教学内容
  传统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课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创新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8]。验证性实验虽然能对课本所学知识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但在操作之前就已经知道实验结果,他们在实验过程中通常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缺乏对原理和结果的思考。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在乳制品品质检验实验课中,让学生到奶牛场或者超市采集牛奶样本,对牛乳进行感官检查、酸度与pH、密度与比重以及菌落数测定,把多个验证性实验整合成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把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这些看似无关的实验彼此建立联系,增强实验课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实验原理。
  2.2 增强实验教学实用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实验课教学是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9]。增强实验教学的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培养动物性食品卫生检疫相关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扬州大学兽医学院2018年《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课教学大纲》中安排了32学时的实验课程,实验内容结合国家实际需求,全部为食品卫生检疫中重点检测的内容。通过学生直接动手操作,可拉近理论教学和实际生产中的距离,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验课学习。例如“肉类加工的水质测定”环节,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协助教师到屠宰厂准备水样,该模式可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将每个小组分工明确,学生轮流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在解答学生疑问的过程中多向学生提问,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掌握技能的差异,给每位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实验操作;课后要求学生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并分析实验结果,便于学生真正掌握实验原理和检测方法。
  3 实验课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作为一门典型的应用学科,其实验课的考核方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传统的实验课考核方式多以撰写实验报告为主,导致学生更加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充分反映学生的实际掌握状况,学生对学习内容并没有充分理解,对实验课所学内容印象不够深刻、掌握知识不牢固。笔者注重结果和过程的并重考核,将实验课考核内容分成实验前准备(30%)、实验操作(35%)和实验报告(35%)3部分。实验前准备包括制订实验计划、准备实验用品等;实验操作着重关注学生实验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态度是否端正认真以及动手能力;实验报告既要考查学生实验结果的记录情况,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多个维度进行考核,使学生改变固有思维,更加重视实验操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10]。
  通过以上几种改革方法,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在实验课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正确做出分析和评价,对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内容深入掌握,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与创新精神,最终成为应用型专业人才。
  4 结语
  当前,社会对动物性食品卫生与安全检验的要求与日俱增,社会上需求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在全面推进高校学生增强实践学习的背景下,培养具有较强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综合性应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改革过程中要加强对如何改革以及改革的目标、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响应下,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高等学校的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的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结合国家教育发展的趋势勇于创新,为国家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锡斌.动物性食品卫生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 姜艳芬,张彦明,郭抗抗,等.《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畜牧兽医杂志,201 32(6):29-30.
  [3] 李劼,刘良波,王震,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2021(3):96-97.
  [4] 翟军军,郑家三,鞠晓峰,等.参与式教学在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4):233-234.
  [5] 王先凤,高兆建,范晓博,等.对融合科技竞赛的课外创新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9):1-3.
  [6] 张秀萍,贾桂珍.《動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课改革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15-16.
  [7] 冯爽,杜雅楠,包福祥,等.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8,39(3):83-85.
  [8] 刘永华,曲祖乙,刘秀萍,等.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1(21):159-160.
  [9] 梁武龙.《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探索[J].畜牧兽医杂志,2015,34(6):76-77.
  [10] 欧长波,王秋霞,郑玉姝,等.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18):333-33 336.
其他文献
摘要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的提出,农业农村电商日益成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以江苏省“一村一品一店”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为出发点,分析了“一村一品一店”在推动农业创新、促进农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与成效,探讨了“一村一品一店”发展的主要模式。同时,分析了该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推进“一村一品一
摘要 为了探究资源型城市转型背景下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以七台河市2010、2015年2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景观粒度效应分析和面积损失评价方法,分析不同粒度下景观指数的变化和区域土地面积精度的变化,并确定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粒度为50 m。在该粒度的支持下,分别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七台河市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5年研究区整体景观破碎度高,连通性呈下降趋势,景观
摘要 围绕平顶山市当前烟叶基层队伍现状,分析了烟叶基层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建立培训赋能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等加强基层队伍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烟叶;基层队伍;建设;建议  中图分类号 F 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21-026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1.06
摘要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定量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16种非甾体消炎类兽药残留量的方法。[方法]样品用甲酸-水-乙腈混合溶液提取,净化后经C18色谱柱分离,UPLC-MS/MS法测定。[结果]样品由基质匹配标准曲线进行定量,所检测的16种非甾体消炎药在1~200 ng/g线性关系良好(R2>0.995)。分别添加1倍定量限、2倍定量限和10倍定量限3个水平的混
摘要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要求,培育农产品品牌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茶产业是促进镇沅经济发展的特色骨干产业,2020年镇沅全面打造“千家寨爷号”公共区域品牌,积极整合茶资源,挖掘茶文化,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通过分析镇沅县打造“千家寨爷号”普洱茶公共区域品牌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其品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千家寨爷号”普洱茶;公共区域品牌;
摘要 村干部是农业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是广大农民群众的“领头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村干部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基于对鄂中S村的调研,分析了当前村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经验与现实困境,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强化我国村干部队伍、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经济;村干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D 262.3 文献
摘要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乡村治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对现有乡村治理面临的治理制度不成熟、人口流动性高、資源活力不足以及数字化时代的冲击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浙江云和县在乡村治理谋划和落实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探析了实现乡村治理的可行举措,为乡村战略振兴背景下有效开展乡村治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实践;浙江云和  中图分类号 D 422.
目的 探讨L-N6-(1-亚氨乙基)赖氨酸(L-NIL)对大鼠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18只,体重250~350 g,随机分为3组(n=6),假手术组(S组);肺移植组(L组)肺移植后恢复再灌注,冷缺血时间约1 h;L-NIL组再灌注即刻经尾静脉输注L-NIL 3 mg/kg.各组均于再灌注即刻经尾静脉注射0.5%伊文氏蓝0.2 ml.再灌注2 h时取左肺组织,测定肺湿
摘要:在小学阶段,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是必要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全面的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加强数学教学有效性,进一步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实践分析,结合数学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开展,研究了数学课堂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希望分析能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学困生转化过程,需要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学
摘要 选取2012—2017年北京市除去城6区之外的门头沟区、房山区、平谷区等10个区县的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这两个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评价模型,通过熵值法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并且相对稳定;两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协调度等级整体呈现持续上升,但始终未达到优质协调等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