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网络阅读课《桥之思》教学案例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ouxizhiwo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借助于专题学习网站,阅读有关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能力。
  4.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体会“无形的桥”所蕴含的深刻涵义。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素材,制作“桥之思”专题学习网站。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朗读理解能力,也掌握了网络技术的基本操作。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紧扣文本,充分利用专题学习网站中的学习资源,通过“初读、自读、精读、美读、欣赏”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网站友好的交互界面自主浏览相关资源,引发思考,拓展语言文字的训练,并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感悟“无形的桥”所蕴含的深刻涵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设疑启思
  1.观看Flash动画《桥》,欣赏北京金水桥、河北赵州桥、周庄双桥、杭州断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名桥。
  2.提问:同学们在动画中看到了哪些桥?它引起你的哪些思考?你还想到哪些桥?
  3.揭示课题《桥之思》。
  设计思想:在形象逼真、富有动感的演示中,让学生浏览千姿百态的桥。在此基础上紧扣“思”字,巧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扉,从而达到“课伊始,兴已浓”的状态。
  
  二、自主阅读 感知大意
  1.点击进入《桥之思》专题学习网站中的“走进课文”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利用专题学习网站中的“在线词典”助学。
  2.交流:通过刚才的阅读,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设计思想: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方便快捷的学习工具,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自主选择运用相应的工具予以解决,有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研读文本 理解内容
  1.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桥的?
  2.提问:桥有哪些样式?按建筑材料分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3.点击专题学习网站中的“桥梁样式”栏,浏览各种各样的桥。
  4.思考:桥的基本功能是什么?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5.再读课文第一部分,体会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之间的关系。
  设计思想: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实践中借助提问,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理解文本、领悟文本;在对网络资源进行阅读学习的活动中享受审美的乐趣,使阅读活动更加兴味盎然。
  
  四、品读词句 欣赏美景
  过渡:桥是路的连接和延伸,使没有路的地方有了路。各种各样造型优美的桥在给人方便的同时,还有些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第二部分。
  1.提问:这一部分告诉我们桥还有什么作用?
  2.桥不但给人带来了方便,而且还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部分写了公园里的九曲桥和城市中的立交桥,在这两种桥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朗读第二节,注意体会怎样读才能体现自己的喜爱。
  4.请同学们再读这一部分,思考:从文中哪些词句看出了桥所带来的美?
  5.评析: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
  6.点击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桥梁欣赏”,先欣赏各种桥梁,而后完成练习:
  ____因为有了_____桥,更_____。
  设计思想: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文本,不仅是一种必备的技能,更是一种引领和熏陶。在读中记忆储存,在读中想象思考,在读中品味欣赏……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丰富情感产生更深的体验。
  
  五、拓展延伸 感悟真情
  1.美丽雄伟的桥引发了我们无限的遐思,作者从这些有形的桥又想到了什么呢?
  2.默读第三部分,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什么?
  3.提问:“无形的桥”指什么?这种无形的心桥是怎样构筑的呢?它又存在于哪里呢?
  4.讨论:为什么说“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呢?
  5.交流:在同学之间、父母之间、老师之间有没有这样一座相互尊重、谅解、关注、信任的心桥?我们的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呢?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做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6.点击进入专题学习网站中的“心桥架设”,先自主阅读“电话——沟通的桥”、“贺卡——友谊的桥”、“对话——理解的桥”等材料,将自己的想法或讨论的结果写在BBS留言板上与他人进行交流。
  7.选择部分体会展示。
  设计思想:利用文本,超越文本,开展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借助网络资源实现由对桥的直观认识拓展到人与人沟通、心与心交流的延伸,不仅使学生深刻体验作者的情感,深入领悟文本的精妙,还可以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切体会到:在我们的生活中,路桥虽必不可少,但心桥更为珍贵。心与心相通,就会构建起一座座心桥,谅解之桥、友谊之桥、信任之桥……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来架起这一座座无形的心桥!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实验小学)
  
  点评
  
  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工具性学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这节阅读课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依靠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以情境激趣,以问题导向,以朗读感悟,以交流深化,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首先,借助网络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开发的“《桥之思》专题学习网站”,以“课文再现”、“在线词典”、“桥梁样式”、“桥梁史话”、“桥梁欣赏”、“心桥架构”等栏目为学生的研读学习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其次,依靠网络资源,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专题学习网站丰富的扩展资源,生动的教学场景,友好的操作界面,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灌输的局面,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领在网络中自由地遨游,促进了知识的主动建构。再次,依托网络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心桥架构”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依靠网络,通过阅读分析与交流,将内容理解、语言文字表达和创造力的培养综合在一起,实现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使阅读课成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载体。
  (点评人:龚 峰)
其他文献
意象是融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富有深意而又形象生动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松、梅、兰、竹、菊等往往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性,月亮、楼台、鸿雁等往往用来抒发思乡思亲之情。梧桐、芭蕉、杜鹃、乌鸦等往往用来渲染萧瑟、冷
快乐的暑假很快过去了,但这个假期对多数孩子来说多少有些不一样,源自“绿色上网,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理念的k12play给他们带来一次奇妙的娱乐与学习之旅。  以前没有玩过教育游戏的12岁北京学生吴剑平对我们说:“老师们都觉得在课堂上能学到东西,其实我最喜欢在轻松的时候,比如在玩游戏或者看电视的时候学知识,我玩k12play游戏的时候就学到了不少知识,比如百科知识,我以前对此了解很少,但玩过这个游戏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传感器和光感测距传感器之后的一节综合实践课。旨在通过设计机器人项目,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传感器和光感测距传感器的功能和基本原理,学会应用声音传感器和光感测距传感器设计简单的机器人项目,并在项目活动中体会和归纳项目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1.教学目标  (1)理解光感测距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的功能和基本原理,学会应用光感测距传
2006年,对于海南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一个值得留下记忆的年份。2006年6月,海南省实施了进入高中新课程以来的第一次基础会考。本次基础会考的指导思想是,建立与完善普通高中新课程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加强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管理,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学科课程标准,克服高中学生过早偏科的现象,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树立正确导向。海南省高中新课程首次基础会考备受各界关注。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到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一条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7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总体呈现高投入、低增长态势,这表明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实际上是在为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等待时机、积蓄力量。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磨炼和挫折的教
作为一个15岁就投身抗日根据地工作、经受过革命战争洗礼的党的宣传员,王愿坚之能一直把书写红军英雄事迹作为自己毕生职责与使命,既源于其1953年秋天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所寻获到的大量红军事迹的精神感召,也源于其对共产主义革命事业根深蒂固的信仰。由于写作素材均来自真实生活,同时还融入了作家个人的成长经历与情感体验,王愿坚小说有着挥之不去的历史真实感,从而跻身于十七年革命文学的行列并被人们永远铭记。以其开
2009年7月7日,北京市教委举行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启动仪式。伴随着北京基础教育步入“后网络时代”,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将如何深入开展?如何在现有的高端平台上确立新的生长点?数字校园的建设实验工作作为一种新的探索,其内涵是什么?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数字校园实验将如何高效、有序、有效地运作?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市教委负责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副主任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木才同志的专著《中国特色政治伦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正当性的探索》,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的政治伦理研究”的研究成果,以政治伦理学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正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深入创新的研究,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提供了理论论证和学术支撑,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
在今天这个“大师远去的时代”,人们无不在心里呼唤大师们的归来。著名作家汪兆骞的《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用汩汩流淌的泉水饱蘸着笔墨,把民国时代那些造诣极深、特立独行和身怀绝技的大师们,性格鲜明而又层次分明地宛如水墨画一样勾勒出来。让我们从纯粹的文化史和文学史的角度,俯察重温那风起云涌时代里,德艺双馨、文采斐然的“士”是怎样的一种风流倜傥,怎样的一种清高俊杰。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刘姥姥的形象为《红楼梦》一书增添了许多幽默元素。但曹公善用幻笔警示世人,常在极乐中见极悲,在小人物身上见大体。 刘姥姥仅仅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吗?她的身份真是庄家人这么简单吗?这个人物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刘姥姥如果只是个普通人,她为何能够知道巧姐撞克了花神,还能及时化解,将巧姐治好?她为何能够在牙牌令中说出贾家的劫难?她为何又能够预示黛玉的命运和巧姐的命运?  而且,刘姥姥在《红楼梦》中占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