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旋髂浅血管为蒂的髂骨皮瓣的应用解剖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了58侧旋髂浅血管。旋髂浅动脉干起点外径0.7~2.5mm,干长0.2~2.5cm,多分出浅、深支。浅支出现率89.7%,深支出现率100%。旋髂浅静脉干外径1.8~5.0mm,干长0.3~3.2cm。动静脉伴行者仅占40%。同时观察了有关血管在髂嵴前部骨膜、骨质中的吻合情况。作者认为此区在临床应用中可带髂骨、骨膜和皮肤组成复合组织瓣,供区隐蔽,血供丰富,对功能和外观影响小。

其他文献
本文报告了一种用于复杂拇指缺失的再造技术,一期手术同时完成皮肤缺损的修复和拇指缺失的再造,疗程短,效果好。作者在1984年11月至1987年5月期间,为8个拇指缺失合并虎口、掌部及前臂软组织缺损的复杂病例施行游离甲皮瓣和肩胛皮瓣或背阔肌皮瓣组合移植术,一次手术既修复皮肤缺损又再造拇指,移植组织全部成活,经6-27个月随访,移植皮瓣和肌皮瓣生长良好,再造的拇指恢复感觉和活动功能。本文详细介绍手术方法
用血管植入冷冻变性骨骼肌修复大鼠坐骨神经不同长度的神经缺损,术后8个月植入的血管束已建立一套完整的神经干样内、外血管系统;再生神经纤维均可经10、15、20、25mm的肌桥顺利长入远端神经至靶器官,成熟良好,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各组无差异,但随着神经缺损长度的增加,再生纤维的数量随之减少,10mm组与15mm组再生轴突数目、密度、复合动作电位峰值和振幅积分无差异,但它们与20mm、25mm组有显著差异
期刊
运用显微放大技术,直接观察大鼠移植皮瓣不同缺血时间再通后微循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短时间缺血再通后皮瓣微血管数增加,流动的微血管数占总数的百分比增加,血流速度加快。在再通后1~3小时上述变化尤为明显。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这种微循环的反应能力逐渐降低,且出现红细胞聚集和流动的白色血栓等病理改变。同时亦显示移植皮瓣对缺血的耐受时限为5小时,若超过5小时则应警惕不可逆性微循环碍障发生。
以狗腹直肌为实验模型,演示了阻断肌的营养动脉以后,血清CPK总活性升高。随着缺血区的血供得到改善,CPK趋于恢复正常。提出了血清CPK总活性测定在临床肌移植中的监护作用。
我院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治疗5例隐性脊椎裂合并尿失禁的患者,手术中彻底切除硬脊膜外骨性和纤维性压迫,彻底松解硬脊膜内马尾间粘连和马尾与蛛网膜间粘连、束带压迫,并切除一段紧张的终丝。手术后尿失禁迅速消失,随访半年至一年半,尿失禁无复发,均已正常学习和工作。
自1985年至1988年,作者等应用小腿外侧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慢性骨髓炎病变及其挛缩瘢痕切除后遗留下来的骨骼、肌肉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临床应用13例,全部治愈,经1~3年随访无一例复发,效果满意。
本文报告用外径0.3~0.5mm(平均0.44±0.007mm)大白鼠股动脉隐支作自体嵌入显微动脉移植204次的结果,即时通畅率为100%,72小时后通畅率为68.2%。后期通畅率与吻合时所用合拢器的夹口合拢力和时间有关。用合拢力为22gm的止血夹时,后期通畅率为54.1%;用合拢力为2gm时,则为83%。如止血夹夹闭动脉的时间少于30分钟,后期通畅率为82.4~88%;如时间超过1小时,后期通畅
本文介绍了不带桡动脉的前臂逆行筋膜瓣。通过对新鲜前臂标本的灌注与显微解剖,发现肌间隙穿动脉在深筋膜的深浅两面密切吻合,形成纵向血管网。筋膜瓣由肌间隙穿动脉及掌浅、掌深支的细小回返支供血,其轴向与深筋膜血管网轴向一致,长宽比例达5:1亦能成活。作者认为此筋膜瓣的主要优点是既不切取桡动脉,不影响手的血供,又不切取前臂皮肤,保全了前臂的美观。临床修复虎口挛缩一例,效果良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