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流芳的和平书院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1017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平书院位于邵武市和平镇西北隅,和平古称“禾坪”,意为地势平坦,盛产粮食。和平古镇建置始于唐朝,而和平书院则创办于唐天成元年(926),可以说,古镇与书院几乎是相生相伴,古镇的文脉倚书院的郎朗书声赓续千年,书院的墨香在古镇的幽幽老厝其间萦绕。
  和平书院创始人黄峭(871—953),18岁考上进士,官至五代后唐工部侍郎。在朝做官时,黄峭最大的抱负就是“复唐”。当“复唐”无望,但宏愿未泯。于是,弃官归隐,处江湖之远,回到家乡创办书院。据《黄氏宗谱·峭祖行录》“既而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处此五季更移之际,惟戒诸子养晦韬光,毋昧时而躁进。”可见和平书院初创时为黄氏家族自办的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學。曾经吸引了一批如理学大师朱熹、程门立雪的杨时等历史上著名人物到书院讲学。据说现存和平书院的东面门上“和平书院”四字就是朱熹题写的。
  今天所见的和平书院并非黄峭始建,千百年来,书院塌了又建,建了又塌,绵延而不辍,卓然而伫立。乡人明白,有书院在古镇的魂就在。据清咸丰五年《邵武县志》载,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应乡贤士民黄浩然等呈请,于文昌阁辟地复建书院,“以唐宋旧名名之。”
  这座书院在建造上别具特色,匠心独运。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坐东朝西,为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院门青砖而筑,顶部形状像一顶官帽,反映“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书院外大门,左右两个门,叫拱门(亦称卷门),不走人,中央是大门,也叫立门,左右两个口,上方一个口,三扇门形成了一个“品”字。“品”字形院门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要做官就做有品级的官”之意,砥砺学子勤勉学习,出人头地。进入正门,单进厅,穿斗式构架。大门上方的木雕月梁为打开书卷的样子,寓意“开卷有益”。“书卷”上原本镶嵌着“天开文运”四字,可惜不复存在,只是留下模糊斑驳的印迹。天井两侧及门楼后建廊楼,堂房地面高出天井和廊楼地面约1.6米,天井正中筑十三级石阶达堂房大厅。十三级台阶有两种解读:一是前三台阶岁试高中为秀才,后六台阶科试高中为举人,再九台阶会试高中为贡员,十二台阶叫殿试或廷试高中为进士,第十三级台阶称状元;二是前六级为读书打基础之意,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登上十三台阶,堂房面开五五间,中为厅堂,两侧作教室。
  和平书院不只是建筑上有特点,而且在文化贡献上亦可圈可点,从而奠定其历史地位。
  开创了宗族办学的先河。黄峭是闽北历史上宗族办学第一人,一花迎来满园春。邵武南部乃至全邵武各姓氏宗族竞相效仿,宗族办学自此相沿成习,蔚然成风,营造了邵武这座1700余年古邑崇文重教的氛围和传统。自宋以降,和平书院逐渐变为一所地方性学校,不再只是黄姓的家族学堂,使得更多的学子有了很好的求学环境。
  传播了中原文化。自汉唐至明清,中原人士多经殊山(当地的山)隘道进人福建(历史上三条出入闽官道之一),古镇成了中原文化进入福建的纽带与桥梁,中原儒家文化、尊孔崇儒思想随后在八闽大地生根发芽。“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世间只两样事耕田读书,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等观念在当地百姓中根深蒂固,故有“福建八府,殊山起祖”一说(邵武曾为福建八府之一)。从书院厅堂正上方悬挂的“万世师表”一匾亦可窥见,匾额是新做的,充分说明古镇居民对传业授道孔夫子的褒扬之情。
  造就了“中国进士之乡”。自从开科取士以来,和平古镇从北宋末到南宋初出了2名宰相,从北宋初至清出了6名尚书,从宋至清末出了137名进士,由此有了“中国进士之乡”的美誉。黄峭大概不曾想到,开办书院只是对下一代的接续教化,修身齐家,竟会造化古镇历史上如此文风炽盛,英才辈出。诸如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都是从和平书院走出来的。
  由此反观,黄峭不仅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贤人,还是一位敢想敢当、身先躬行的智者。他娶有3房妻妾,各生7个儿子。公元951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那个夜晚,也就是黄老爷子八十寿诞,他将三房妻妾及21个儿子召集起来,作出一项一如当年创办书院一样伟大的决定。命令各房仅留长子留守侍奉尽孝,其余18子各得一本族谱为身世来源,一斗瓜子金为生活费用创业经费,一匹骏马任由马儿驰骋天下,马儿歇蹄之处,就是各自创业之地。为了防止21子的子孙后代忘了根本,故作《遣子诗》一首以示子孙不忘故土,牢记祖地:
  “信马登程往异方,
  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吾境,
  身在他乡即故乡。
  朝暮莫忘亲嘱咐,
  春秋须荐祖蒸尝。
  漫云富贵由天定,
  三七男儿当自强。”
  如此一首豪气干云的赠别诗,不只是摈弃了“父母在,不远游”传统家庭观念,还意识到“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更是张扬了“好男儿志在四方”,毅然分遣子孙远走他乡,自强自立,不袭父荫,开疆辟土,开枝散叶。
  一千多年之后,后唐工部侍郎黄峭是南方各省和台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国多数黄氏宗亲公认的开基始祖,其后裔人口多达两千万之众,和平古镇因此被誉为是全球入闽,江夏黄祖籍朝圣谒祖之“圣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不论是敬宗谒祖、慎终追远,还是“福建八府,殊山起祖”,都来自中华文化寻根溯源、不忘本来的传统,但其文化传统很大程度又缘于和平书院的脉脉相传,生生不息!
  和平古镇是邵武市历史上第一古镇,还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平书院是邵武市最早的书院,也是邵武现今唯一留存的书院,愿一千多年的文化馨香氤氲不散,祝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文化绵延后世。
其他文献
201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陈金庆,还有连续26次被评为省市公路系统“先进生产者”“优秀养护工”的荣誉。谈及从1980年参加公路养护至今四十一年坚守在一线岗位的工作历程,陈金庆笑容朴实,说:“再几个月也就退休了,做了半辈子公路养护,心里真是有些舍不得。”知道要采写他的事迹,他连连摆手说:“多写写年轻人,公路系统是个温暖团结互助的大家庭,很多优秀的人才勤劳肯干、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
期刊
在人们的印象中,交通的发达,是判断一方富裕程度的标志。古时的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茶叶之路,记录了人们互通有无的商贸交往,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从历史走到今天,公路的畅通,依然是地方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一个地方,要有长远的发展,往往是先从修路开始的。这些年,我们脚下的路越走越宽。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上,那些在公路战线上默默付出的幕后工作者,以无私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
期刊
那些四通八达的公路,曲中取直,书写着城市的宏大与细节;那些大大小小的公路像毛细血管,滋养着城市生生不息,满足着人们对诗和远方的所有向往。不管是开车行驶在宽阔的公路上,还是迈着碎步在绿道上“压马路”,你一定遇见过公路养护人身上那一抹亮丽的橙色。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养。其实,不只在今天,中国自古就有养护道路的优良传统。西周时期就设“司空”,负责按季节整平道路,并规定“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
期刊
[摘要]德吉新村村民是从扎囊、错那两县集中搬迁而来的,此前这些村民生活在偏远的山沟里,耕地面积不足、基本口粮难以解决。政府民主决策,实施了朗赛岭扶贫综合开发建设工程以解决耕地和住房问题,并且,进行了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配套工程建设。工程建设是基础,村民“富得起”才是政府追求的目标。从2002年开始,农户的生产扶持也纳入了政府的发展计划。自村民搬迁至德吉新村,他们的基本生存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善,
期刊
一条公路,就像是大地上的一根琴弦;条条公路,根根琴弦,在大地上穿梭,伴随来来往往的车流,伴随欢快的汽笛声声,奏响和谐欢快的协奏曲,如同天籁一般,唱着喜悦向着幸福出发。  沐浴在和煦的春光里,穿行在绿水青山之间,公路两旁的花草树木,争奇斗艳,吐露出大自然的芬芳;成荫的绿树,迎风招展,仿佛在频频向你招手致意。  在省道318南靖公路(原山梅线)、国道358华安二宜楼公路的行走之中,并不宽阔、弯弯绕绕的
期刊
一直想写一条路,它伴随着我成长,成为我记忆里的一条充满颗粒感的纽带,甚至我把它唤作:这是一条回家的路。每次看到它,脑海里总会出现它的不同身世,以及情感历程。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路上,不是在离家的路上,就是在回家的路上。离家走的是这条路,回家走的也是这条路。  它多次出现在我的诗句里,我曾这样写过:我努力地张开掌纹//寻找那条与生命线叠在一起的这条路//它看起来//多像一把昏黄的蜡烛//散发着命运的
期刊
[摘要]以云南地区的多元和多样性表现为例探讨现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策略和历史境遇。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民族国家策略的历史进程,发现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民族国家策略上的差异,以及现代中国“民族”识别的出现,是中国深远的历史情境中的一个必然结果,亦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现代国家与各民族达成共识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民族”识别;民族国家策略;多民族国家  中图分类号:C912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我从一岁学“走路”,一直到25岁,看到公路上的养路工,才知道路不仅是供人走车行的,而且是需要“养”的。那时,我在一家省属国营汽车运输公司的宣传部门当宣传干事,有一天,我出差到诏安,在路上,看到几个工人用一把长长的竹推子,把路边的“马齿沙”推到路中间,边推边说边笑,我当时坐在一辆货车驾驶室的助手位上,我问司机,他们在做什么?司机说,他们在养路。  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那时的公路是沙土路,路面上铺
期刊
有人把向东渠誉为“南方的红旗渠”,那是因为向东渠的美融入其山其水、其人其事、其历史其精神。它展现的不仅是一道绝妙风景,更是一段在艰苦岁月中,以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创造出人工引水工程的又一奇迹,镌写着当代愚公移山精神。  穿过一片茂密的杂灌刺木,爬上后林山,为的是一览向东渠雄姿,感受这一震撼人们灵魂的向东渠精神。当我站在八尺门古炮城遗址上,放眼望去,巨龙蜿蜒,横跨海峡,吞云吐水,滋养着云东大地。其磅
期刊
[摘要]20世纪50年代个别省区开展族别调查,但民族识别从未列入(全国)民族工作的日程,只是个别省区对个别族体曾开展过族别调查。有关部门之所以开展族别调查,只是辨析族体,确认或恢复族称。这些新确认的民族仅占中国各民族数的1/4、人口的3%(1964年统计数),因而不能认为“56个民族的来历”源于民族识别。以20世纪50年代云南省的族别调查为例,其开展的族别调查是配合民族语文创制而展开。云南民族分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