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侃古代长度单位

来源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春二月,一只燕子早早地从南方飞来,飞到一个大宅院,见此处屋高梁粗,就打算在此搭窝孵小燕子。
   当燕子衔来第一口泥进门时,笼里的鹦鹉知道燕子准备干什么了,于是问道:“请问燕子,你准备搭多大的巢呀?”燕子说:“不大,直径约一尺吧!”鹦鹉惊讶地说:“什么,你这泥巢岂不是比我的鸟笼还要大吗?你这是用什么尺量的呀?”“什么尺?汉尺呗!把100粒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就是汉代的一尺。”鹦鹉笑起来:“粟不就是小米吗?那颗粒多小呀,怪不得你的巢的直径要一尺哩。”燕子问:“那你认为的尺是怎么定出来的呢?”“我听主人说,夏朝的大禹把自己的身高定为一丈,再分为1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尺。后来人们把手拃开来,以大拇指和中指伸直的长度为一尺。”燕子说:“你说的一尺是要比我说的一尺长一些,但每个人的一尺肯定不一样长。”
   燕子到田野里去衔泥,遇到农民正在丈量土地。一个孩子跑来问:“爹,一丈等于多少尺呀?”农民抚摸着孩子的头说:“一丈等于10尺,比尺小的单位有寸,比尺大的单位有引,都是十进制。”燕子听后觉得很新鲜,就连忙飞回去,把这个见闻告诉鹦鹉。鹦鹉忍不住笑起来:“我早就知道了,比寸小的有厘,更小的依次还有毫、丝、忽,也都是十进制。”燕子第一次听人这样说,感到很新鲜:“丝已经够细了,如果是忽,不是更细了吗?”这时,一只蜘蛛从墙边的蛛网上垂下来,插话道:“燕子,我告诉你吧,《孙子算经》里说:‘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多细呀!一忽大约跟我吐出的一根细丝的直径差不多,我蛛网上的每一根丝也是由多根细蛛丝粘合成的,可想一忽的长度单位有多小了吧!”燕子听后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燕子飞到田间衔泥,一个孩子看到它了,竟然念起古诗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是一首好诗!”一个放牛姓不禁赞美道,“你知道‘寻’与‘常’也是长度单位吗?”“噢,那它们各代表什么长度呢?”孩子问。放牛娃说:“古人说‘八尺为寻,倍寻为常,也就是说,八尺为一‘寻’,两个八尺为一‘常’。”燕子衔着泥快速地飛回家,把他们的对话告诉鹦鹉。鹦鹉笑道:“这么说,一寻正好等于十咫。太有意思了!”
   正好这时主人走进了堂屋,听到两只鸟正在谈长度单位名称,感到很有趣,也加入到它们的谈话中。“你们知道吗?古代还有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呢!我先念两句古诗给你们听听:‘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鹦鹉真不愧是聪明的鸟,主人刚一说完,它就抢着说:“是‘仞’字,我说得对吗?”燕子说:“我也知道是‘仞’,两首诗里都有嘛!那‘仞’表示怎样的长度单位呢?一诗表示‘河’,一诗表示‘岳’,一定短不了。”鹦鹉说:“这不一定,‘仞’的前面还有‘万’与‘五千’呢!有了这些数词才能表示距离很远的长度与高度。”燕子还想争辩,主人说:“鹦鹉分析得对,‘仞’还赶不上‘寻’呢!一‘寻’八尺,而一‘仞’七尺。”燕子说:“啊,原来‘仞’比‘寻’还小一点点呀!”
   …………
   燕子感慨地说:“今天,我真是长见识了,不过这些所谓的长度单位因人而异,只能大概地估计一下长度。好了,我还要去衔泥筑巢呢!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吧!”
其他文献
已经多日没下雨了,太阳炙烤着大地,我们似乎生活在“大蒸笼”里。昨天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因天气炎热而中暑发烧,导致我们班被隔离了整整一下午呢(疫情防控的需要)!   上午第一节课时,天暗下来了。我们正郁闷的时候,一股凉风吹来。“哇,好凉快啊,可能要下雨了……”我们心里一阵窃喜。   下课时,坐在窗边的我忙把窗户敞开,不一会儿,雨果然沙沙地落下来,谱成一支悦耳的歌曲。偶然有几滴雨飘进教室,我赶紧伸出双手接
期刊
我,一支身涂黄色的蜡笔。从有记忆开始,我就和姐姐一同被插进了笔筒。我很开心,因为我又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了。   “嗨,你们好!”我激动地和大家打着招呼。“哟,你新来的吧?”“你的笔尖怎么那么钝呀?”“看看我们,一个个高大魁梧,哪像你,又矮又钝!”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着我,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用眼角的余光,看着这些哥哥姐姐们都有着五颜六色的花衣,顶着又尖又长的笔头,看起来神气极了!而我,矮小的笔身,粗钝
期刊
“新年来到启新篇,喜气飘扬新气象。”家人忙里忙外,不停歇,而我也是其中一员。   这是我第一次包饺子,但这饺子却跟平常的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呢?原来饺子里要包硬币,谁吃到了,谁就会是今年的幸运儿,会一帆风顺。我双手捧着一些一角硬币,如同面对珍宝,小心翼翼地来到厨房的洗手池旁,仔细地清洗着硬币的每一个地方,来回搓了好多遍,感觉干净了才肯放在一旁晾干。   硬币洗好了,接下来就是包饺子啦!我如一只乖巧的
期刊
插叙,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在文章的任何地方,为了表达的需要,有目的地插进过去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等情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插叙为主。插叙的内容是文章的主要成分。实际上是“现在”写过去的事。只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立足现在”,其他内容都是插叙过去的人物、事件等等。例如《杏儿熟了》一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只在开头说:“我们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杏树。每年到了麦收时节,树上就结满了黄澄澄的杏儿。…
期刊
那天下午,爷爷和往常一样,开车送我上学。到了学校门口,我很快下车。上楼的时候,我不自觉地摸了摸后背,空荡荡的。不好!书包落在爷爷的车上了。   于是我又飞奔下楼,跑到校门口时,保安叔叔一把拉住我说:“这个时间,你怎么还往外跑?快进去上课,该迟到了!”我看到爷爷的车已经渐渐远去,跺了跺脚,大声说道:“叔叔,你快放开我,我的书包落在爷爷车上了。”我奋力挣脱了保安叔叔的手,跑出学校。可一看,爷爷的车已经
期刊
我家花园里有好多花,朵朵天下独一无二,个个芬芳馥郁,有哪些花呢?请随我来。  带刺的“玫瑰花”——老妈   大家都知道玫瑰虽美,但带刺,老妈就是这样。如果谁触到她的底线,那她绝对刺得你遍体鳞伤!若你逗她开心,那她开得格外鲜艳,香气扑鼻;若她生气了,她的刺就会竖起来,毫不留情地刺向你。   有一次,我的作业未完成,老妈首先把老爸“召唤”回来,向他投诉我,然后对我好一顿数落,接着把我的电脑、娃娃等爱物
期刊
西田大吃一惊:“还要来?那么我家刚刚补种下去的瓜苗不是又要遭殃了?”   “你放心。有我在,谁也别想占领这片瓜地。”小精灵信心十足地说。   正说着,瓜地里突然传来一片“唧唧唧”的此起彼伏的叫唤声。“来了!他们来了!”小精灵也对着夜空发出“唧唧唧”的信号声。   在一阵杂乱声中,西田看见几个小小的身影在夜色掩护下向小木棚跳跃而来。不过,当他们看见木棚里还有一个人时,全都停下来,警惕地注视着。  
期刊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一个描写得非常生动的人物。他原名鲁达,在渭州经略府任提辖官(宋代武官名,主管本区军队训练、督捕盗贼等事务)。他本应过着悠闲自得、舒适安逸的生活,却因为嫉恶如仇,维护正义而走上了流亡江湖之路。   我们讀他的故事,可以学到很多人物描写的技巧。  把语言和内心对照着写  精彩文段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宋元时期男人自称)再打!”只见面皮渐渐地变了。鲁达寻思道:“俺
期刊
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经常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加深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提高选材和概括能力。怎样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一、段意联接法   先给文章分段,写出段意,然后把几个段意巧妙地连起来,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只有一个地球》写了五方面内容:(1)地球是美丽而渺小的;(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3)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遭到任意开采和随意毁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4)
期刊
春天来了,树枝吐绿了,柔润,舒展。花儿们赶趟似的竞相开放,拥挤,热闹。可园子里的紫藤花架上还是一片沉寂,没有一丝生机,似乎连鸟儿都不愿意光顾它。   我走近那架老藤。它扭着灰褐色的身躯攀爬在花架上,苍老而粗粝。它的枝干没有一寸肌肤是完好无损的,被凌厉的寒冬侵蚀得黯淡,皲裂,有的几乎要剥落。花架顶上错综的枝条是它的蓬头垢发,风一吹,更显得干枯凌乱。   整整一个冬天几乎没有雪。好不容易盼来了春天,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