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大王旺堆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这样的店铺,八廓街上有上千家,门面虽然不大,却迎来送往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拉萨,这个来自农村的生意人抓住了一切能抓住的机会,成为八廓街商人中一个“另类”成功典范,他就是地毯大王旺堆。每当谈起自己的成功,他就会笑呵呵地说这是佛祖保佑的结果。成功的藏族商人好像都喜欢这样说。
  在拉萨市老城区八廓东街与南街的交汇处有一家“东孜苏古玩店”,它的主人是旺堆和罗珍夫妇。旺堆与罗珍夫妇虽然来自偏远的农村,但十几年的历练使他们在八廓街的商海中已游刃有余。像他们这样的店铺,八廓街上有上千家,门面虽然不大,却迎来送往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
  
  
  
  日喀则牧民
  
  多年前,旺堆还是西藏日喀则地区仁布县的一个普通牧民。当他第一个走出牧区外出打工的时候,族人将他视为异类,父亲也扬言要跟他断绝父子关系。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如今,旺堆已经成了拉萨有名的古玩老板和“挂毯大王”,生产的手工挂毯,不仅成为中外游客必选的装饰品,而且还被布达拉宫等收藏,个人资产已达上千万元。应该说,旺堆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的“叛逆”,得益于他第一个从日喀则的牧区走出来,并且在走出来多年后还始终保持着创业的激情,始终保持着对未知领域探索的热情和兴趣。当然,也离不开藏族商业中心八廓街给予他的舞台和机会,只是他比别人抓得更好罢了。
  1969年,旺堆出生在西藏日喀则地区仁布县农村。日喀则位居西藏中西部,与印度、尼泊尔接壤。地势险要,交通不便,人们的思想较为保守封闭。旺堆一家世世代代都是牧民,他们日复一日地过着放牧的生活,牛羊就是一切。在旺堆的记忆里,他的家族中还从来没有人踏出过生活的那片牧区。但是,和安于现状的父辈相比,旺堆似乎从一生下来起就显得很不安分,他很小时就曾对人说:“长大后,我一定要走出这片牧场,看看外面的世界和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就为这,牧民们都认为旺堆是个不守规矩的怪物。
  小学毕业后,旺堆跟着父亲做了牧民,但他的心却没有停止过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时间一晃到了1988年,旺堆已经长成一个19岁的壮实小伙子。他决定走出牧区,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揣着东挪西借的200元钱,离开了牧区,直奔拉萨,他想在那个听说很繁华的地方找一份工作。
  见惯了牧区一望无垠的绿草,再看看拉萨庄严的建筑和拥挤的人群,旺堆觉得自己到了天堂。看看周围,有的是力气,旺堆很快便在一家建筑工地上当了一名小工。一天,上街溜达的时候,一个汉族人指着他胸前挂的绿松石说个不停。由于不懂汉语,旺堆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一个路人告诉他,那个汉族人对他的绿松石很感兴趣,问他可不可以卖给他。旺堆没想到一块普通的绿松石居然有人感兴趣,赶紧点头。最后,他们以20元的价格成交了。
  
  
  奔走于日喀则和拉萨之间小货郎
  
  聪明的旺堆想,小小的绿松石原来这么值钱,何不回家收集一些拿到拉萨来卖!仁布是玉石产地。家乡的河流中,这种自然天成、颜色晶绿、长满了各种花纹的石头多的是,牧区的人喜欢捞出来当装饰品,但谁也不知道这东西能卖钱!当天旺堆就踏上了返回仁布的路途。
  回到家乡,旺堆向牧民收购绿松石,然后带到拉萨兜售。只几天工夫,几十块绿松石卖了个精光,旺堆赚了上千元钱。 有了本钱,旺堆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他第一次走进八廓街,这个天赋很高的商人立刻对八廓街有了感觉(他后来说我的生意门道都是从八廓街“看”出来的)。他看中拉萨店铺里的小镜子、梳子等商品,便买了一大堆,运回牧区去兜售。牧民们对这些小商品十分好奇,大家争相抢购。没有钱,旺堆就让他们用绿松石来换。就这样,旺堆成了一个货郎。他用一个背篓,将从拉萨购进的小商品背回家乡出售,再从家乡收购绿松石背到拉萨去卖。
  为了节约成本,往返拉萨和日喀则的路途,旺堆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但他的心里却觉得非常快乐和充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旺堆不仅学会了汉语,还将自己的生意拓展到了家乡的周边地带。到1993年时,旺堆已经有了三四万元的积蓄。如果在家乡,这笔钱可以买几百只牛羊,过上富足的日子。但旺堆并没有这样做,已经尝到经商甜头的他,脑子里想的都是怎样进一步扩大规模,挣更多的钱。
  
  成为八廓街古玩店老板
  
  长时间背着商品来回奔波,人累不说,又得在路上花费大量时间,旺堆便萌生了在拉萨开一个店铺的想法。旺堆是个有心人,他观察到,随着从内地来拉萨的游客不断增多,拉萨的旅游品市场已经开始火爆起来。而且,游客们对藏区很多旧东西感兴趣。旺堆那时候还不知道这些旧东西就是古玩,他只是隐隐觉得,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于是,旺堆在拉萨市大昭寺前租下了一个很小的店铺,专门销售从牧区收来的古玩。他的身份也由原来的“小货郎”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古玩老板。
  古玩店开业不久,旺堆和一个叫罗珍的藏族姑娘相识相爱。罗珍很有经商头脑,她成了旺堆的得力助手。旺堆经常把店铺交给罗珍来看,自己则到牧区挨户收购“旧东西”。几年的货郎生涯,使旺堆练就了一双识货的眼睛。他总是能在人家准备丢弃的垃圾里发现自己要的宝贝。他对外来旅游者的心理琢磨得也比较透彻,出售的东西都很特别,他的古玩店生意一直很好。到1996年时,他的存折上已突破了30万元,成了一个小富翁。
  也就是1996年,大昭寺周围一窝蜂地开起了几十家古玩店!看到这种情况,旺堆的脑子又转起来了,他想,古玩毕竟有限,与其在空间有限的行业里竞争,还不如赶紧撤,去开发新的行业!经过一番思考和市场调查后,旺堆决定经营藏饰。当时西藏装饰品开始走向全国各地。直觉告诉旺堆,这里面会有高额的利润和较大的市场空间。
  旺堆撤了古玩,摆上了各种各样的藏饰,想好好做一下。就在旺堆一个猛子扎进藏饰这个行业,全心全意打算做个藏饰大王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机会。
  
  转向另一片更宽广的天地
  
  那是1997年的一天,旺堆无意中发现,自己店铺对面的拉萨市地毯厂开始变得热闹起来,门前总是站着几个外国人,对着厂家摆出来的几幅挂毯指指点点。最后,那些外国人都用不菲的价格买下了那些挂毯,并且一个个都像捡了宝似的高兴。无意中的收获又使旺堆有了新的想法:生产挂毯!
  挂毯是每个藏族家庭必要的装饰品,有极强的民族特色而且便于携带,是旅游者理想的购物种类。而所有的挂毯中,又以手工制作的羊毛挂毯最为贵重。
  旺堆心想:现在全拉萨就只一个厂家生产挂毯,而且多是机器生产,如果自己开一个厂,专门生产手工制作的挂毯,生意一定会好!有了这个想法后,旺堆立即对市场进行了试验。由于手头没有现成的手工挂毯进货渠道,他便将自己家里挂着的几幅挂毯全拿了出来,摆在了店子里,并且每幅标价都在400元以上。试验的结果让旺堆大吃一惊,那几幅已经用过好几年的手工挂毯,竟受到了游客们的青睐,不到两天的工夫全给买走了!
  手工挂毯的畅销,让旺堆吃了一颗定心丸。在最短的时间里,他走遍了拉萨市的周边县区,收购手工挂毯在店里出售。
  由于手工挂毯经久耐用、色泽鲜艳,且久不退色,一推出就成了旅游者的新宠,旺堆的店里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但是,旺堆很快面临着新的困难:由于牧民们平时忙于放牧,无法抽出时间专门制作挂毯,收购很不顺利,根本不能满足销售的需要。没办法,旺堆只好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生产上。他在拉萨租了厂房,招兵买马,四处吸纳会制作挂毯的技术人员,还聘请了专门的设计师,设计了很多新颖的图案。
  1998年,旺堆的手工挂毯厂正式开始生产。世上哪有一帆风顺的事情。旺堆的手工挂毯厂开业不久,又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厂里的技术人员平时干活都很拼命,可一到农忙时节,他们都无心生产,嚷着要回家忙农活,旺堆的挂毯厂就要关半个月的门。这一关门,旺堆就损失了好几万元。为解决这个问题,旺堆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回到仁布县农村自己家里,招聘了二十几个剩余劳动力,然后请专门的挂毯师傅教他们制作挂毯。等一批学会后,又招另一批……就这样,旺堆完成了他的人才培训,渡过了创业之后的第一道难关。由于当时全拉萨就只旺堆这一家手工挂毯厂,厂里的人要跳槽都找不到地方,所以,绝大部分人学会手艺之后,会一直留在他的挂毯厂里打工。人员的稳定使旺堆的挂毯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当应付一个店的销售绰绰有余时,旺堆就赶紧开第二个店。到2001年年底,旺堆在拉萨市一共开了六个店铺,全部出售自己厂里生产的手工挂毯。这时,他的个人资产已经达到了好几百万元,被朋友们称为西藏的“挂毯大王”。
  今天,旺堆的挂毯厂仍然是拉萨市不多的手工挂毯厂之一,和另外几家机器生产挂毯的厂家相比,旺堆挂毯厂的产量比他们低得多,但挂毯不仅由货真价实的羊毛绒织成,而且图案品种丰富。另外,旺堆还特别注重售后服务。他在销售的时候向顾客承诺:所有挂毯如果在三年内出现退色、大量脱毛等问题,可以调换并给予赔偿。所以,无论是拉萨市的顾客,还是外地来的旅游者,都对旺堆生产的挂毯赞不绝口。往往是一件产品还没制作完成,便有顾客前来订购。
  神秘的青藏高原,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老外对展现了浓厚的西藏民族特色的手工挂毯一见钟情,通常一个人要买好几幅,带回国后,经常引起其他老外的兴趣,于是,他们便打来越洋电话,寄钱来向旺堆订购。这样的越洋生意,旺堆一个月能接到好几起。
  今天的旺堆,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走出牧区想找一份工作的普通牧民了,在十几年来跌跌撞撞的过程中,他的思想越来越开阔,已经彻底地完成了从一个牧民到一个商人的转变。“小货郎”掘到第一桶金誓做西藏挂毯大王,将自己的目光投向更辽阔的国际市场。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英语读写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游戏,延展问题,梳理文脉,创设支架,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系统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迸溅出思维的火花,生成出彩的课堂。  【关键词】读写教学;思维品质;活动设计;策略  语言是思维的外部呈现,思维是语言的内涵。学习语言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PEP教材中读写板块的内容丰富,文本涉
【摘 要】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在这里生根发芽,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凸显学校海港文化特色课程的有力支点。小港中心学校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结合地域文化,凝练“港文化”,通过“港派”课程的整合与创生,构建教育生态链,实现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港文化;“港派”课程;教育生态链  教育是文化的传播,又是文化的创造。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一
《图说拉萨》画册在拉萨首发  7月30日下午,历经3年多时间编撰完成的《图说拉萨》画册在拉萨市新华书店举行出版发行仪式。  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公保扎西,北京出版社社长吴雨初等出席首发式,并向有关单位赠书。  《图说拉萨》是一部重要的历史书籍,共选用珍贵图片600多张,文字5万多字。全书通过历史图片、档案和文献资料等,将拉萨置于全区发展变化的重大历史背景之中,全面、深刻地反映拉萨市的历史巨变
教育公平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往往较多地关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公平问题,而比较忽略教师教学上的公平问题,例如作业布置与评价上的公平问题。笔者试以小学英语作业为视角,探究教育公平问题。  一、 小学生作业中的不公平问题  小学生的作业不公平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 作业内容方面:全班一样,不辨差异  经调查,78%的学生的课后作业完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主要是惩罚性的抄写数量(占到81.1%)
【摘 要】“立德树人”一直是小学教育中乃至整个人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立足于“言”,忽视了学生后期的“行”,从而导致很多孩子成为了言行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德育微课程立足于“微”,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德育教育”的引领,结合王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的方式制定德育微目标,实施德育微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种以“教学合一”为方式进行德育微课程的探索,对提高德育
热水冒出的“白汽”是小水珠构成的,不是水蒸气。《水和水蒸气》一课的教学中的这一认知是科学教师公认的教学难点。最近,我想通过网络浏览,了解科学教师对这一内容的不同教法和不同评论,一篇博文引起了我的关注。  琳儿,新浪博客  《水和水蒸气》一课教学反思(2011-05-06 23:51:44)  “这节荣获全国小学科学赛课一等奖的课例有许多设计得非常精妙的地方,令人叹为观止,也让人不得不佩服建德市明珠
关键辞:也许我不看照片都想不起你们的容貌,也许我们就此没有一点联系,但我知道,兄弟!你们的名字已在我的灵魂里。      2008年9月8日,呜……呜……  手机提示有新的短信,打开看见四个字:雅漂不朽!发信人:黎文  过了几分钟,呜……呜……  手机提示又有新的短信,打开看见依然四个字:雅漂不朽!发信人:张涛  1998年,在全国人民抗击特大洪灾的时候,一小群疯狂的寻梦者默默地漂在世界上最高的河
新课程背景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既传承了我国传统的劳动教育,坚持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为主要目标;又凸现了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的技术教育,它是整个学科的主体与核心,也标志着劳动技术课程的社会转型。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技术的传授与模仿,却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有的虽有技术探究,却浅尝辄止,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太少;很多时候可能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技
对于大型四面固定相控阵雷达来说,目前仅有中美两家能够研发并批量装备,其中美国“宙斯盾”系统还出口到世界多个国家的海军。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配备大型四面阵的“神盾”舰就会发现,除去中美日韩外,西班牙、挪威与澳大利亚海军都选择了将“大盾”安装到军舰上的较高位置处,其中尤以挪威的“南森”级护卫舰为甚,几乎将AN/SPY-1相控阵雷达天线安装到了桅杆顶部。虽说“南森”级护卫舰上配备的是简化版的AN/SPY-
赵晓初  1997年从事专业摄影  1998年《舞台与人生》杂志  时任《优雅》杂志首席摄影  82艺术空间摄影总监  新时光文化机构特级摄影师    2001年全国最佳时装摄影师  “第四届全国人像十杰”最佳提名  “首届中国时尚摄影大赛”全国优秀时尚摄影师    “便于画家收集资料、便于旅游者拍回那些异域风光、便于在考古上的应用”——从法国政府在颁布摄影术发明时认可的摄影的应用方向的论断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