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的传奇生涯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min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柏杨的一生多崎岖,其感情生活也一波三折,有过五次婚姻。也有这样的话语来形容柏杨:“十年小说、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柏杨著述丰厚,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其中《丑陋的中国人》在当代华人世界中流传最为广泛。
  
  动荡的青少年时代
  
  柏杨的父亲郭学忠,曾当过一任河南省通许县县长,后改业经商,从事花生进出口生意;他的母亲在生下他不久就去世了。柏杨自喻童年如“野生动物”般,遭继母毒打及虐待,只知自己出生于1920年,甚至不知自己的生日是哪天。
  他一生也没有在一个学校毕过业,“从小学到大学,每一个学校如果不是被迫离开,就是被学校开除”;名字亦多次更改。
  柏杨一心想上大学,但没有高中毕业证,1942年,他买到一份甘肃省立天水中学二年级肄业的假证书,考取省立甘肃学院(兰州大学前身)法律系,一年后被拆穿,遭大学开除。
  1943年,柏杨流落重庆。在重庆的战区学生招致委员会任职,此机构负责分发从沦陷区逃到重庆的流亡学生,柏杨顺便“分发自己”,将一名流亡学生“郭大同”的证件涂改成“郭衣洞”,并将“郭衣洞”分发到东北大学。自此,“郭衣洞”这个奇特的名字一直伴随他。
  
  暗讽蒋氏父子坐牢9年
  
  1949年,柏杨跟随国民党败退的路线一路南下到上海,机缘巧合,孑然一身的他最终跟着“老长官”吴文义一路到台湾。
  初到台湾的柏杨举目无亲。后来,柏杨加入由蒋经国创建的“救国团”,“救国团”被外人称为“太子门下”,“从此,大家把我归类为蒋经国的人”,柏杨自述;但同时,他在“中国青年写作会”任总干事,除上班时候外,都在写他的反映当时台湾民生不易的小说。
  但恶运从天而降。1967年夏天,柏杨接下《中华日报》家庭版翻译《大力水手》漫画,有一幅画的是波派和他的儿子流浪到一个岛上,父子竞选总统,发表演说,开场时,波派说,“Fellows……”,这个词,被柏杨信手拈来,译成“全国军民同胞们”,此为当时蒋介石发言中常见的对民众的称呼,留下联想空间。1967年1月2日,《中华日报》刊出这幅漫画,最终触怒台湾当局,当局以“侮辱元首”、“通匪”等罪名“带走”柏杨。
  入狱是考验,亦是分水岭,让柏杨对政治、世相、人情冷暖等均有了新的领悟。
  长达9年26天的身居囹圄,在简陋的牢房中,柏杨开始写史,他坚持完成《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中国历史年表》及《中国人史纲》三部书稿,他在狭小的天地中构思,“我建立我自己最基本的史观,就是我为小民写史,而不是为帝王将相写家谱;我想突破两千年以来被视为正统的、以朝代为单元的体裁”。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柏杨一生针砭时弊,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不肯听话,是我自己性格最大的弱点之一。”他自评道,“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我之所以写中国历史,就是想要追究一个问题——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血腥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他说。
  1988年,《丑陋的中国人》被引进大陆。一时振聋发聩,洛阳纸贵。作家陈忠实回忆当时情景,“那时文学朋友碰面聚首,传递着台湾作家柏杨的名字,新奇到颇带某些神秘的色彩……《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柏杨,是一个犀利到尖锐的思想家,甚至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酱缸”文化……柏杨以率真、犀利的形象,引起国人广泛关注。柏杨自己也曾说,“对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直是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作家、学者的生命基调。”
  柏杨曾形容自己好比童话中那个不识趣,说出“国王没穿衣服”的小孩。
  学者陈晓明评价柏杨是一个中国历史文化的批判者,“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爱之弥深,恨之愈切’,只有对传统文化非常关切、对中国人怀有非常高的期望,他才会批判、揭示它的问题所在”。
  2006年至2007年间,柏杨的《柏杨品三国》《柏杨品秦隋》《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中国历史年表》等著作在两岸再版,均为畅销书。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1988年秋,柏杨离乡近四十年后重返大陆,专门取道上海,上海是柏杨四十年前最后离开的城市;柏杨说,“大陆可恋,台湾可爱,有自由的地方就是家园”。2006年冬,柏杨更将57箱手稿和物品捐赠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
  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综合)
其他文献
新闻职业是新闻从业人员所从事的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以采集和传播各种信息为专门业务的、并作为生活主要来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工作。这一职业相对其他社会职业而言,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固有的特征和特点。  记者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作风修养、道德修养、知识修养、技能修养、情感修养、体质修养和公关修养。    一、关于思想作风修养    在记者的修养中,首先要有优良的思想作风
【编者按】《安徽商报》是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都市早报,近年来,以成长最快、最为新锐的势头迅速崛起。《安徽商报》注重队伍建设,做好新老传承,鼓励发扬锐气,强调实战锻炼。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大练兵活动中,《安徽商报》进行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深入业务研讨,硕果累累。本刊以专辑的形式,分期将《安徽商报》记者编辑的论文集中刊登出来。读者将会从中看到汗水的结晶、才能的光华和思想碰撞的灿烂火花。    在当今
胡锦涛总书记在《元旦献辞》中强调“今年要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党和各级政府的“隆重纪念”,必然要求媒体提前造势和及时跟进。其中,报道篇幅最多的可能就是改革开放30年来各方面的伟大成就。成就报道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得意之作”,也是各级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规定动作”。媒体从业人员如何继续实现平民心愿、尽可能地增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报道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是业界同行所关注的问题。笔者就
在目前媒体众多、新闻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大量日常采访中充斥着会议和集体采访,在这种公开而无法独家垄断的新闻环境中,如何挖掘独家新闻成为衡量一个记者水平的“法宝”。  本文作者以今年3月中科大少年班30周年的几次采访为例,探说记者如何在集体采访中挖掘独家新闻。  众所周知,中科大少年班作为全国最后一个少年班,备受全国媒体的关注。2008年3月22日,是中科大少年班创办30周年,早在2007年12月份时
虽然他是配音起家,曾为《指环王》《特洛伊》《拯救大兵瑞恩》等大片配过音,可从严格意义上说,他并不算真正的配音演员,因为他的专业是在中央戏剧学院学的表演,然而,他一直未能在表演上有所突破。尽管后来也在电视剧中扮演过一些角色,但大部分都是在给别人配戏。  最初是电视剧《梦开始的地方》,他给名演员陶虹配戏。冯小刚看到了这个戏,对他说有机会可以让他在自己导的电影里客串一个角色。于是,就有了影片《没完没了》
机械设备管理是施工建筑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文章主要结合工作实际对现代机械设备管理进行分析。
手机信号中继站的选址属于最大覆盖问题。文章利用各种模型,在资金和备选地址确定的情况下,对手机中继站的选址问题进行了求解和优化。首先引入了O-1变量,建立离散型的数学规划
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即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竣工阶段都关系到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文章就设计和施工阶段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