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深学海自如耕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rl3078214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乐耕先生的《翻书小语》(线装书局2014年4月初版)摆在我的案头已有好些日子了,我迟迟不敢贸然下笔,唯恐在这位学识渊博的长者面前暴露了我的浅薄和无知。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部严谨扎实的读书随笔集,是毛乐耕读书、读人、读社会的集中展示。
  全书分为两辑,一为“书灯盏盏”,一为“书声琅琅”,两辑文字,通篇不离一个“书”字,使人想起窗明几净、香烟缭绕、清茶悠悠的读书人的世界来。毛乐耕是一个爱书的人,他爱书爱了一辈子,爱读书,爱藏书,以至写书,与书交流对晤,成了他日常生活的常态,也是他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他坦言:“在生命的旅程中,不管命运把我抛向何方,书籍总是伴我一路前行,给我以智慧和灵悟,给我以底气和动力。而我,也总是愿意在书中安身立命,以强大自己的内心,丰富自己的人生。”
  毛乐耕读书,读得认真,读得仔细,他喜欢实话实说,不惟名,只求实。读女作家王英琦的散文集《热土》,一方面为作家想象丰富、思路开阔、笔法灵活、情感真挚而称快叫绝,另一方面,也毫不忌讳、毫不客气地指出了王英琦散文的诸多缺点,一是语言功夫不到家、不考究,大大影响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二是存在说理、议论有过,形象描绘、艺术构思不够的倾向;三是一些篇章有构思雷同、甚至引例、语言重复的现象。这篇《王英琦散文集《热土》的艺术特色》,发表在1988年《镇江师专学报》第3期上,这种不为名家讳的做法的确值得称道。
  毛乐耕读书,读得驳杂,读得通透,有自家见识、自家面目在里头。年逾60的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喜欢读书,喜欢写作。五六年级时,写过诗歌,十五六岁时,写过电影剧本,20多岁后,又投入地写过几年诗,也大着胆子向《人民文学》投过小说稿,但很快就放弃了小说创作,将兴趣和精力转向文艺评论和散文随笔的创作上。这本《翻书小语》大部分是旧作,大都发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的报刊上。多年以来,他就像不知疲倦、默默耕耘的老牛,在书海里耕作着、收获着。他读书的面很广,既有孙犁等等这样的文坛大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当地青年才俊;既有对古代诗歌作品的赏评,也有对台海华人作品的评析;既有对文学作品的精彩阐释,也有对医学养生、室内装饰、摄影作品的解读点评。清人胡达源云:“书不精读,无以得义理之益。”毛乐耕勤读善思,才使他的读书随笔有了不俗的见解。他的读书,完全出自心灵的需要,出自自觉的爱好,超越了功利,超越了一般的就书说书,因而每一篇读来,都会给人启发和教益。他读陶文瑜《徽州十记太湖十记》,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有味,一方面固然是自己对这两个地区的风情和文化十分熟悉,另一方面,还在于作者以徽州、太湖这两个富有文化特色的地域为中心,多角度多层面地描绘了韵味盎然的文化图景,展示了徽州文化、太湖文化独特豐富的历史魅力,从而给人以更深更多的文化思考和启迪。如此,融评议、学识、文化于一炉的书评文字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翻书小语》,翻出的是一位文化人独特的“心声”:“三朝老物谁伴我,一盏书灯六十年”,与书同行,书缘深深,何其幸也,何其乐哉!毛乐耕是幸运的,据悉,他的另一部书话集《书缘深深深几许》已纳入上海辞书出版社“开卷书坊”第三辑“书文化随笔集”公开出版了,在此向他表示诚挚的祝贺,这也许是对他几十年如一日热爱读书的最好方式的褒奖吧。
  [作者通联:陕西彬县人社局]
其他文献
林语堂先生在谈到晋人陶潜《归去来兮辞》的时候,赞颂道:  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的人物,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吧。他没有做过大官,很少权力,除了本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零星的散文外,在文学遗产上也不曾留下什么了不得的著作,但至今还是照彻古今的炬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  ……  陶渊明仅是回到他的田园和他的家里去,所以,结果是和谐,而不是叛逆。① 
杜郎口现象给人们的启示是多元的,而笔者感触最深的则是他们在学习方式变革方面的独特探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高度自主、高效合作、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杜郎口中学在新课改实践中创立了“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其思想核心是“相信学生、依靠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童话大王郑渊洁在一个针对小学生的作文辅导班上听了半节课,“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郑渊洁觉得,作文辅导班的老师对孩子讲的几乎全是让人今生今世永远写不出好文章的话,“就好比给孩子注射了永远写不出好文章的疫苗。”  郑渊洁回到家,找出一些出版社近年寄给他的连信封都没拆过的作文类书刊,仔细研读,读完毛骨悚然。在学生的一篇篇习作上,专家们在文末写几十个字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评语。
用“本质”这样的词来描述靴子这样的制品,大概只有高尔斯华绥想得出来。如同一匹文字黑马,它突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  还有一处是这样的:  “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然而,“靴子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笔者注意到,《品质》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作文说到底是个性的表达,表达自己的发现,以己之心去洞察生活,感悟人情,力避落入公共话语的俗套,力避在故纸堆中徘徊。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也在有意地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写出当下青少年的人生体验与认知。  表达的价值在于真实,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心实意(意志)、真情实感(情感)、和真知灼见(思想),并为自己的表达负责。但学生作文中丢失自我的问题已成为最大的弊病,也是考场作文宿构、套作成风的缘由之一,因而,
课文解读方法是直接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当前中学语文课文解读方法却存在着两种情况:阐释过度与解读不足。  一、阐释过度  这种分析多将文本与历史背景、政治意义、社会影响相结合,任意“拔高”主题,课文解读成为了政治学的附庸,社会学的奴仆。  比如《荷塘月色》中的“颇不宁静”。许多教师在讲解时仍然沿袭几十年前的政治话语:朱自清的不宁静是由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造成的,心忧天下的爱
所谓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能激发、支持、促进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系列事件。心理学家奥苏泊尔阐释自己提出的“有意义学习”时这样表述:“当学习者运用某种内在的认知操作来主动解释其经验时,意义就产生了”,“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所以,探测学生的已知,评估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而确定自己的教学起点及教学内容,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以《中学语文》2012年第5期刊登的宋登水
下面是200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  时尚表现为语言、服装、文艺等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与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好与坏,雅与俗,美与丑,各种观点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的如过眼云烟,有的能积淀为经典。“人们追逐时尚,不是因为它适合自己的气质,而只是因为大家都是如此。”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当前中学生学写议论文有一个极大的弊端就是不会说理,不会分析事例,它直接导致学生议论文出现两种很呆板的文章格式:一种就是开头提出观点,然后堆叠一些事例,最后一个“由此可见”转到结尾的结论上来;第二种就是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列举两个或三个分论点,在每一个分论点后写一两个例子,最后得出结论来证明论点。这两种文章论点与论据之间互相脱离,只叙写事例,没有分析,属于“不讲道理”的议论文。因为论证简单,内容单
由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上海市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会、上海语文学会、上海市写作学会、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上海市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语文学习》杂志社、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等九个单位联合举办的“‘黄玉峰语文教育’研讨会”于2011年12月23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及上海市50多所学校的教师代表20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