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美学论稿
王向峰著,辽宁大学出版社
《西方美学论稿》(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论稿》)是王向峰先生的一部美学史新著。加之先前所作的《中国美学论稿》和《中国现代美学论稿》,向峰先生已对中西方整个美学史做了一番全景式的深度扫描,展现了他学术研究的宏阔度和完备性。
西方美学思想丰实,美学流派众多,美学家更是数不胜数。面对如此复杂的研究对象,向峰先生以其深厚学养和独到眼光,拔冗去繁、披沙拣金,缀绳结网、纲举目张。全书以古希腊罗马的美学思想为起点,选取欧美各个历史阶段代表性美学家与美学派别的理论为论述对象,分五编共设三十五章加以论之。在论述对象选取上不求面面俱到、详尽无遗,而是有取有舍、有详有略,只写代表性人物的代表性观点、重点人物的重点思想,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既勾画出西方美学发展演进的“全景”,又着重突出标志性“景点”,既使读者把握全局脉络,又给人利落鲜明的阅读印象。
《论稿》是向峰先生数十年从事理论研究、创作评论和教学实践的思想结晶。文本间思想含量之沉实厚重程度,自不待言。特别要指出的是,与一些西方“美学史”的晦涩艰深、难于理解不同,这是一部非常“好读”的著作。向峰先生把本来难懂的西方美学思想讲得深入浅出,用通俗晓畅的话语讲述高深道理,而且说得清楚、讲得明白。读其书,犹如聆听智者论道,时而娓娓说来,时而犀利激越,给人以沐浴春风、醍醐灌顶之感,绝不会置人于云雾而不知所云。与有些美学论著的冷冰冰地介绍不同,《论稿》文字有表情、有温度、有气息,给人以循循善诱的亲切之感。
《论稿》的另一特点就是辨析性。此书对西方美学思想的论述,没有停留于简单介绍和直接引进的层面上,而是既能“入乎其中”把握其思想实质,又能“出乎其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其进行剖析,明辨学理是非,指证高明处与不足点。现从书中任取一例,如在论述萨特的美学思想时,对其“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进行深入审视。首先讲解“存在先于本质”的核心观点就是人的存在是一个自由自觉的存在,存在可以打破现实束缚,自由选择自己本质。向峰先生认为,萨特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对人的存在的束缚制约,从而极端张扬人的主观精神和自由选择,这本是不科学的。因为,凡是存在都有本质规定性,不可能脱离本质先有一个存在,而后再去自由选择一个本质。向峰先生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对萨特加以辨析。他讲道,一个人生存于现实之中,现实中来自经济、政治、伦理道德、宗教等各种关系对其形成制约,在此制约中形成人的本质。因此存在和本质是同时具有并集于一身的,不可能有一种存在是无本质而可以任意选择的。最后,向峰先生对萨特做了一个整体评价,认为他虽然站在反抗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试图摆脱资产阶级的束缚而自由选择人的本质,但无论如何激进,却不能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他还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有正义感和批判精神,但始终也没有离开历史唯心主义。总之,面对西方五花八门的美学思想,向峰先生绝不盲目追从与肯定,而是以一个学问大家的严谨态度,进行清醒而科学的审视和评判,既指出其积极的一面,而对其消极偏狭的一面加以批判。
《论稿》坚持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是非标准的人物评价,以求剔除历史偏见,还其公允评价。譬如,对于第一个为“美学”学科命名的鲍姆加通,西方一些著名的《美学史》对其多有评价。意大利克罗齐认为鲍姆加通除了为“美学”命名外,其他观点皆为前人旧论,并无多少新见,并说为“美学”命名是给一个没有出世的婴儿过早地进行洗礼,为其打造一副哲学盔甲,但没有强壮的身体来支撑;英国鲍桑葵也仅仅肯定其作为“美学”学科首创人的贡献。向峰先生认为这些闻名世界的《美学史》对鲍姆加通的评价是不公允、不全面的。他写道,作为“美学”学科创始人的鲍姆加通,其主要贡献并不在于能奉献出多年以后的人们才能写出的美学著作,而在于他开辟出新的研究方向。鲍姆加通确立了美学的研究对象,试图进行宏大的理论建构。他已经把学科研究分两大部分:理论美学和实践美学;又把理论美学分为三个方面:发现学、方法学、符号学。所以向峰先生认为,在一切领域的先行者,我们都必须与其前人比较其贡献,而不是以其后者判定其价值和意义。向峰先生这一评价无疑是公正的、有说服力的。
《论稿》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开放性。向峰先生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对某个美学思想观点、理论命题、范畴概念的阐发,常常启用中国美学中同一问题的有关思想进行对比阐发,相互印证,既找出其契合点,又指示其不同处。在谈到叔本华审美直观中的“自失”现象时,《论稿》引用了中国美论和文论加以解释,从而将西方美论纳入本土化的诠释视域中,呈现中西美学的通融性。关于“自失”,叔本华有一大段拗口难懂的论述。《论稿》一针见血,指出其精神实质无非就是论述主客体关系。一方面,艺术家要把主体情思灌注于对象化的客体之中,就像刘勰所示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亦如袁枚所感的“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再一方面,客体也在召唤主体,使之入境,从而融化主体。于此,《论稿》用庄子的“吾丧吾”和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加以比照论述。这种比照论述的方法既使读者迅速领悟思想内核,同时也实现中西方美学的比较、对接与融合。
再如,论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论稿》认为其思想精义就是人的存在是语言的存在,脱离语言的人不能成之为人,应重视语言对于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关于这点,《论稿》先后以儒家、道家和佛禅的“语言观”与之对比,认为儒家对语言的重视这一点上与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有共通之处。儒家贵言,《左传》讲人生有三立,除“立德”、“立功”外,就是“立言”。孔子也讲“不言谁知其志”。无论是立言,还是言以明志,都承认语言对人的存在的意义。然而,道家与佛禅则认为语言不仅不能成为存在之家园,而且还可能会成为存在之牢笼。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庄子借“得鱼忘筌”、“得兔忘蹄”讲“得意忘言”,佛禅讲“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凡此种种,都认为语言只是一个过渡性的工具而已,不可“住”,不被“执”。《论稿》这种旁征博引的写法,纵横开阔,对西方美学的论述不局限于西方,呈现出开放性和发散性特点,给读者以全方位的多样启发和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
由于本书的立意重点不在于单纯介绍西方观点,而是在于对所介绍的美学观点加以解释,阐发其意义。所以书中多有以例解释的论析方式。因此,作者不以单纯的知识介绍出现,而是携带大量的中外文学艺术作品走进美学论场,以理论经验的还原法,阐述西方美学。这样,既改变了西方美学史只谈西方理论,又改变了美学理论只是空对空的抽象论析、远离文艺实践的印象。向峰先生阅读大量的中外文艺名著,在论证各个美学理论时,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而且妥帖有力。如分析黑格尔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情境”与“冲突”、“动作”与“性格”的关系时,就以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哈姆雷特》为例进行阐述;批评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和“先验自我的主观性”时,则用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贺敬之的《白毛女》为例论证其所论为非。这种著作特点在书中俯拾皆是,不一而足。应该肯定,给美学史以大量的艺术史参证,这对于读者或教学中对于学生,是最具群众性的。
总之,《论稿》不单纯对西方美学进行平面式的介绍,而是做到述史和论证、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当代、阐发与批判、理论与实践两相结合,是一部血肉丰满、生气灵动、立体化的美学论著。用美学家李醒尘所作序言中的话说就是,这种写法“比通常的写法显得更生动、更开阔、更好懂、更有学理性、启发性和现实性”,这部著作不但“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系统的关于西方美学史的知识,而且能够激发读者美学理论上的思考,使之获得多方面的启发,对于我们的文艺创作和审美实践是会有帮助的”。他断言,这种美学史写法“与一些呆板枯燥的《西方美学史》相比,在写法上它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范例”。这些评价是深契《论稿》一书特点的。
王向峰著,辽宁大学出版社
《西方美学论稿》(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论稿》)是王向峰先生的一部美学史新著。加之先前所作的《中国美学论稿》和《中国现代美学论稿》,向峰先生已对中西方整个美学史做了一番全景式的深度扫描,展现了他学术研究的宏阔度和完备性。
西方美学思想丰实,美学流派众多,美学家更是数不胜数。面对如此复杂的研究对象,向峰先生以其深厚学养和独到眼光,拔冗去繁、披沙拣金,缀绳结网、纲举目张。全书以古希腊罗马的美学思想为起点,选取欧美各个历史阶段代表性美学家与美学派别的理论为论述对象,分五编共设三十五章加以论之。在论述对象选取上不求面面俱到、详尽无遗,而是有取有舍、有详有略,只写代表性人物的代表性观点、重点人物的重点思想,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既勾画出西方美学发展演进的“全景”,又着重突出标志性“景点”,既使读者把握全局脉络,又给人利落鲜明的阅读印象。
《论稿》是向峰先生数十年从事理论研究、创作评论和教学实践的思想结晶。文本间思想含量之沉实厚重程度,自不待言。特别要指出的是,与一些西方“美学史”的晦涩艰深、难于理解不同,这是一部非常“好读”的著作。向峰先生把本来难懂的西方美学思想讲得深入浅出,用通俗晓畅的话语讲述高深道理,而且说得清楚、讲得明白。读其书,犹如聆听智者论道,时而娓娓说来,时而犀利激越,给人以沐浴春风、醍醐灌顶之感,绝不会置人于云雾而不知所云。与有些美学论著的冷冰冰地介绍不同,《论稿》文字有表情、有温度、有气息,给人以循循善诱的亲切之感。
《论稿》的另一特点就是辨析性。此书对西方美学思想的论述,没有停留于简单介绍和直接引进的层面上,而是既能“入乎其中”把握其思想实质,又能“出乎其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其进行剖析,明辨学理是非,指证高明处与不足点。现从书中任取一例,如在论述萨特的美学思想时,对其“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进行深入审视。首先讲解“存在先于本质”的核心观点就是人的存在是一个自由自觉的存在,存在可以打破现实束缚,自由选择自己本质。向峰先生认为,萨特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对人的存在的束缚制约,从而极端张扬人的主观精神和自由选择,这本是不科学的。因为,凡是存在都有本质规定性,不可能脱离本质先有一个存在,而后再去自由选择一个本质。向峰先生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对萨特加以辨析。他讲道,一个人生存于现实之中,现实中来自经济、政治、伦理道德、宗教等各种关系对其形成制约,在此制约中形成人的本质。因此存在和本质是同时具有并集于一身的,不可能有一种存在是无本质而可以任意选择的。最后,向峰先生对萨特做了一个整体评价,认为他虽然站在反抗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试图摆脱资产阶级的束缚而自由选择人的本质,但无论如何激进,却不能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他还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有正义感和批判精神,但始终也没有离开历史唯心主义。总之,面对西方五花八门的美学思想,向峰先生绝不盲目追从与肯定,而是以一个学问大家的严谨态度,进行清醒而科学的审视和评判,既指出其积极的一面,而对其消极偏狭的一面加以批判。
《论稿》坚持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是非标准的人物评价,以求剔除历史偏见,还其公允评价。譬如,对于第一个为“美学”学科命名的鲍姆加通,西方一些著名的《美学史》对其多有评价。意大利克罗齐认为鲍姆加通除了为“美学”命名外,其他观点皆为前人旧论,并无多少新见,并说为“美学”命名是给一个没有出世的婴儿过早地进行洗礼,为其打造一副哲学盔甲,但没有强壮的身体来支撑;英国鲍桑葵也仅仅肯定其作为“美学”学科首创人的贡献。向峰先生认为这些闻名世界的《美学史》对鲍姆加通的评价是不公允、不全面的。他写道,作为“美学”学科创始人的鲍姆加通,其主要贡献并不在于能奉献出多年以后的人们才能写出的美学著作,而在于他开辟出新的研究方向。鲍姆加通确立了美学的研究对象,试图进行宏大的理论建构。他已经把学科研究分两大部分:理论美学和实践美学;又把理论美学分为三个方面:发现学、方法学、符号学。所以向峰先生认为,在一切领域的先行者,我们都必须与其前人比较其贡献,而不是以其后者判定其价值和意义。向峰先生这一评价无疑是公正的、有说服力的。
《论稿》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开放性。向峰先生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对某个美学思想观点、理论命题、范畴概念的阐发,常常启用中国美学中同一问题的有关思想进行对比阐发,相互印证,既找出其契合点,又指示其不同处。在谈到叔本华审美直观中的“自失”现象时,《论稿》引用了中国美论和文论加以解释,从而将西方美论纳入本土化的诠释视域中,呈现中西美学的通融性。关于“自失”,叔本华有一大段拗口难懂的论述。《论稿》一针见血,指出其精神实质无非就是论述主客体关系。一方面,艺术家要把主体情思灌注于对象化的客体之中,就像刘勰所示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亦如袁枚所感的“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再一方面,客体也在召唤主体,使之入境,从而融化主体。于此,《论稿》用庄子的“吾丧吾”和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加以比照论述。这种比照论述的方法既使读者迅速领悟思想内核,同时也实现中西方美学的比较、对接与融合。
再如,论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论稿》认为其思想精义就是人的存在是语言的存在,脱离语言的人不能成之为人,应重视语言对于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关于这点,《论稿》先后以儒家、道家和佛禅的“语言观”与之对比,认为儒家对语言的重视这一点上与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有共通之处。儒家贵言,《左传》讲人生有三立,除“立德”、“立功”外,就是“立言”。孔子也讲“不言谁知其志”。无论是立言,还是言以明志,都承认语言对人的存在的意义。然而,道家与佛禅则认为语言不仅不能成为存在之家园,而且还可能会成为存在之牢笼。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庄子借“得鱼忘筌”、“得兔忘蹄”讲“得意忘言”,佛禅讲“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凡此种种,都认为语言只是一个过渡性的工具而已,不可“住”,不被“执”。《论稿》这种旁征博引的写法,纵横开阔,对西方美学的论述不局限于西方,呈现出开放性和发散性特点,给读者以全方位的多样启发和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
由于本书的立意重点不在于单纯介绍西方观点,而是在于对所介绍的美学观点加以解释,阐发其意义。所以书中多有以例解释的论析方式。因此,作者不以单纯的知识介绍出现,而是携带大量的中外文学艺术作品走进美学论场,以理论经验的还原法,阐述西方美学。这样,既改变了西方美学史只谈西方理论,又改变了美学理论只是空对空的抽象论析、远离文艺实践的印象。向峰先生阅读大量的中外文艺名著,在论证各个美学理论时,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而且妥帖有力。如分析黑格尔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情境”与“冲突”、“动作”与“性格”的关系时,就以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哈姆雷特》为例进行阐述;批评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和“先验自我的主观性”时,则用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贺敬之的《白毛女》为例论证其所论为非。这种著作特点在书中俯拾皆是,不一而足。应该肯定,给美学史以大量的艺术史参证,这对于读者或教学中对于学生,是最具群众性的。
总之,《论稿》不单纯对西方美学进行平面式的介绍,而是做到述史和论证、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当代、阐发与批判、理论与实践两相结合,是一部血肉丰满、生气灵动、立体化的美学论著。用美学家李醒尘所作序言中的话说就是,这种写法“比通常的写法显得更生动、更开阔、更好懂、更有学理性、启发性和现实性”,这部著作不但“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系统的关于西方美学史的知识,而且能够激发读者美学理论上的思考,使之获得多方面的启发,对于我们的文艺创作和审美实践是会有帮助的”。他断言,这种美学史写法“与一些呆板枯燥的《西方美学史》相比,在写法上它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范例”。这些评价是深契《论稿》一书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