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向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07081820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德统一后,马克思主义在德国已经退居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的边缘,但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并未沉寂.新世纪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马克思文本、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社会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近年来,甚至出现了“马克思思想复兴”、“马克思热”.因而,今天德国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重镇之一.尽管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理解,而且不少研究缺乏原创性和理论深度,但他们对MEGA2的编辑出版研究、结合MEGA2阅读马克思的方式,以及重新发现马克思、重新诠释马克思、重新塑造马克思的热情、激情和努力,对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战略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德意志意识形态》虽然被公认为第一次系统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但是在以前的阐释中却长期误读和低估了其丰富的交往思想.把“交往形式”误读为“生产关系”,把
马克思对自由范畴的考察,采取了回到历史的进路。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政治解放虽然确立了人的普遍自由的权利,但现代私有制却解构了自由的平等基础。人的自由在市民社会的历史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有层次的,在认识主体、认识过程和认识对象方面具有层次性,呈现其认识维度层次性;一般方法群、具体方法群、操作方法群,展现其方法论维度层次性.明
一般以为,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哲学是两个互不搭界的研究领域,但希恩认为,这是来自于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双层误解.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包含着以科学为基础的世界观蓝图,而主流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主体概念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近现代哲学即奠基于主客二分这一逻辑预设。为了消除主客二分导致的主客对立,黑格尔提出了“实体即主体”的观念。
“伦敦笔记”是马克思在1850年进行第三次政治经济学研究时所写的摘录性笔记,为其后写作政治经济学著作做了直接的准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中,最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近日在南京师范大
政治哲学虽为一种规范性理论,但它并非纯然不顾及现实可能性的价值原则,相反它总是与事实性密切相关,是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应对,因而离不开对于事实性的把握.政治哲学应当是
张雷声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构与建设研究》(以下简称《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理
新经济政策时期是苏俄社会组织发展的“黄金时代”。苏维埃国家在这一时期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1921年3月-1924年5月,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初创,建立了宪法框架下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