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译 方陵生
北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生活在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岛、俄罗斯北部的因纽特人都看到了这种变化,而且也感觉到了这种变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真正的人
与无永久定居者的南极不同,北极有许多人居住,北极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后一个定居点。最早的北极主人大概是西伯利亚的狩猎民族。大约5000年前,一些西伯利亚人穿越白令海峡来到如今的阿拉斯加,他们很可能是从冬天的冰上过去的,那是连结亚洲和美洲的一道危险而不稳定的桥梁。当人们最初来到北极时,他们发现,北极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比如大量的驯鹿、麝牛、海豹、海象,是猎人们的理想猎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些西伯利亚人成为北极圈内这块广袤土地上最早的居民。大约4000年前,他们的后代几乎遍布整个北极圈。考古学家称这些人为古因纽特人,几千年来,他们与世隔绝,发展了北极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北极人生活在北极的沿诲地区,狩猎海豹、驯鹿和鲸,还设陷阱捕兽和打鱼。“因纽特人”在北美印第安语言中的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但北极人更愿意被称为“因纽特人”,它的意思是“真正的人”。“因纽特人”有时用来泛指所有的北极人。
现在北极约有400万人。北极人口密度极低,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人。北极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因纽特人,约有10万人,其中4.6万人在英格兰,2.5万人在加拿大,3万人在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其他的土著民族有楚科奇人、阿留申人、阿撒巴斯卡人、印第安人等。
文明的影响
19世纪后期,大量的捕鲸船争先恐后地来到北极。捕鲸人在北极过冬,与因纽特人有了更多的接触,他们将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些物品带到了北极,如罐头食品、布料、木船以及金属器具等。因纽特人从他们那里学会了用枪打猎、用纱织布等。同时,欧洲的疾病也传到了北极,对这些疾病没有免疫力的北极人成百上千地死去。
随着加拿大人、欧洲人和美国人频繁的北极探险活动以及商业捕鲸活动的兴起,现代生活方式逐渐融入了因纽特人的生活中。木船和电动机取代了因纽特人的皮船,来复枪取代了鱼叉和长矛,机动雪橇取代了狗拉雪橇,预制板房屋取代了雪屋。
如今许多北极人都住在村庄或者城镇里,有商店、教堂和学校,有的小镇上还有医院、警察局、消防队、电站等,较大的居民区里还有医疗中心。北极人生活区的用水是用卡车运来的,生活污水也用卡车运走,家家都有储水的水箱,有的地方还有铺设在地面上的净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在冬季,当暴风雪刮起来的时候,外出时很容易迷失方向,但人们还是有很多的娱乐活动,如曲棍球、滑雪、溜冰、滑雪橇等,人们还听录音机,看电视,打长途电话,玩游戏。
由于北极天气极其寒冷,北极人必须穿得非常暖和。尽管衣服可以在商店里买到,但有些人在外出时还是喜欢穿传统的服装,包括靴子、皮裤和皮制大衣,都是用驯鹿皮制作的,驯鹿皮又轻又保暖,用驯鹿制作的衣服在暴风雪的天气里不仅保暖防寒,还能防水。
北极人的食物与其他地方的人不同,海豹、北极熊、鱼、海雁和驯,鹿等都是主要食物,因此动物在北极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因纽特人将海象的长牙或其他海洋哺乳动物的骨头雕刻成各种手工艺品,上面有动物、山脉、鱼叉、皮船的图形,描述打猎、捕鱼等活动。
在北极的永久冻结带上,房子不能直接建在地面上,因为屋子里的热气会将周围的冻土融化,导致建筑物下沉。北极的房子必须“悬空”建立在离地面1米以上的地方,下面用柱子支撑。北极建造房屋的代价非常昂贵,建筑材料是从南面运来的,还必须有防寒保嗳设施。冬天暴风雪来临的时候,房子有时会整个被雪覆盖。许多因纽特人冬天住在圆顶冰屋里,夏天住在帐篷里。
文明的传播给北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今的北极人不再像几代人以前那样过着紧张艰苦的打猎生活,以往那种与世隔绝的闭塞状态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北极人的困惑
北极人在北极已经生活了几千年,但是,现在北极所发生的变化正在改变他们的生活。
一个北极渔民像往常一样在冬天将他的渔棚和捕鱼工具运到了一块冰上,相信它可以在那里放3个月。然而,3天后,他惊奇地发现冰块裂开了,他的渔棚和捕鱼工具都被水冲走了。一个猎人驾驶着摩托雪橇上了一块海冰,他在上面安全打猎已有20年了。不料,海冰不断缩小,最后他的摩托雪橇沉没了,所幸他安全脱身。一位妇女带着7岁的儿子出门,发现有一头北极熊悄悄地跟在孩子后面。为了救孩子,这位妇女赤手空拳地与300多千克重的北极熊展开搏斗,两次被北极熊扑倒在地,后来还是一位猎人赶来开枪打死了北极熊。
在俄罗斯最北端,那里的因纽特人已经靠打井取水了,因为没有多少雪可供融化。在冰岛的一个村子,人们迎来了41年来最温暖的冬天。在阿拉斯加,通常封冻的水域没有上冻,形成了袭击沿海和临河村庄的暴风雪。在庞纳唐,2006年的1月份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让当地居民目瞪口呆,因为在这个季节那里通常是冰雪覆盖,一片寂静。
对于居住在希什马廖夫村——北极的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来说,北极正在发生的变化带给他们的很可能是灭顶之灾。
萨里舍夫岛,位于美国阿拉斯加海岸,靠近北极圈,岛上的希什马廖夫村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岛上居住的因纽特人直到今天还延续着祖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狩猎,捕鱼,采摘野果,在兽骨或象牙上雕刻——这些就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然而,在过去的10年里,希什马廖夫村的村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很多建在海岸边的建筑受到逐渐上涨的水位和频繁的暴风雨的威胁。大风从广阔的楚科奇海面上狂扫过来,极具破坏性的海浪损坏了岸边的小船和储藏间,因纽特人的房屋、供水系统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都受到了破坏。专家预计,在未来9年内,希什马廖夫村的村民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因全球变暖造成的难民。
现在,在村庄所在的只有5000米长、600米宽的小岛被海浪吞噬前,村民们必须在附近的大陆找到另一个合适的定居点。村庄的搬迁,意味着他们将不得不放弃几千年来的生活传统。事实上,由于天气转暖,他们现在已经开始放弃冰面上狗拉雪橇狩猎的生活,转而制造木船来适应已经融化的冰层。
在4年前的一次大规模的暴风雨后,希什马廖夫村的村民们曾就去留问题举行了公民投票,结果共有161票赞成、20票反对集体搬家。美国政府打算把他们迁往200公里外的阿拉斯加州西部城镇诺姆,但村民们担心那样做会使他们失去因纽特人的传统。
面对种种变化,北极人感到困惑了:“我们悠久的口传历史上还从来没有提到这种事情。我们无法传授我们的传统知识,因为不再可靠了。以前我们可以通过看云、看风向、看星星来预测天气。现在一切都变了。”
北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生活在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岛、俄罗斯北部的因纽特人都看到了这种变化,而且也感觉到了这种变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真正的人
与无永久定居者的南极不同,北极有许多人居住,北极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后一个定居点。最早的北极主人大概是西伯利亚的狩猎民族。大约5000年前,一些西伯利亚人穿越白令海峡来到如今的阿拉斯加,他们很可能是从冬天的冰上过去的,那是连结亚洲和美洲的一道危险而不稳定的桥梁。当人们最初来到北极时,他们发现,北极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比如大量的驯鹿、麝牛、海豹、海象,是猎人们的理想猎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些西伯利亚人成为北极圈内这块广袤土地上最早的居民。大约4000年前,他们的后代几乎遍布整个北极圈。考古学家称这些人为古因纽特人,几千年来,他们与世隔绝,发展了北极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北极人生活在北极的沿诲地区,狩猎海豹、驯鹿和鲸,还设陷阱捕兽和打鱼。“因纽特人”在北美印第安语言中的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但北极人更愿意被称为“因纽特人”,它的意思是“真正的人”。“因纽特人”有时用来泛指所有的北极人。
现在北极约有400万人。北极人口密度极低,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人。北极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因纽特人,约有10万人,其中4.6万人在英格兰,2.5万人在加拿大,3万人在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其他的土著民族有楚科奇人、阿留申人、阿撒巴斯卡人、印第安人等。
文明的影响
19世纪后期,大量的捕鲸船争先恐后地来到北极。捕鲸人在北极过冬,与因纽特人有了更多的接触,他们将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些物品带到了北极,如罐头食品、布料、木船以及金属器具等。因纽特人从他们那里学会了用枪打猎、用纱织布等。同时,欧洲的疾病也传到了北极,对这些疾病没有免疫力的北极人成百上千地死去。
随着加拿大人、欧洲人和美国人频繁的北极探险活动以及商业捕鲸活动的兴起,现代生活方式逐渐融入了因纽特人的生活中。木船和电动机取代了因纽特人的皮船,来复枪取代了鱼叉和长矛,机动雪橇取代了狗拉雪橇,预制板房屋取代了雪屋。
如今许多北极人都住在村庄或者城镇里,有商店、教堂和学校,有的小镇上还有医院、警察局、消防队、电站等,较大的居民区里还有医疗中心。北极人生活区的用水是用卡车运来的,生活污水也用卡车运走,家家都有储水的水箱,有的地方还有铺设在地面上的净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在冬季,当暴风雪刮起来的时候,外出时很容易迷失方向,但人们还是有很多的娱乐活动,如曲棍球、滑雪、溜冰、滑雪橇等,人们还听录音机,看电视,打长途电话,玩游戏。
由于北极天气极其寒冷,北极人必须穿得非常暖和。尽管衣服可以在商店里买到,但有些人在外出时还是喜欢穿传统的服装,包括靴子、皮裤和皮制大衣,都是用驯鹿皮制作的,驯鹿皮又轻又保暖,用驯鹿制作的衣服在暴风雪的天气里不仅保暖防寒,还能防水。

北极人的食物与其他地方的人不同,海豹、北极熊、鱼、海雁和驯,鹿等都是主要食物,因此动物在北极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因纽特人将海象的长牙或其他海洋哺乳动物的骨头雕刻成各种手工艺品,上面有动物、山脉、鱼叉、皮船的图形,描述打猎、捕鱼等活动。
在北极的永久冻结带上,房子不能直接建在地面上,因为屋子里的热气会将周围的冻土融化,导致建筑物下沉。北极的房子必须“悬空”建立在离地面1米以上的地方,下面用柱子支撑。北极建造房屋的代价非常昂贵,建筑材料是从南面运来的,还必须有防寒保嗳设施。冬天暴风雪来临的时候,房子有时会整个被雪覆盖。许多因纽特人冬天住在圆顶冰屋里,夏天住在帐篷里。
文明的传播给北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今的北极人不再像几代人以前那样过着紧张艰苦的打猎生活,以往那种与世隔绝的闭塞状态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北极人的困惑
北极人在北极已经生活了几千年,但是,现在北极所发生的变化正在改变他们的生活。
一个北极渔民像往常一样在冬天将他的渔棚和捕鱼工具运到了一块冰上,相信它可以在那里放3个月。然而,3天后,他惊奇地发现冰块裂开了,他的渔棚和捕鱼工具都被水冲走了。一个猎人驾驶着摩托雪橇上了一块海冰,他在上面安全打猎已有20年了。不料,海冰不断缩小,最后他的摩托雪橇沉没了,所幸他安全脱身。一位妇女带着7岁的儿子出门,发现有一头北极熊悄悄地跟在孩子后面。为了救孩子,这位妇女赤手空拳地与300多千克重的北极熊展开搏斗,两次被北极熊扑倒在地,后来还是一位猎人赶来开枪打死了北极熊。
在俄罗斯最北端,那里的因纽特人已经靠打井取水了,因为没有多少雪可供融化。在冰岛的一个村子,人们迎来了41年来最温暖的冬天。在阿拉斯加,通常封冻的水域没有上冻,形成了袭击沿海和临河村庄的暴风雪。在庞纳唐,2006年的1月份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让当地居民目瞪口呆,因为在这个季节那里通常是冰雪覆盖,一片寂静。
对于居住在希什马廖夫村——北极的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来说,北极正在发生的变化带给他们的很可能是灭顶之灾。
萨里舍夫岛,位于美国阿拉斯加海岸,靠近北极圈,岛上的希什马廖夫村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岛上居住的因纽特人直到今天还延续着祖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狩猎,捕鱼,采摘野果,在兽骨或象牙上雕刻——这些就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然而,在过去的10年里,希什马廖夫村的村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很多建在海岸边的建筑受到逐渐上涨的水位和频繁的暴风雨的威胁。大风从广阔的楚科奇海面上狂扫过来,极具破坏性的海浪损坏了岸边的小船和储藏间,因纽特人的房屋、供水系统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都受到了破坏。专家预计,在未来9年内,希什马廖夫村的村民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因全球变暖造成的难民。
现在,在村庄所在的只有5000米长、600米宽的小岛被海浪吞噬前,村民们必须在附近的大陆找到另一个合适的定居点。村庄的搬迁,意味着他们将不得不放弃几千年来的生活传统。事实上,由于天气转暖,他们现在已经开始放弃冰面上狗拉雪橇狩猎的生活,转而制造木船来适应已经融化的冰层。
在4年前的一次大规模的暴风雨后,希什马廖夫村的村民们曾就去留问题举行了公民投票,结果共有161票赞成、20票反对集体搬家。美国政府打算把他们迁往200公里外的阿拉斯加州西部城镇诺姆,但村民们担心那样做会使他们失去因纽特人的传统。
面对种种变化,北极人感到困惑了:“我们悠久的口传历史上还从来没有提到这种事情。我们无法传授我们的传统知识,因为不再可靠了。以前我们可以通过看云、看风向、看星星来预测天气。现在一切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