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全国新闻媒体大战愈演愈烈。传统纸媒体在全国各大城市激烈争夺市场份额的绞杀战,电台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保卫战,网络新媒体和手机媒体攻城略地的侵略战,给已经风光了近三十年的电视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观众对电视也变得越来越挑剔——“中国电视没文化”等的批评一浪高过一浪。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和残酷的竞争,每一个电视记者都要清醒地认识到:电视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超人的胆识和超凡的智慧去把电视做大做强做精。而电视记者的创新思维,是电视媒体做大做强做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好比是一把万能钥匙,能够快速打开一切未知的领域,能迅速开辟通向光明的大道。电视媒体作为最形象、最快捷的新闻传播形式,创新思维更为重要。面对激烈的新闻大战,电视媒体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强化喉舌功能的同时提高收视率,才能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
第一,新闻观念创新。新闻之“新”,关键在于创新。新闻创新,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电视记者是电视新闻的采集者,是电视媒体的生力军,是新闻创新的主体,因此,新闻记者的创新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观念创新,是电视媒体突出重围、创新发展的先导。目前,电视媒体上出现的“纸包子”假新闻、“华南虎”假照片等新闻媚俗化倾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电视记者的新闻观念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面对新问题时缺乏应对的能力,只能用低俗甚至造假的办法来讨好观众。电视媒体要想真正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就必须摒弃旧的新闻观念,解放思想,用全新的新闻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二,新闻选题创新。新闻能否吸引观众的眼球,选题至关重要。有了好的选题,新闻就成功了一半。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选题时,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以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来全方位诊断我们的选题是否符合中华民族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对新闻选题原则最基本的要求,而要想采制出主题鲜明、立意深远、冲击力强、能够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好新闻,我们还必须在选题创新方面下工夫。
第三,表现手法创新。一个优秀的电视记者,除了要有先进的创作理念外,还要十分熟悉各种电视创作手法。如今,电视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的电视表现手段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创造性地使用现代化表现手段,能大大提高电视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电视毕竟是视听艺术,如何能让观众看得出神儿,听得有味儿,是每一个电视记者必须认真思考、认真面对的问题。
新闻故事化创新。在新闻采访之后,我们就要动脑子在表现手法上做文章:找准切入点,将主题事实化、事实故事化、故事人物化,用讲故事的手法来编辑新闻节目,是提高新闻可视性的有效手段。
新闻故事化,就是要尽可能地寻找新闻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戏剧化因素,寻找幽默、感人的情节和细节,用形象化的、带有故事情节的新闻事实说话。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他虽然讲的是报纸的故事化新闻写法,但对于电视新闻节目同样适用。我的获奖作品中,就常常通过大量的偷拍、抓拍,捕捉到冲突性场面和真情自然流露的细节,并通过戏剧化地处理新闻故事,让节目看起来更有趣、更有感染力、更吸引人。
新闻故事化创作,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而且更重视新闻事件发展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故事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继而提炼和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拓展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报道空间,以增强新闻类节目的可视性。
善于使用现代化的电视手段。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的特技手段越来越多,我们要善于利用特技手段来完善节目的表现形式。河南省好新闻二等奖电视作品《张家父子的追求》在表现手法上就有新的突破。片中多次让两个甚至三个不同时空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一个屏幕上,这种平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拓展了电视新闻作品的表现空间,可以让观众同时关注到多个同时发生的新闻事件。
强化电视的表现力。现在,我们还有不少同志把解说词当作最主要的电视表现手段,通篇下来都是解说词,画面缺乏表现力,绝大多数是淡如白开水的万能镜头,声画两张皮。这样的节目,连打动观众都很难,更不要说获奖了。
笔者在创作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电视新闻专题《苗老太传奇》时,就在着力强化电视表现力方面做了探索和创新。这个节目很少用解说词,通篇绝大部分都是现场采访和现场音响,只是在画龙点睛时才用几句,把各个场景的画面有机地串联起来,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现场感、真实感。
无偿把凉皮技艺传授给下岗职工的苗大娘,是个语言十分丰富、思想十分活跃的老人。笔者在采访中,不仅拍摄下她很多典型动作和出人意料的举动,还录制了她大量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声音和音响。笔者从大量的现场音资料中,精挑细选出几段思想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话——比如“人穷不怕,就怕不干。你只要干,就不会穷。这不是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路了。”再如她说:“咱将来也开个连锁店,把小吃打到国外,上外国挣钱来建设咱中国。”笔者把这些话插入下岗职工跟苗大娘学艺、下岗职工自己摆摊做生意的镜头,再配上意境深远、旋律优美的音乐,苗大娘思想解放、敢想敢干的博大胸怀和下岗职工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电视丰富的表现力中得到了哲理性升华。这几个电视片段,也成了这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作者为新乡电视台副台长)
编校:杨彩霞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和残酷的竞争,每一个电视记者都要清醒地认识到:电视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超人的胆识和超凡的智慧去把电视做大做强做精。而电视记者的创新思维,是电视媒体做大做强做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好比是一把万能钥匙,能够快速打开一切未知的领域,能迅速开辟通向光明的大道。电视媒体作为最形象、最快捷的新闻传播形式,创新思维更为重要。面对激烈的新闻大战,电视媒体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强化喉舌功能的同时提高收视率,才能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
第一,新闻观念创新。新闻之“新”,关键在于创新。新闻创新,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电视记者是电视新闻的采集者,是电视媒体的生力军,是新闻创新的主体,因此,新闻记者的创新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观念创新,是电视媒体突出重围、创新发展的先导。目前,电视媒体上出现的“纸包子”假新闻、“华南虎”假照片等新闻媚俗化倾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电视记者的新闻观念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面对新问题时缺乏应对的能力,只能用低俗甚至造假的办法来讨好观众。电视媒体要想真正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就必须摒弃旧的新闻观念,解放思想,用全新的新闻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二,新闻选题创新。新闻能否吸引观众的眼球,选题至关重要。有了好的选题,新闻就成功了一半。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选题时,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以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来全方位诊断我们的选题是否符合中华民族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对新闻选题原则最基本的要求,而要想采制出主题鲜明、立意深远、冲击力强、能够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好新闻,我们还必须在选题创新方面下工夫。
第三,表现手法创新。一个优秀的电视记者,除了要有先进的创作理念外,还要十分熟悉各种电视创作手法。如今,电视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的电视表现手段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创造性地使用现代化表现手段,能大大提高电视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电视毕竟是视听艺术,如何能让观众看得出神儿,听得有味儿,是每一个电视记者必须认真思考、认真面对的问题。
新闻故事化创新。在新闻采访之后,我们就要动脑子在表现手法上做文章:找准切入点,将主题事实化、事实故事化、故事人物化,用讲故事的手法来编辑新闻节目,是提高新闻可视性的有效手段。
新闻故事化,就是要尽可能地寻找新闻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戏剧化因素,寻找幽默、感人的情节和细节,用形象化的、带有故事情节的新闻事实说话。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他虽然讲的是报纸的故事化新闻写法,但对于电视新闻节目同样适用。我的获奖作品中,就常常通过大量的偷拍、抓拍,捕捉到冲突性场面和真情自然流露的细节,并通过戏剧化地处理新闻故事,让节目看起来更有趣、更有感染力、更吸引人。
新闻故事化创作,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而且更重视新闻事件发展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故事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继而提炼和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拓展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报道空间,以增强新闻类节目的可视性。
善于使用现代化的电视手段。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的特技手段越来越多,我们要善于利用特技手段来完善节目的表现形式。河南省好新闻二等奖电视作品《张家父子的追求》在表现手法上就有新的突破。片中多次让两个甚至三个不同时空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一个屏幕上,这种平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拓展了电视新闻作品的表现空间,可以让观众同时关注到多个同时发生的新闻事件。
强化电视的表现力。现在,我们还有不少同志把解说词当作最主要的电视表现手段,通篇下来都是解说词,画面缺乏表现力,绝大多数是淡如白开水的万能镜头,声画两张皮。这样的节目,连打动观众都很难,更不要说获奖了。
笔者在创作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电视新闻专题《苗老太传奇》时,就在着力强化电视表现力方面做了探索和创新。这个节目很少用解说词,通篇绝大部分都是现场采访和现场音响,只是在画龙点睛时才用几句,把各个场景的画面有机地串联起来,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现场感、真实感。
无偿把凉皮技艺传授给下岗职工的苗大娘,是个语言十分丰富、思想十分活跃的老人。笔者在采访中,不仅拍摄下她很多典型动作和出人意料的举动,还录制了她大量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声音和音响。笔者从大量的现场音资料中,精挑细选出几段思想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话——比如“人穷不怕,就怕不干。你只要干,就不会穷。这不是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路了。”再如她说:“咱将来也开个连锁店,把小吃打到国外,上外国挣钱来建设咱中国。”笔者把这些话插入下岗职工跟苗大娘学艺、下岗职工自己摆摊做生意的镜头,再配上意境深远、旋律优美的音乐,苗大娘思想解放、敢想敢干的博大胸怀和下岗职工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电视丰富的表现力中得到了哲理性升华。这几个电视片段,也成了这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作者为新乡电视台副台长)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