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hanie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综合性学习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活动,这与活动内容的新颖开放、活动方式的灵活多样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综合性学习却是最难把握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在教育落后的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得到了语文教师的接受和认同,并且语文综合性学习也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了。但是,由于农村学校受经济薄弱、教学资源短缺等条件的限制,以及农村学生相对城镇学生知识面窄一些,生活阅历欠丰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较单一,因此出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着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现象,不能达到或者说未必充分达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甚至于某些主题无法开展。如果教师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地方教学资源,不仅是综合性学习过程不完整的表面问题,而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难以圆满实现的头等大事。笔者与学校教学组的同事们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进行了一点实践探索,现整理出来与同仁们商榷。
  一、依托课本实施主题,丰富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初中语文教材的新亮点,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开展的第一个主题,教材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能快速地了解和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自我介绍推荐自己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建立相册,让学生自己在每一位同学的页面下写上一段话,找出这位同学的特点,这一活动将学生的目光扩展到全体同学,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这样延伸、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易于创造成果,达到了表达、交流的目的,也缩短了学生与新环境之间的距离。同样应遵行的课本主题还有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等。
  二、因地制宜改变主题,开阔空间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受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同时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大可能频繁地让学生在校外活动。因此,课本中提到的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无法开展,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的奥秘》《追求人类起源》;七年级下册的《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八年级下册的《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等,在无书、无网络的农村初中是难以实现的,如果老师代替又不能实现教材编写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只有改变课本主题,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如将《戏曲大舞台》改为沔阳花鼓吼起来,让同学们收集沔阳花鼓唱段,并学沔阳花鼓,通过此项活动,了解本地的戏曲特色以及老沔阳花鼓的风采,由此感受到作为沔阳人的自豪。再如,将《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改为《家乡的名人》,让学生找家乡历史上的名人。如中山舰长李之龙、开国将领张秀龙、何济林、奥运冠军李小双、李大双等,由于他们来自百姓亲口述说,学生更能从中发现这些名人身上的闪光点,激发起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三、搜集资料丰富主题,培养能力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素材也是五花八门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动态,积极拟写综合性学习的题目,如针对网络语言泛滥,错别字流行拟写的《我为网络语言纠错》。针对学生上网屡禁不止,拟写的《网络对我们的影响》。利用假日让学生收集身边的对联,结合当地的民俗活动,让学生收集民风民俗等。通过一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既促动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语言的理解、表达和运用能力。使学生真正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真正理解语文源自生活的含义。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实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我们能结合生活实际,肯于动脑,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就能够开展的多姿多彩,以践行新课程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改变观念、不断探索,真正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应有作用。
  吴中华,教师,现居湖北仙桃。
其他文献
写作是学生独立感知世界、激发思维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初中作文教学的难点,不外乎写作兴趣不高、教学方法无序、语言积累不足等问题。笔者立足当前初中作文现状,从训练、积累、展评三方面来营造作文教学氛围,以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渐进提升。   一、明确作文教学目标,细化作文训练体系   初中作文教学,不能功利性、随意性,要制定明确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完善作文训练体系。作文教学目标,要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
很多教师忽视课堂小练笔的落实,导致学生对写话有畏难情绪,一提到写话,便愁眉苦脸。其实,课堂是写作教学的主阵地,想让学生敢写话,善写话,需要在语文课堂上灵活多变地安排“小练笔”。   一、发现精彩点,模仿学写   仿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儿童写作能力的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体悟,还要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精彩点”,进行模仿学
新课改历经多年以后,社会各界界逐渐认识到教育的健康发展,根本在于回归学生,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孩子健康发展的教育。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堂的改革方向应该是从儿童立场出发,回归学生的真实情感,关注儿童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真实学情出发,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感悟到正确的价值观,语文课堂的灵魂和学生的内心情感产生公鸣。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本真的语文课堂,才能展现出自身的魅力和本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都是快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主题式阅读是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大量的文字文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的趣味性,因此许多小学生对主题式阅读并不感兴趣,阅读教学成效也迟迟不见提升。而可以集声光电于一身的信息技术则能够有效突破这一教学困境,帮助教师进一步丰富主题式阅读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从而有效实现优化阅读教学成果的目的。  一、主题式阅读教学  主题式阅读教学指的就是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立足于某个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而语言学简而言之就是关于语言的一门系统学问。虽然语文教学偏重实践和运用,语言学倾向于理论,但两者有着相同的对象:语言文字,关系极为密切。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但我们在考察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时不难发现,语言学参与语文教学的程度并不高。鉴于此,本文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习作要写自己想写的话”,要“感情真挚”。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新课改中强调“三维一体”中就有“情感和价值观”。显然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流露真情说真话。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坦露自己的真情呢?  一、习作内容要“打假”须与生活共进  习作是学生生活的再现与人生体验的传达,是学生在生活的自我反思中审视人生、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较为丰富,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语言能力的训练具有一定的优势,其能够使语言能力的训练更加真实,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但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播语言知识上,还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多表达,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发现经典语言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想要使学生累
2018年8月21日,腾讯历史频道“短史记”中发表了其频道主编、历史研究者谌旭彬先生的《语文教材里的“四大论证方法”逻辑混乱,是有害的》一文。文章主要剖析了中学语文教材中最为常见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四大论证方法存在的逻辑缺失问题。谌先生引用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对上述四种论证方法进行了分析评点,其主要结论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四大论证方法本身并不是一个有逻辑的东西,有些甚至
习惯了基于试题研究教学的范式,除了教学研究课、示范课的教学之外,在初中語文教学中研究教材,深度发掘教材含义的优良传统正远离当下的课堂,而即使是研究课、示范课,上完之后还是要补上应试这一内容的。这种教学研究尤其是对教材的分析,与应试形态下的教学现状,形成了典型的“两张皮”的现象,值得人们深思。尽管早就有人强调,教材分析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精度、深度及广度[1],但为什么教材分析以及教材
好多家长对自家孩子的语文成绩感到很头疼,为提高孩子的成绩想了许多办法,走了很多“路”,考试成绩仍然是外甥给舅舅打灯笼——照旧。其实学习语文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语文成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稳扎稳打,从一点一滴做起。通过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提高语文成绩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早起晚读记重点   我国古人很重视背诵。古时候的学子们为了考取功名,没有不把“四书”“五经”背到烂熟于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