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由头】
日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由两年改回三年。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纷纷对硕士研究生实行或试行两年制培养模式。时隔数年,部分高校悄悄地全部或将一批专业又改回了“三年制”。
【观点争锋】
反对——硕士生的问题在定位而非学制
没有形成配套就显示不出改革的合理性。现在,用人单位抱怨的研究生“水平下降”并非是学制造成的,完全是因为研究生大量扩招之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没有及时加以调整的结果。硕士生的困惑看起来是就业引起的,实际上与他(她)的角色缺乏定位有关,通俗地说,就是他(她)感觉到没有一种确定的名分。教育管理部门和大学没有给他们这种名分,社会自然也不会欣然接纳。用人单位抱怨研究生质量下降也就在情理之中。
质疑——研究生教育改回三年制不是与时俱进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高校希望成为人才制造商,另一方面又希望保持住大学的精神气质,态度游离不定,从根本上看,这不是什么与时俱进,而是高等教育浮躁的表现。
实际上,早些年高校施行三年制时,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同样有人找不到工作,也同样有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两年还是三年,对于培养学生来说,不会产生太大的差别。关键是在现代社会格局下,大学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三年培养的不一定都是人才,两年培养的也未必不是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高校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大学到底发生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弄清楚。
反思——迷失在大硕小硕之间的教育理念
遗憾的是,在定位不够明确的前提下,改革实施了,面对出现的就业难的“应用型”困境,转过身来向“精英教育”的思维寻找救命稻草,前景却令人堪忧:三年制就能解决困难的就业问题与学子们在压力下形成的浮躁?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显然不只是一个两年制还是三年制的简单矛盾,教育方式的落伍、教育内容的脱节、教育规模的盲目扩大……随便哪个矛盾,都不比这个学制的矛盾更小。显然,廓清中国硕士教育的理念,形成中国教改的共识,已经不容回避。
日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由两年改回三年。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纷纷对硕士研究生实行或试行两年制培养模式。时隔数年,部分高校悄悄地全部或将一批专业又改回了“三年制”。
【观点争锋】
反对——硕士生的问题在定位而非学制
没有形成配套就显示不出改革的合理性。现在,用人单位抱怨的研究生“水平下降”并非是学制造成的,完全是因为研究生大量扩招之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没有及时加以调整的结果。硕士生的困惑看起来是就业引起的,实际上与他(她)的角色缺乏定位有关,通俗地说,就是他(她)感觉到没有一种确定的名分。教育管理部门和大学没有给他们这种名分,社会自然也不会欣然接纳。用人单位抱怨研究生质量下降也就在情理之中。
质疑——研究生教育改回三年制不是与时俱进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高校希望成为人才制造商,另一方面又希望保持住大学的精神气质,态度游离不定,从根本上看,这不是什么与时俱进,而是高等教育浮躁的表现。
实际上,早些年高校施行三年制时,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同样有人找不到工作,也同样有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两年还是三年,对于培养学生来说,不会产生太大的差别。关键是在现代社会格局下,大学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三年培养的不一定都是人才,两年培养的也未必不是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高校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大学到底发生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弄清楚。
反思——迷失在大硕小硕之间的教育理念
遗憾的是,在定位不够明确的前提下,改革实施了,面对出现的就业难的“应用型”困境,转过身来向“精英教育”的思维寻找救命稻草,前景却令人堪忧:三年制就能解决困难的就业问题与学子们在压力下形成的浮躁?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显然不只是一个两年制还是三年制的简单矛盾,教育方式的落伍、教育内容的脱节、教育规模的盲目扩大……随便哪个矛盾,都不比这个学制的矛盾更小。显然,廓清中国硕士教育的理念,形成中国教改的共识,已经不容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