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主动发展。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而要想实现目标,就必须使教学任务和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特征相适宜。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的需求、认知特征、能力倾向、学习准备四个方面进行学生特征分析,思考我们的教学方案是否与学习者的特点相适应,或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学习者的特征。
关键词:学生特征分析 学生需求 认知特征 能力倾向 学习准备
中图分类号:G623.4
加涅是公认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学习论相结合的代表,认为学习过程是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是主体参与并把信息加工建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需求、认知特征、能力倾向、学习准备,简单来看即指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及新旧知识衔接构建新知识网络的知识节点、能力节点,消除一些情感和认知障碍,从而才能够激发内在的认知动机,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准备条件,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自发自觉的过程。
浙江省深化课改的推进也强调要追求课程的核心理念,并指出“新课程理念尚未成为自觉行动,育人模式转型效果不佳”等课改方向。
所以我们的教学要知道学生的起点和终点,应该把学生特征分析从次次位提升为重重位。
一、学生特征分析之一——学生需求的内容与分析策略
1.需求的教育价值
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非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要求,也不是学生的缺陷和不足,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觉要求,学生对所存在的困难不能独立解决的时候提出的求助信息和要求。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教学价值的源泉,只有满足学习需求,才能实现教学价值。所以说需求是一切行为的动力,满足学生的需求最终才会促进教育的发展。
2.学生需求的内容剖析
学生需求的内容丰富,主要归纳为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能够表现出来的学习需求是显性需求,而不能自觉表现的学习需求是隐性需求。显性需求主要表现为认知需求、情感需求、升学需求,隐性需求主要表现为问题解决、思维方式、学习策略的需求。而发现学习需求的能力不仅在于发现学生的显性需求,更在于发现学生的隐性需求,并把隐性需求转化为显性需求。在各异的学习需求中寻求共性,从而确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符合需求和实际的教学情境和推进的活动方式。因此我个人认为结合乡土地理创设教学情境,才是考虑到学生学习需求和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
湘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荒漠化的产生原因和治理措施,从难易程度上看,答案看似不难,但是如果让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从而理解荒漠化的产生,这就变的很难,并且也有些枯燥。所以在教学时我创设了我的蒙古朋友“乌兰的家乡”这一情境,将地形图、气候图、景观图、文本材料(我和乌兰的信件)整合成一个案例,利用情境激发兴趣,利用案例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盲点暴露出来,通过问题的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过程形成学习能力。
二、学生特征分析之二——学生认知特征的内容与分析策略
1.主要内容
学生认知特征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此仅仅从认知发展和认知差异角度分析学生认知特征。
2.认知发展和认知差异的内容剖析
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应该是从感知到想象,再到思维的发展。感知是学生认识的开始,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经验的主要形式。想象发展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和感性认识后,在人脑中形成新知识结构的过程。思维发展则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
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地理图示信息展示教学内容,通过读图的过程,让学生感知细节和事物本质,回想旧知构建新知。在联想发展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读图、分析等的能力。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是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调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地理图表的应用,如高二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填图训练构建知识基础,再进行识图、析图的引导学习训练思维和提升能力。
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体现在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的差异,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提供不同的活性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快乐的发展,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的实施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即构建的知识体系和推进活动的逻辑链条,既要否和学科知识逻辑,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同时还要重视认知差异,实现教育教学的公平性,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实现个体发展。
三、学生特征分析之三——学生能力倾向的内容与分析策略
每个人都有上天赋予我们的潜能。能力倾向是指具有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须的潜能。高中学生地理能力倾向具体指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地理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地理记忆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读图析图能力、互动交流能力等,它是学习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取教学策略时,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互动交流能力。
学生的能倾不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学生能倾的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的高效。如启发式教学比较适合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但对学习积极性较低的学生并不适合,所以要给予能倾水平较低学生在学习方法、习惯等方面的个别指导,或在教学活动设计时给予必要的先备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倾水平。
四、学生特征分析之四——学生学习准备的内容与分析策略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它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例如高一新课《农业区位分析》,备课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即市区的学生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中国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的不了解,在新知识构建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要将“认识区域”“认识农作物”作为教学的起点,“分析区域的农业生产区位条件”是教学的终点,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学情。
总而言之,学生是教学主体,不管从何角度思考,学生是一个最基本要素。因此可以说没有学生特征分析的教学设计是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黄莉敏.运用加涅学习理论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J]. 咸宁学院学报,2007(2)
[2]张飞琴.基于学生心理特征影响的高中地理课程教育研究[J].科教文汇.2011(2).
关键词:学生特征分析 学生需求 认知特征 能力倾向 学习准备
中图分类号:G623.4
加涅是公认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学习论相结合的代表,认为学习过程是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是主体参与并把信息加工建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需求、认知特征、能力倾向、学习准备,简单来看即指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及新旧知识衔接构建新知识网络的知识节点、能力节点,消除一些情感和认知障碍,从而才能够激发内在的认知动机,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准备条件,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自发自觉的过程。
浙江省深化课改的推进也强调要追求课程的核心理念,并指出“新课程理念尚未成为自觉行动,育人模式转型效果不佳”等课改方向。
所以我们的教学要知道学生的起点和终点,应该把学生特征分析从次次位提升为重重位。
一、学生特征分析之一——学生需求的内容与分析策略
1.需求的教育价值
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非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要求,也不是学生的缺陷和不足,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觉要求,学生对所存在的困难不能独立解决的时候提出的求助信息和要求。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教学价值的源泉,只有满足学习需求,才能实现教学价值。所以说需求是一切行为的动力,满足学生的需求最终才会促进教育的发展。
2.学生需求的内容剖析
学生需求的内容丰富,主要归纳为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能够表现出来的学习需求是显性需求,而不能自觉表现的学习需求是隐性需求。显性需求主要表现为认知需求、情感需求、升学需求,隐性需求主要表现为问题解决、思维方式、学习策略的需求。而发现学习需求的能力不仅在于发现学生的显性需求,更在于发现学生的隐性需求,并把隐性需求转化为显性需求。在各异的学习需求中寻求共性,从而确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符合需求和实际的教学情境和推进的活动方式。因此我个人认为结合乡土地理创设教学情境,才是考虑到学生学习需求和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
湘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荒漠化的产生原因和治理措施,从难易程度上看,答案看似不难,但是如果让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从而理解荒漠化的产生,这就变的很难,并且也有些枯燥。所以在教学时我创设了我的蒙古朋友“乌兰的家乡”这一情境,将地形图、气候图、景观图、文本材料(我和乌兰的信件)整合成一个案例,利用情境激发兴趣,利用案例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盲点暴露出来,通过问题的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过程形成学习能力。
二、学生特征分析之二——学生认知特征的内容与分析策略
1.主要内容
学生认知特征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此仅仅从认知发展和认知差异角度分析学生认知特征。
2.认知发展和认知差异的内容剖析
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应该是从感知到想象,再到思维的发展。感知是学生认识的开始,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经验的主要形式。想象发展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和感性认识后,在人脑中形成新知识结构的过程。思维发展则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
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地理图示信息展示教学内容,通过读图的过程,让学生感知细节和事物本质,回想旧知构建新知。在联想发展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读图、分析等的能力。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是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调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地理图表的应用,如高二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填图训练构建知识基础,再进行识图、析图的引导学习训练思维和提升能力。
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体现在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的差异,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提供不同的活性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快乐的发展,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的实施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即构建的知识体系和推进活动的逻辑链条,既要否和学科知识逻辑,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同时还要重视认知差异,实现教育教学的公平性,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实现个体发展。
三、学生特征分析之三——学生能力倾向的内容与分析策略
每个人都有上天赋予我们的潜能。能力倾向是指具有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须的潜能。高中学生地理能力倾向具体指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地理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地理记忆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读图析图能力、互动交流能力等,它是学习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取教学策略时,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互动交流能力。
学生的能倾不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学生能倾的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的高效。如启发式教学比较适合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但对学习积极性较低的学生并不适合,所以要给予能倾水平较低学生在学习方法、习惯等方面的个别指导,或在教学活动设计时给予必要的先备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倾水平。
四、学生特征分析之四——学生学习准备的内容与分析策略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它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例如高一新课《农业区位分析》,备课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即市区的学生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中国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的不了解,在新知识构建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要将“认识区域”“认识农作物”作为教学的起点,“分析区域的农业生产区位条件”是教学的终点,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学情。
总而言之,学生是教学主体,不管从何角度思考,学生是一个最基本要素。因此可以说没有学生特征分析的教学设计是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黄莉敏.运用加涅学习理论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J]. 咸宁学院学报,2007(2)
[2]张飞琴.基于学生心理特征影响的高中地理课程教育研究[J].科教文汇.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