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表明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因势利导。同时也表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学生观同样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学。所以本文旨在探究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如何运用素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学生 主体意识
  一、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主要包括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主体性是指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行为举止要靠自己自行支配。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人的能动性的由自己的主观意识而决定的,當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人会通过自身的行为方式作出相应的反映。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表明了人是创造的主体,创造性是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延伸。
  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主体意识培养的误区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要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一)教师教学片面化。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语文知识较为生动有趣,教师多会运用多媒体(PPT、音频、图片)等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但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只需要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比如某些特别优美的文言文体裁的文章,如果学生只一味的关注多媒体手段而忽视书中作者所描述的意境,是难以体会到作者文中体现的郁郁不得志、悲愤、怡然自得等心境的。学生无法体会文言文的美,无法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何尝不是一种损失呢?
  (二)学生主动表面化。表面上是学生主导课堂,实际上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这一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广泛存在。教师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希望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中对学生提出过多的引导性问题。问题过多导致学生一直在追随老师的思路而不能独立思考,这就导致了表面上是学生主导,实则还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
  三、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辅之以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教育观与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达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真正的做到培养高中生的主体意识。
  (一)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青春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学生需要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相比与仅传道而言更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可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主观上更加努力的学习新的知识。
  (二)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教育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教育观。做到在课堂上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角色、任务与责任。使学生可以发自内心的、自发的参与到高中语文的学习中来,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多为“一言堂”,即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灌输,学生记笔记的方式。 使得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无法真正懂得所学知识。由此可见,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需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教育观。
  (三)教师合理布置课堂任务。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需调动课堂积极性,让血神有效的参与到课堂任务中去。要想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在课堂任务中获得成功也是培养的方式之一。合理的课堂任务量,按照学生各方面素质进行分组完成,会加大学生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的比率,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高中语文课堂亦是如此。
  (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不是一个被动进行的过程,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的过程就是激发其自身主体意识的过程。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与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不仅需要学生的主功能动性与教师的鼓励,同时还需要合理与科学的教学指导与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很难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空间,需教师对学生的通过引导来加强其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自主的参加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列中来。这样,才会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四、总结
  综上所述,首先,若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尽量避免“灌输式”教学与“一言堂”教学形式的存在,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的教书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培养其主体意识;其次,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最后,教师需消除自己当下的教学误区,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教育观,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其他文献
2011版《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语言技能二级目标中对“读”这一项提出了几点要求。其中有两点:1.能认读所学词汇;2.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也就是说,学生在老师的教学之后,应该能够读出所学单词;还应能根据一定的拼读规律,自主认读一些简单的生词。但是现实的问题是,笔者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只会依次拼出构成单词的字母,却不会读出这个单词的发音;或者只能根据汉语意思拼写单词,对单词的读音却显得一脸
期刊
近代中国的职业教育肇始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发轫于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堂,伴随着近代中国制造业的起步,为培养专门人才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堂应运而生.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创
一年级是学生开始学习所有学科的初始阶段,对写字学习来说亦是如此。要使写字学习一开始就走上正确的道路,我认为离不开教师对写字教学的正确指导。在实际的教学中,我秉持长远发展的思想,对学生练习写字精心指导。要想写得一手好字,首先要练好笔画。在《横宝宝叠罗汉》一课的教学中,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以横的运笔方法为出发点,把学生的兴趣和写字方法进行了融合,并在整个过程里不断地鼓励学生,引导他们的兴趣,效果良好
期刊
【摘 要】  小学语文写作部分的教学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带领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每一种写作内容和方法的讲授。作文开头的写作是至关重要的,作文开头写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篇作文的整体效果,所以在教学中要侧重对于作文开头部分写作的教学。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小学 作文 开头部分 写作  语文作文写作部分被学生公认为是最困难的,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既与语文写作内容“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