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已实施了近十年,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的探索,新课程理念给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改变,但在课堂教学有效性上还缺少“质”的转变。有效教育的引入与研究将这种无形的理念转化成有形的操作体系,让我们在实践中有法可依,有法可行,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从“形”似到“神”似的转变。
一、追求“扎实”的语文课堂
1提高备课质量,由以往简单的走环节转变为对文本的细致研究。
每一篇课文,我们要求老师要做到三读。一读文章,教师要读熟、读透,结合教参标注文本的知识点、积累点、训练点、能力拓展点;二读要求,结合教参要求划分课时,确定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制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读内容,根据课时划分的教学内容再次读书、读教参,结合本班学生情况确定解决重难点的策略方法。
2细化操作指导,由以往整体的课堂点评转变为环节的具体设计。
操作中,我们要求针对要素组合的合理性;平台问题的解决方式;合作思维的向度;教师的精讲补讲;积累的内容和训练形式等问题在课堂上要进行有效的解决。
老师们在经历了更加细致的备课上课之后,从教学设计上更加关注学生能学到什么了,课堂的积累训练增大了,学生的知识增多了,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扎实了。
二、追求“方法”的语文课堂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开始变得厚重的时候,怎样让书读得“厚”而不重呢。在第二阶段的校本教研中学校又提出“方法比努力更重要”的观点。既学生学的要有法教师教的也要得法。
提倡教研活动中采取一看、二讲、三行、四评的方法。即:通过单元组学科教研活动组织语文教师学习要素组合、平台互动课型的操作要领;教学校长结合课例讲解重点要素的组合;关键要素的提炼;重点环节平台问题的搭设。
在学校相继开展的要素组合和平台互动课型和经典性评价的培训之后,老师们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动起来,静下去。于是各年组在教学领导深入指导下, 围绕校级教研主题,针对学科特点确立有具解决共性问题的年组教研小课题,学校形成了树状的主题研究模式,老师们不但在自己的课堂开始实践,还积极主动的把别人的课堂加以借鉴。从“哪个环节用上了哪些要素”到 “哪些要素组合起来更合理”;从“看”什么到“做”什么;如何“动”到怎样“静”。在这种细化研究之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开始“动”得更有价值,“静”得更具内涵了。
在平台互动课型的深入学习之后,老师们开始关注关键要素怎样筛选;平台问题是否有价值;解决关键要素的过程学生是否全程参与;参与度和效果如何。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经历了为搭设平台而搭设——小平台到大平台——假合作到真交流的艰辛历程,而孩子们也在这种转变中经历了方法的验证与运用。
三、追求“实效”的语文课堂
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标准。语文教学是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运用语文的能力,必要的积累和训练能使阅读教学走向朴实。所以我们在关注学生学的内容和方法的同时还强调了每节课都要有内容的积累训练与应用,因为训练是教师“教学”价值的一种体现。
在学校开展的学习方式系列教研活动中老师们看到了训练对环节的过渡、课堂的组织、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师们在充分认可的同时开始了积极的尝试训练。学校进行跟踪检查,从训练的方式、途径和强化的方法等各方面予以指导。老师们的训练更是具体,不但提出具体的方法,还明确了训练的标准,而且不但从最基本学习方式的着手训练,还不断的思考和践行着学校提倡的把学习方式转化成学习方法,关注实用性更强、操作更便捷,更有助于学习能力提高的学习方式。
其实在实践有效教育的进程中,老师们的转变也是由具象到抽象的。经历了从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不断深入的认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更新观念,总结方法,提升认识。在教师的不断转变下,收益最大的便是学生了,学生知识、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真正发展才是有效教育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最本质的价值。
一、追求“扎实”的语文课堂
1提高备课质量,由以往简单的走环节转变为对文本的细致研究。
每一篇课文,我们要求老师要做到三读。一读文章,教师要读熟、读透,结合教参标注文本的知识点、积累点、训练点、能力拓展点;二读要求,结合教参要求划分课时,确定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制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读内容,根据课时划分的教学内容再次读书、读教参,结合本班学生情况确定解决重难点的策略方法。
2细化操作指导,由以往整体的课堂点评转变为环节的具体设计。
操作中,我们要求针对要素组合的合理性;平台问题的解决方式;合作思维的向度;教师的精讲补讲;积累的内容和训练形式等问题在课堂上要进行有效的解决。
老师们在经历了更加细致的备课上课之后,从教学设计上更加关注学生能学到什么了,课堂的积累训练增大了,学生的知识增多了,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扎实了。
二、追求“方法”的语文课堂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开始变得厚重的时候,怎样让书读得“厚”而不重呢。在第二阶段的校本教研中学校又提出“方法比努力更重要”的观点。既学生学的要有法教师教的也要得法。
提倡教研活动中采取一看、二讲、三行、四评的方法。即:通过单元组学科教研活动组织语文教师学习要素组合、平台互动课型的操作要领;教学校长结合课例讲解重点要素的组合;关键要素的提炼;重点环节平台问题的搭设。
在学校相继开展的要素组合和平台互动课型和经典性评价的培训之后,老师们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动起来,静下去。于是各年组在教学领导深入指导下, 围绕校级教研主题,针对学科特点确立有具解决共性问题的年组教研小课题,学校形成了树状的主题研究模式,老师们不但在自己的课堂开始实践,还积极主动的把别人的课堂加以借鉴。从“哪个环节用上了哪些要素”到 “哪些要素组合起来更合理”;从“看”什么到“做”什么;如何“动”到怎样“静”。在这种细化研究之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开始“动”得更有价值,“静”得更具内涵了。
在平台互动课型的深入学习之后,老师们开始关注关键要素怎样筛选;平台问题是否有价值;解决关键要素的过程学生是否全程参与;参与度和效果如何。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经历了为搭设平台而搭设——小平台到大平台——假合作到真交流的艰辛历程,而孩子们也在这种转变中经历了方法的验证与运用。
三、追求“实效”的语文课堂
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标准。语文教学是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运用语文的能力,必要的积累和训练能使阅读教学走向朴实。所以我们在关注学生学的内容和方法的同时还强调了每节课都要有内容的积累训练与应用,因为训练是教师“教学”价值的一种体现。
在学校开展的学习方式系列教研活动中老师们看到了训练对环节的过渡、课堂的组织、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师们在充分认可的同时开始了积极的尝试训练。学校进行跟踪检查,从训练的方式、途径和强化的方法等各方面予以指导。老师们的训练更是具体,不但提出具体的方法,还明确了训练的标准,而且不但从最基本学习方式的着手训练,还不断的思考和践行着学校提倡的把学习方式转化成学习方法,关注实用性更强、操作更便捷,更有助于学习能力提高的学习方式。
其实在实践有效教育的进程中,老师们的转变也是由具象到抽象的。经历了从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不断深入的认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更新观念,总结方法,提升认识。在教师的不断转变下,收益最大的便是学生了,学生知识、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真正发展才是有效教育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最本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