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多种因素。英语教学的中心应着眼于交际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本文主要是通过一些教学实践和体会,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关健词】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一、引言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提出来的。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可以概括为一个人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主要包括4个方面:
1 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也就是语言符号本身的知识(包括词汇。构词规则,语音,句法等方面),主要涉及正确理解和表达话语(utterance)的字面意义的知识,也就是在句子平面上遣词造句的能力。
2 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指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适当理解和表达话语的能力。语境因素包括话题(topic),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status of participants)和交际目的(purposes of interaction)。话语应该在语义和形式两方面都是适当的。
3 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指把语法形式和意义融合在一起,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连贯的表达不同种类语篇的能力。语篇的完整统一通过语言形式的衔接(coherence)来实现。语篇能力也就是在超句子平面上组织语段的能力。
4 策略能力(strategm competence),为了加强交际效果或弥补由于缺乏交际能力等因素引起的交际中断所使用的策略,包括言语(verbal)和非言语(nonverbal)两方面。换句话说,策略能力就是在交际过程中的应变能力。
二、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途径
1.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多开口,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对学生交际中的语言错误,应注意策略,以不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挫伤其积极性为原则,尽量忽略学生的错误,采取鼓励,肯定的态度纠正错误,消除学生怕错误而不敢开口的心理焦虑,使学生经常地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愉快的体验,增强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和愿望。教学实践证明,有时在学生案“卡壳”,即发生表达障碍时,如果马上救助,常常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难以独立的完整的表达。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完整表达,还应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要轻易出口相救。可以多检查,提问,随时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渐渐养成独立完整表达的习惯。此外,教师还需因材施教,多鼓励学生用简单句来表示一些较为复杂的事情。比如阐述对于运动,食物的喜好及原因,或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化比较时,可以让学生用尽量多的已学单词及简单句型来表述。
2.在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自然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提供大量的接近生活的语言素材,背景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各项课堂活动。因为只有有了最为鲜活的食品,才有可能烹制出最美味的佳肴。课堂上的Pair-work或Group discussion如今并不少见,可是topm还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这样学生才能有话可说且有感而发。例如在Getting Around Town一课中介绍了伦敦的运河船游览情况,学生对此在课前一无所知,如果展开过多的讨论,学生就会遇上无话可说的局面。而把话题转到玄武湖公园的游览观光船,学生们便有了谈资,再设计介绍南京景点及为本校的外籍教师设计南京观光路线一日游的括动令学生兴趣大增并有效的投入到这样的交际活动中去。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话题,如:求职(Johs),旅行(Travel),学校生活(School Life),体育(Spots),未来生活(Life in the Future)等等。把这些内容化为实际,让学生就其充分发表看法和见解,容易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此外。还可提供真实,逼真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例如在How the things work一课中,我就与组里的老师先自己摸索如何使用摄像机并完成一小段录像拍摄,继而引导他们运用所学词汇简述操作过程,最后听录音如何操作摄像机的指示并完成听力练习。
3.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和材料的储备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欲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得先储备相关词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常规要求学生多读多记单词外,课堂上还以所学的词汇为话题引导学生开展交谈,尽可能地把词汇教学与听,说,等语言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单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的单词在交际中恰当的使用。句型操练和课文教学中也可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有的学生虽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单词,但不能熟练的遣词造句,开口困难。原因在于没有熟练地掌握语法的运用和有机的组织语言的能力。因而,必须丰富学生的语言,多读多记,多模仿,多背诵,熟能生巧,达到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课堂上我采用提问方式连句构篇来训练学生的语言和语言的组织技巧。我根据所学的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学生一一回答问题,然后归纳课文内容,形成学生的口头表达。或者给出一些关键词,让学生自己造句成篇,经过学生经常地,反复地练习,学生就能脱口连句成篇了。
其次还要关注热点话题,优化口语训练内容。热点话题为人们所关注,是难得的真实口语训练材料。利用课前五分钟,借助自由谈话(free talk)等形式,实施热点口语交际。每项活动一般都侧重一个特定的话题或情景,譬如:节日花絮,名人轶事,重大事件等等。学生还可通过Duty report,Say me,say you等话题,讲出身边的人和事。从即时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关注热点话题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兴趣;学生养成了关注热点话题习惯后,口语交际中无话可说,或缺乏观点的情况即可得到很大的改观。
最后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提高学生口语运用交流的能力。所谓课堂交际活动是指,在课堂范围内,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起主体作用,是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教师起着组织与指导作用。课堂交际活动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沉闷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活动,达到学习语言及运用语言的目的。
4.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通过文化导入及语言技能学习的融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的进行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负载。语言不同,其所负载的文化也各异。要培养外语交际能力,除了必须掌握好所学外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了解所学语言负载的文化与本族语负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是因为每一个人,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受到他所处的社会的政治观念,伦理遣德、社会行为的准刻和人际关系的状况所制约的。脱离由长期的民 族历史和社会政治状况等所形成的文化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一位美籍教师曾说过,他在课堂上提问题,这些问题他估计大多数中国学生是能够回答的。可是,往往问了三、四遍,就是没有一个人举起手来。他说,要是美国人,个个都会争着起来回答,他说他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会这样。这位美籍教师的估计是正确的,欠缺的是他不懂得中国学生的文化心理素质。中国人跟人家见面打招呼时,“常问:吃过了没有?”或者“上哪儿去?”这是长期以来受到“民以食为天”思想的熏陶,认为温饱是第一件大事所形成的生活习惯用语。外国朋友感到莫名其妙的是:为什么已经上午九点多钟,见面时中国学生还是问他(她)吃过了没有。他(她,不明白“吃过了排有”在许多场合,已经失去了“吃饭”’的实际含义,只剩下问候的语言外壳。中国人听起来很自然,外国人听起来却很难理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曾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字: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digion,M代表man’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除此之外,课堂上可通过中西文化及语言的差异比较,设计日常口语会话情景,训练学生日常会话能力。学生要熟练掌握日常口语会话,就必须掌握范围广阔的,基本得当的日常用语,以服务于交际目的。如怎样表示想与陌生人交谈;怎样表示喜爱与厌恶‘赞同与异议;怎样问路与指路;怎样发出与接受邀请;怎样处理电话;怎样抱怨与安慰别人;如何购物,求医,求学,节假日或旅游时的交际范围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及语言的差异,好多学生不知如何应付这些问题。
除此之外,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创造语言情景的关键,它决定整个课堂的交际氛围。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情绪,交际也就更活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英语的学生往往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这种肯定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进一步向所期望的目标积极努力,并将老师的真切期望和真情鼓励内化为自尊,自爱,自信。
参考文献
[1]徐强 交际法英语教学和教学评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周瑾珍 高中英语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探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程小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从理论到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朱明炬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外语电化教学2000
【关健词】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一、引言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提出来的。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可以概括为一个人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主要包括4个方面:
1 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也就是语言符号本身的知识(包括词汇。构词规则,语音,句法等方面),主要涉及正确理解和表达话语(utterance)的字面意义的知识,也就是在句子平面上遣词造句的能力。
2 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指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适当理解和表达话语的能力。语境因素包括话题(topic),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status of participants)和交际目的(purposes of interaction)。话语应该在语义和形式两方面都是适当的。
3 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指把语法形式和意义融合在一起,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连贯的表达不同种类语篇的能力。语篇的完整统一通过语言形式的衔接(coherence)来实现。语篇能力也就是在超句子平面上组织语段的能力。
4 策略能力(strategm competence),为了加强交际效果或弥补由于缺乏交际能力等因素引起的交际中断所使用的策略,包括言语(verbal)和非言语(nonverbal)两方面。换句话说,策略能力就是在交际过程中的应变能力。
二、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途径
1.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多开口,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对学生交际中的语言错误,应注意策略,以不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挫伤其积极性为原则,尽量忽略学生的错误,采取鼓励,肯定的态度纠正错误,消除学生怕错误而不敢开口的心理焦虑,使学生经常地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愉快的体验,增强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和愿望。教学实践证明,有时在学生案“卡壳”,即发生表达障碍时,如果马上救助,常常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难以独立的完整的表达。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完整表达,还应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要轻易出口相救。可以多检查,提问,随时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渐渐养成独立完整表达的习惯。此外,教师还需因材施教,多鼓励学生用简单句来表示一些较为复杂的事情。比如阐述对于运动,食物的喜好及原因,或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化比较时,可以让学生用尽量多的已学单词及简单句型来表述。
2.在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自然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提供大量的接近生活的语言素材,背景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各项课堂活动。因为只有有了最为鲜活的食品,才有可能烹制出最美味的佳肴。课堂上的Pair-work或Group discussion如今并不少见,可是topm还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这样学生才能有话可说且有感而发。例如在Getting Around Town一课中介绍了伦敦的运河船游览情况,学生对此在课前一无所知,如果展开过多的讨论,学生就会遇上无话可说的局面。而把话题转到玄武湖公园的游览观光船,学生们便有了谈资,再设计介绍南京景点及为本校的外籍教师设计南京观光路线一日游的括动令学生兴趣大增并有效的投入到这样的交际活动中去。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话题,如:求职(Johs),旅行(Travel),学校生活(School Life),体育(Spots),未来生活(Life in the Future)等等。把这些内容化为实际,让学生就其充分发表看法和见解,容易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此外。还可提供真实,逼真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例如在How the things work一课中,我就与组里的老师先自己摸索如何使用摄像机并完成一小段录像拍摄,继而引导他们运用所学词汇简述操作过程,最后听录音如何操作摄像机的指示并完成听力练习。
3.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和材料的储备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欲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得先储备相关词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常规要求学生多读多记单词外,课堂上还以所学的词汇为话题引导学生开展交谈,尽可能地把词汇教学与听,说,等语言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单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的单词在交际中恰当的使用。句型操练和课文教学中也可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有的学生虽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单词,但不能熟练的遣词造句,开口困难。原因在于没有熟练地掌握语法的运用和有机的组织语言的能力。因而,必须丰富学生的语言,多读多记,多模仿,多背诵,熟能生巧,达到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课堂上我采用提问方式连句构篇来训练学生的语言和语言的组织技巧。我根据所学的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学生一一回答问题,然后归纳课文内容,形成学生的口头表达。或者给出一些关键词,让学生自己造句成篇,经过学生经常地,反复地练习,学生就能脱口连句成篇了。
其次还要关注热点话题,优化口语训练内容。热点话题为人们所关注,是难得的真实口语训练材料。利用课前五分钟,借助自由谈话(free talk)等形式,实施热点口语交际。每项活动一般都侧重一个特定的话题或情景,譬如:节日花絮,名人轶事,重大事件等等。学生还可通过Duty report,Say me,say you等话题,讲出身边的人和事。从即时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关注热点话题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兴趣;学生养成了关注热点话题习惯后,口语交际中无话可说,或缺乏观点的情况即可得到很大的改观。
最后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提高学生口语运用交流的能力。所谓课堂交际活动是指,在课堂范围内,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起主体作用,是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教师起着组织与指导作用。课堂交际活动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沉闷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活动,达到学习语言及运用语言的目的。
4.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通过文化导入及语言技能学习的融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的进行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负载。语言不同,其所负载的文化也各异。要培养外语交际能力,除了必须掌握好所学外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了解所学语言负载的文化与本族语负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是因为每一个人,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受到他所处的社会的政治观念,伦理遣德、社会行为的准刻和人际关系的状况所制约的。脱离由长期的民 族历史和社会政治状况等所形成的文化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一位美籍教师曾说过,他在课堂上提问题,这些问题他估计大多数中国学生是能够回答的。可是,往往问了三、四遍,就是没有一个人举起手来。他说,要是美国人,个个都会争着起来回答,他说他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会这样。这位美籍教师的估计是正确的,欠缺的是他不懂得中国学生的文化心理素质。中国人跟人家见面打招呼时,“常问:吃过了没有?”或者“上哪儿去?”这是长期以来受到“民以食为天”思想的熏陶,认为温饱是第一件大事所形成的生活习惯用语。外国朋友感到莫名其妙的是:为什么已经上午九点多钟,见面时中国学生还是问他(她)吃过了没有。他(她,不明白“吃过了排有”在许多场合,已经失去了“吃饭”’的实际含义,只剩下问候的语言外壳。中国人听起来很自然,外国人听起来却很难理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曾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字: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digion,M代表man’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除此之外,课堂上可通过中西文化及语言的差异比较,设计日常口语会话情景,训练学生日常会话能力。学生要熟练掌握日常口语会话,就必须掌握范围广阔的,基本得当的日常用语,以服务于交际目的。如怎样表示想与陌生人交谈;怎样表示喜爱与厌恶‘赞同与异议;怎样问路与指路;怎样发出与接受邀请;怎样处理电话;怎样抱怨与安慰别人;如何购物,求医,求学,节假日或旅游时的交际范围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及语言的差异,好多学生不知如何应付这些问题。
除此之外,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创造语言情景的关键,它决定整个课堂的交际氛围。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情绪,交际也就更活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英语的学生往往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这种肯定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进一步向所期望的目标积极努力,并将老师的真切期望和真情鼓励内化为自尊,自爱,自信。
参考文献
[1]徐强 交际法英语教学和教学评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周瑾珍 高中英语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探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程小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从理论到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朱明炬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外语电化教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