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族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蒙古族音乐文化也因此成为我国文化园林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蒙古地区,民歌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表现类型。东蒙民歌最早出现在阜新地区,并且在该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其是蒙古族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东蒙民歌清楚的记载了地区部落的发展脉络,展现了不同部落在各个阶段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背景。不管是在以前还是在现在,东蒙民歌对社会文化都产生了关键的影响。
【关键词】东蒙民歌;发展情况;民族文化
依照体裁的差异,蒙古族民歌可以被划分成“乌日图音道”以及“包古尼道”。由于乌日图音道节拍不受限制,曲调绵长、舒缓的特征,汉语就将其翻译成“长调”;另外与之相对的就是节奏欢快、节拍相对整齐的包古尼道,汉语将其翻译成“短调”。长调就是蒙古族对以前古代匈奴、鲜卑等生活在蒙古地区各族所流传文化的传承,这种类型的音乐文化在北元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时候的长调各方面已经基本成熟。其是蒙古地区民众自身游牧文化的关键象征,是蒙古民众与自然的沟通渠道。长调民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乐句气息绵长,自由洒脱,旋律高低起伏很大,音域相对广阔,有时候甚至可以高达两个八度。短调是在传承长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本地民歌,也是该地区民众从游牧转向定居的产物。短调现在已经变成蒙古地区民众农耕音乐文化的关键象征,东蒙民歌历经无数人的传承和发展,现在已经展现出自身独有的艺术魅力。不管是在主旨还是体裁上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日益展现出蒙古民众自身阔达、粗狂、奔放的风土民情。
一、东蒙民歌的发展状况
东蒙民歌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从起源到现在,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一直到现在,人们根据现在的统计资料可知,蒙古地区一共留存了350余首民歌。解放早期,蒙古族自治县大概有三百多个村落,基本上每个村落都有数十位民歌手。但是到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可以自由演唱民歌的人已经十分罕见,东蒙民歌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开始逐渐没落。蒙古族策民众十分喜爱歌唱,本地民众对歌唱的热情非常高涨,人们利用歌唱民歌来抒发自身内在情感。不管是欢快还是难过,人们总可以找到合适的民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歌。蒙古民众会在节日庆典上演奏美妙动听的歌曲,甚至是在婚礼、祝寿等极具生活气息的时节演奏东蒙民歌。蒙古族从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声与她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直到现在,蒙古民歌依旧有自身独特的地位。也就是说,东蒙民歌在现在依旧被广泛传唱,然而这种传播会因为年龄的差异,而出现很大的不同。我们将三十五岁当做分界线,在此之上的民众基本上都里知道东蒙民歌,甚至有一些年龄很大的人还可以使用蒙语演奏歌曲。蒙古民众中以为普通的音乐老师赵宏财,在该地区就是非常知名的民歌手,但是他也只能使用蒙语演唱的民歌只有十来首。但是这样的演唱数目可谓少之又少。在此之下的蒙古民众甚至不知道“民歌”的定义。也就是说,在该地,民歌的发展处于关键的瓶颈期。到二十一世纪之后很多老艺人的年龄很大,接班人却并不能及时的找到,这就造成数目众多的东明民歌无人传承的情况日益严重。蒙古地区的青少年不会母语的情况十分常见,大部分青少年慢慢忘记了“民歌”这一传统文化。即使该地政府有关机构已经通过众多方式来挽救东蒙民歌,培育本地歌手,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东蒙民歌的继承以及传播问题依旧很严峻,假如还不能很好的挽救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东蒙民歌”也许会面临失传的局面。
二、东蒙民歌没落的根源
从社会发展层面来讲,我国众多民族的优秀音乐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孕育而生的,因此文化和当时当地的自然以及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东蒙民歌就是在封闭以及半封闭的社会状况下出现的音乐文化。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让国内农村、牧区的旧有社会环境得以改变,而其中的音乐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和改变。当代文化传播媒介的转变也打破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环境。让众多传统音乐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而现在的流行音乐文化也在逐渐侵占东蒙民歌的生存空间,这就造成东蒙民歌发展举步维艰的状况。
东蒙民歌没落的根源还包括蒙古族语的缺失。现在我国通用的语言就是汉语,基本上各个民族的民众都会讲十分顺畅的普通话,但是这样的情况也造成很多少数民族语言的逐渐消亡。各民族语言以及各种方言的使用人数正在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因为汉族移人口的不断迁入,汉族文化对东蒙民歌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现在的民歌已经开始用汉语来取代蒙语演唱,在这样的情况下东蒙民歌丧失了自身风格特色。东蒙民歌的前途堪忧乐观,这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三、如何促进东蒙民歌的发展
在各种传统文化逐渐消亡的今天,大众开始关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开始重视维护以及传承文化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由于东蒙民歌发展现状并不好,有关机构以及组织也开始积极传承和推广东蒙民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民间出现了大量说唱艺人,其对东蒙民歌的传承以及发展有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说唱艺人独自拿起四胡,游走在大街小巷,将东蒙民歌传播到各个地区。有些艺人还将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编写成民歌,在传承民歌的时候注重创新,将现在的元素添加到民歌中。为东蒙民歌补充了新的活力。
现在,虽然东蒙民歌出现了没落的迹象,但是幸运的是大众已经开始意识到东蒙民歌的文化价值以及历史意义,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定的方式来传承。然而,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在继承发展东蒙民歌才能让民歌得以继续流传下去。让更多的民众意识到东蒙民歌的独特价值。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民族文化就如河流一般,始终在持续发展中,然而不论怎样变化,其所包含的始终是我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精神风貌,其保留的是各民族对历史的记忆。因此我们只有记住那些记载过往历史的东蒙民歌才能不断向前发展,继续传承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在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中继续谱写辉煌的篇章,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东北文协团辑,冯光钰.蒙古民歌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日报社,1949.
[2]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编.东蒙民歌选[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92,(87).
[3]袁炳昌,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上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呼格吉勒图《蒙古音乐史》辽宁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越祺,(1995—),女,蒙古族,大学本科,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民族器乐专业
【关键词】东蒙民歌;发展情况;民族文化
依照体裁的差异,蒙古族民歌可以被划分成“乌日图音道”以及“包古尼道”。由于乌日图音道节拍不受限制,曲调绵长、舒缓的特征,汉语就将其翻译成“长调”;另外与之相对的就是节奏欢快、节拍相对整齐的包古尼道,汉语将其翻译成“短调”。长调就是蒙古族对以前古代匈奴、鲜卑等生活在蒙古地区各族所流传文化的传承,这种类型的音乐文化在北元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时候的长调各方面已经基本成熟。其是蒙古地区民众自身游牧文化的关键象征,是蒙古民众与自然的沟通渠道。长调民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乐句气息绵长,自由洒脱,旋律高低起伏很大,音域相对广阔,有时候甚至可以高达两个八度。短调是在传承长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本地民歌,也是该地区民众从游牧转向定居的产物。短调现在已经变成蒙古地区民众农耕音乐文化的关键象征,东蒙民歌历经无数人的传承和发展,现在已经展现出自身独有的艺术魅力。不管是在主旨还是体裁上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日益展现出蒙古民众自身阔达、粗狂、奔放的风土民情。
一、东蒙民歌的发展状况
东蒙民歌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从起源到现在,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一直到现在,人们根据现在的统计资料可知,蒙古地区一共留存了350余首民歌。解放早期,蒙古族自治县大概有三百多个村落,基本上每个村落都有数十位民歌手。但是到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可以自由演唱民歌的人已经十分罕见,东蒙民歌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开始逐渐没落。蒙古族策民众十分喜爱歌唱,本地民众对歌唱的热情非常高涨,人们利用歌唱民歌来抒发自身内在情感。不管是欢快还是难过,人们总可以找到合适的民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歌。蒙古民众会在节日庆典上演奏美妙动听的歌曲,甚至是在婚礼、祝寿等极具生活气息的时节演奏东蒙民歌。蒙古族从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声与她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直到现在,蒙古民歌依旧有自身独特的地位。也就是说,东蒙民歌在现在依旧被广泛传唱,然而这种传播会因为年龄的差异,而出现很大的不同。我们将三十五岁当做分界线,在此之上的民众基本上都里知道东蒙民歌,甚至有一些年龄很大的人还可以使用蒙语演奏歌曲。蒙古民众中以为普通的音乐老师赵宏财,在该地区就是非常知名的民歌手,但是他也只能使用蒙语演唱的民歌只有十来首。但是这样的演唱数目可谓少之又少。在此之下的蒙古民众甚至不知道“民歌”的定义。也就是说,在该地,民歌的发展处于关键的瓶颈期。到二十一世纪之后很多老艺人的年龄很大,接班人却并不能及时的找到,这就造成数目众多的东明民歌无人传承的情况日益严重。蒙古地区的青少年不会母语的情况十分常见,大部分青少年慢慢忘记了“民歌”这一传统文化。即使该地政府有关机构已经通过众多方式来挽救东蒙民歌,培育本地歌手,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东蒙民歌的继承以及传播问题依旧很严峻,假如还不能很好的挽救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东蒙民歌”也许会面临失传的局面。
二、东蒙民歌没落的根源
从社会发展层面来讲,我国众多民族的优秀音乐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孕育而生的,因此文化和当时当地的自然以及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东蒙民歌就是在封闭以及半封闭的社会状况下出现的音乐文化。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让国内农村、牧区的旧有社会环境得以改变,而其中的音乐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和改变。当代文化传播媒介的转变也打破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环境。让众多传统音乐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而现在的流行音乐文化也在逐渐侵占东蒙民歌的生存空间,这就造成东蒙民歌发展举步维艰的状况。
东蒙民歌没落的根源还包括蒙古族语的缺失。现在我国通用的语言就是汉语,基本上各个民族的民众都会讲十分顺畅的普通话,但是这样的情况也造成很多少数民族语言的逐渐消亡。各民族语言以及各种方言的使用人数正在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因为汉族移人口的不断迁入,汉族文化对东蒙民歌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现在的民歌已经开始用汉语来取代蒙语演唱,在这样的情况下东蒙民歌丧失了自身风格特色。东蒙民歌的前途堪忧乐观,这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三、如何促进东蒙民歌的发展
在各种传统文化逐渐消亡的今天,大众开始关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开始重视维护以及传承文化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由于东蒙民歌发展现状并不好,有关机构以及组织也开始积极传承和推广东蒙民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民间出现了大量说唱艺人,其对东蒙民歌的传承以及发展有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说唱艺人独自拿起四胡,游走在大街小巷,将东蒙民歌传播到各个地区。有些艺人还将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编写成民歌,在传承民歌的时候注重创新,将现在的元素添加到民歌中。为东蒙民歌补充了新的活力。
现在,虽然东蒙民歌出现了没落的迹象,但是幸运的是大众已经开始意识到东蒙民歌的文化价值以及历史意义,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定的方式来传承。然而,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在继承发展东蒙民歌才能让民歌得以继续流传下去。让更多的民众意识到东蒙民歌的独特价值。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民族文化就如河流一般,始终在持续发展中,然而不论怎样变化,其所包含的始终是我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精神风貌,其保留的是各民族对历史的记忆。因此我们只有记住那些记载过往历史的东蒙民歌才能不断向前发展,继续传承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在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中继续谱写辉煌的篇章,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东北文协团辑,冯光钰.蒙古民歌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日报社,1949.
[2]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编.东蒙民歌选[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92,(87).
[3]袁炳昌,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上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呼格吉勒图《蒙古音乐史》辽宁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越祺,(1995—),女,蒙古族,大学本科,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民族器乐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