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2001年制定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武术被列为必修的重要教学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领域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方面。分别提出初中(7-9年级)相应的要求,如需达成,武术作为初中运动项目的必修内容,可以在以下方面达成。
关键词 武术的攻防拆招 套路的学习 基本功的练习 武德的传授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2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具有独特的技击性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磨练意志等特点。对强生健体、防身祛病,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协调耐力等素质,培养勇猛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01年制定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武术被列为必修的重要教学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定义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流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 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学习领域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方面。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在各学习领域按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初中武术教学达到新课程目标即初中阶段(7-9年级)水平四的领域目标应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达成。
一、通过武术的攻防拆招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达成运动参与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领域目标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初中武术教学内容套路中很多都包涵着攻防的动作,通过拆招让提高学生了解武术的一招一式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对攻防意识的理解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达到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并在其中感受运动的快乐。例如:“少年拳第二套”第四动”弹踢冲拳”与第六动”并步搂手”当“弹踢腿”时运用“搂手”将踢过来的“腿”用“手”勾住,使对方无法站立,从而达到制敌作用。当中一定要注意勾手的方向,对手“踢右脚”勾的方向要向对手的左面“勾手”,相反亦然,原因是如果方向勾反,对方就可以利用另一只腿对你发起第二腿击打。实际生活中遇到袭击时大多数也是采取格、挡、牵、引的方法去化解进攻的,这样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就会大大提高,能让学生自觉的安排锻炼时间去练习武术,结合自己对攻防的理解去研究一些动作去提高自身的自卫能力。这样必然能达成运动参与水平四的目标要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二、通过武术套路的学习使初中学生达成运动技能领域目标
运动技能 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武术套路从运动形式来看,既有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编成的拳法和器械套路,又有实战意义的对抗性竞技格斗,还有以针对某一项身体技能为主,进行专门强化训练的各种功法。中国武术历来注重“内外合一”,所谓的“内”,主要指诸如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理品质,所谓的“外”,主要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动作。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它具有极丰富的内涵。长拳中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四法相合,都是这种“内外合一”,整体和谐要求的具体体现。初中体育教学虽然传授的套路有限,但在达成运动技能领域目标是不可取代的体育项目,也是学生今后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较好健身手段,“拳打卧牛之地”是武术的特点,不需要复杂的场地器材就能到达运动目的和效果,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武术必然能使新课标的运动技能领域目标达成。
三、通过武术基本功的练习使初中学生达成身体健康领域目标
身体健康领域目标水平四要求中发展体能,即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
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是武术运动的基础,一般包括肩、臂、腰、腿、手、步和跳跃,平衡以及组合动作等练习内容。通过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可使身体各部位得到较全面的锻炼,并能较快地发展武术运动所需要的专项身体素质和技能,武术的八种基本功法,即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精神、气息、劲力、初中体育教学中可利用武术是运动特点将一些武术动作与体能联系起来,例如:安排两个仰卧起坐垫,分别相隔20米由两名学生手持放置,另外一名学生练习马步冲拳时,进行跑动后成马步对仰卧起坐垫冲拳20次左右,然后和手持垫子其中一名同学交换,其中的马步冲拳可换成其他武术动作进行练习,这样弥补武术招式中静力性练习对初中学生的影响,从而到达全面锻炼身体的效果。武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必然能初中学生使身体健康领域目标水平四要求中发展体能达成。
四、通过武术的武德的传授使初中学生达成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目标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目标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武德是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初中学生在学习武术时应该更重要的传授武术的道德。例如:通过武术的“抱拳礼” 抱拳礼的具体涵义是:①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②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③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这样能让学生从表面和形式上理解武德,而后跟进一步的让学生了解身心之间的关系、了解运动愉快感的获得对人们坚持体育锻炼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自尊和自信,了解自尊和自信的作用。通过武术的武德的传授必然能达成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目标。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2011版.
关键词 武术的攻防拆招 套路的学习 基本功的练习 武德的传授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2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具有独特的技击性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磨练意志等特点。对强生健体、防身祛病,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协调耐力等素质,培养勇猛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01年制定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武术被列为必修的重要教学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定义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流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 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学习领域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方面。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在各学习领域按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初中武术教学达到新课程目标即初中阶段(7-9年级)水平四的领域目标应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达成。
一、通过武术的攻防拆招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达成运动参与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领域目标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初中武术教学内容套路中很多都包涵着攻防的动作,通过拆招让提高学生了解武术的一招一式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对攻防意识的理解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达到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并在其中感受运动的快乐。例如:“少年拳第二套”第四动”弹踢冲拳”与第六动”并步搂手”当“弹踢腿”时运用“搂手”将踢过来的“腿”用“手”勾住,使对方无法站立,从而达到制敌作用。当中一定要注意勾手的方向,对手“踢右脚”勾的方向要向对手的左面“勾手”,相反亦然,原因是如果方向勾反,对方就可以利用另一只腿对你发起第二腿击打。实际生活中遇到袭击时大多数也是采取格、挡、牵、引的方法去化解进攻的,这样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就会大大提高,能让学生自觉的安排锻炼时间去练习武术,结合自己对攻防的理解去研究一些动作去提高自身的自卫能力。这样必然能达成运动参与水平四的目标要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二、通过武术套路的学习使初中学生达成运动技能领域目标
运动技能 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武术套路从运动形式来看,既有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编成的拳法和器械套路,又有实战意义的对抗性竞技格斗,还有以针对某一项身体技能为主,进行专门强化训练的各种功法。中国武术历来注重“内外合一”,所谓的“内”,主要指诸如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理品质,所谓的“外”,主要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动作。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它具有极丰富的内涵。长拳中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四法相合,都是这种“内外合一”,整体和谐要求的具体体现。初中体育教学虽然传授的套路有限,但在达成运动技能领域目标是不可取代的体育项目,也是学生今后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较好健身手段,“拳打卧牛之地”是武术的特点,不需要复杂的场地器材就能到达运动目的和效果,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武术必然能使新课标的运动技能领域目标达成。
三、通过武术基本功的练习使初中学生达成身体健康领域目标
身体健康领域目标水平四要求中发展体能,即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
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是武术运动的基础,一般包括肩、臂、腰、腿、手、步和跳跃,平衡以及组合动作等练习内容。通过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可使身体各部位得到较全面的锻炼,并能较快地发展武术运动所需要的专项身体素质和技能,武术的八种基本功法,即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精神、气息、劲力、初中体育教学中可利用武术是运动特点将一些武术动作与体能联系起来,例如:安排两个仰卧起坐垫,分别相隔20米由两名学生手持放置,另外一名学生练习马步冲拳时,进行跑动后成马步对仰卧起坐垫冲拳20次左右,然后和手持垫子其中一名同学交换,其中的马步冲拳可换成其他武术动作进行练习,这样弥补武术招式中静力性练习对初中学生的影响,从而到达全面锻炼身体的效果。武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必然能初中学生使身体健康领域目标水平四要求中发展体能达成。
四、通过武术的武德的传授使初中学生达成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目标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目标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武德是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初中学生在学习武术时应该更重要的传授武术的道德。例如:通过武术的“抱拳礼” 抱拳礼的具体涵义是:①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②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③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这样能让学生从表面和形式上理解武德,而后跟进一步的让学生了解身心之间的关系、了解运动愉快感的获得对人们坚持体育锻炼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自尊和自信,了解自尊和自信的作用。通过武术的武德的传授必然能达成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目标。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2011版.